電影訊息
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

夺宝奇兵/印地安纳琼斯和水晶骷髅王国/夺宝奇兵水晶头骨王国

6.2 / 495,637人    122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菲利普考夫曼 大衛柯普
演員: 西亞李畢福 哈里遜福特 凱特布蘭琪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星期天不打星期天

2008-06-12 03:58:19

垂手可/不可得的核爆記憶


印第安那瓊斯是我們七年級這代一個很重要的記憶,應該說,喬治盧卡斯與史蒂芬史匹柏,聯手形塑了我對於大自然的恐懼(大白鯊),科幻英雄記憶(星際大戰系列,第三類接觸,ET等),還有影響我國小想成為考古學家的印地安納瓊斯…
多年過後,我沒能成為考古學家(甚至沒想過要考歷史或者考古相關科系~!!),轉而念了電影,若果說我虧欠了印第安那瓊斯從兒時起給我那種遠古文明,荒野遠方到不了的綺麗幻想,那麼對這部的影像進行一種歷史的觀視,好像也就成了唯一能彌補自己未成為考古學家(還要拿著鞭子帶著帽的帥氣)的一種心理補償(笑)。

喬治盧卡斯與史蒂芬史匹柏在1981年拍出第一個印第安那瓊斯,片名也不叫印第安那瓊斯(叫做Raiders of the Lost Ark法櫃奇兵),直到印第這個英雄開始大紅大紫之後,從第二集才開始於片名加上Indiana 瓊斯 and…三集設定在二戰當時,當然軸心對立一方一定是德國納粹,第四集則將印第置於一個戰後到冷戰形成的場景,當然,此時對立者也就從納粹法西斯一轉成為美帝對抗俄共政權。

在此我想要談的片中關於核子彈爆炸該場戲,對我來說以第一人稱(印第的角色)方式介入美國秘密測試核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並將之鑲嵌其中的有趣印記。
電影中印地恰好身處的核子武器測試,史實中記載地點是美國的Los Alamos,日期則為1945年7月16日,用於殺傷人類則在隔不到一個月的8月6號,於日本的廣島施放,並於三天後的長崎再次投彈。在這裡並非想要討論二戰中,美國與日本孰是孰非的判斷,而是就一個原子彈在影像中被看到與其歷史的考古。

突然想起在電影裡頭出現過的幾場戲,場景中出現美國中產郊區與生活其中的假人(urban life)與一片中的核爆試驗場景恰好可以做一個核試爆前與後的一種蒙太奇對照(笑)。關於核彈的影像除了那巨大的蕈狀雲,我們極少能有機會置放自己的觀視於核子爆炸中,就像亞倫雷奈在裡,穿插著極多的廣島原爆人/物殘骸紀錄影像,卻讓角色在話外音訴說:「我在廣島什麼都看到了」女主角,男主角回答說:「你在廣島什麼也沒看見」。

我們可以說,唯有那些原爆中死去的人,少數生還者能親眼見到核子彈爆炸的情景。其他人只能是想像。

或許,對我們這些1980年代出生的小孩來說,原子彈的威脅遠不及核輻射(從車諾比事件的恐怖記憶而來)來得多,要說原爆的影像在我生命中出現,最早應該來自1991年在阿諾史瓦辛格的代表作,飾演主角母親的Linda Hamilton在一場夢境中,親眼見到一個小孩玩耍的公園遇到核彈爆炸而粉身碎骨該場戲,對國中時候的我來說,一種我不可能身歷其境的那種高熱死亡恐懼的震撼在雙眼中發生。再長大一點,我也看到早期法國導演亞倫雷奈在也置放了許多廣島原爆後的紀錄片段,或黑澤明後期的彩色電影一片中加入核子恐懼的分段故事…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從八零年代初至今這將近三十年裡,以電影科技為觀眾替代與型塑了不計其數的奇觀,從八零年代的ET,到九零年代侏儸紀公園,以及如電玩第一人稱遊戲的搶救雷恩大兵等。這次他則選擇了讓印地安納由二次大戰,投身入冷戰赤禍回憶,而那種不可能經歷的核爆場景則讓我又再一次墜入核爆的恐怖印象中。

後記:
當然,我想我是必需要很謙卑的去描寫這些影像並組織起我想要訴說的歷史的。因為我所取材的影像大多來自於美國好萊屋工業體系,而對美國使用原子彈結束二次大戰的歌功頌德並非我寫此篇文章的意義。我只是嘗試以一個未經歷過那赤禍與冷戰核子恐懼的身份,以一種書寫的過程來嘗試挖掘拼湊那些歷史的局部樣貌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