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劊人心--Funny Games [2007]

趣味游戏美国版/趣味游戏/大快人心

6.5 / 103,899人    111分鐘

導演: 麥可漢內克
編劇: 麥可漢內克
演員: 娜歐蜜華茲 提姆羅斯 麥可比特 Brady Corbet 希奧布翰法隆霍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08-06-26 18:19:57

《趣味遊戲》:遙控器就在你手中


   ■入評理由:看哈內克如何翻拍自己的驚悚經典,兩個版本只挑其一,試問你會如何選擇。

  ■片名:《趣味遊戲》

  ■導演:麥可·哈內克

  ■主演:蒂姆·羅斯、娜奧米·沃茨

  ■上映日期:2008年3月14日(美國)

  ■讀家:木衛二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當觀眾介入電影敘事中並為之抓狂時,哈內克正在一邊冷笑。如果可以的話,你應該先看完片子再來讀下面的文字。

  一般導演不會輕易翻拍自己作品,那會透露兩個資訊,一是創作能力的下降下滑,二是純粹考慮商業等因素。像年初過世的市川昆,翻拍二十年前的《犬神家一族》用以紀念。就整體來說形同神似,但氣韻已經不在,翻拍致敬還是留給後來人完成更為靠譜。

  好萊塢翻拍其他國家的影片、收購劇本改編權的行為多如牛毛,但原出品國的導演一般會拒絕一導再導的機會。驚悚片、恐怖片是好萊塢所感興趣的一大門類,大概是美國觀眾比較不經嚇,也可能是被血漿流的重複東西嚇過太多,感官麻木。不同於日韓恐怖片的神鬼說和因果報應,美國觀眾還處在既好奇又半知不解的狀態,現在麥可·哈內克投入這一行列,是選擇了重翻自己的驚悚經典,相當有趣。哈內克選擇得意作《大快人心》,更多是上一段說的第二種考慮。美國版本用上英語對白,選用熟知演員,無論上映還是發行,面向北美觀眾沒有門檻可言,這是最實際的理由。

  哈內克的《大快人心》參加了1997年的坎城電影節,影片屬於好壞評價兩極分化的那種。一些觀眾愛不釋手,另一些觀眾恨之入骨。比起2005年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獎的《躲避》(《隱藏攝影機》),《大快人心》的鏡頭並不沉悶,敘事節奏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幸的是影片也會觸發觀眾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感,真是諷刺。更諷刺的是在於十年之後,《趣味遊戲》在嚴格意義上全盤翻拍了《大快人心》,粗心的觀眾除去演員陣容和對白語言,在鏡頭銜接和畫面片段上找不出差異,所以即使下面把《趣味遊戲》換成《大快人心》一起並說,其實關係也不大。

  西方有種「好人文化」,舉個簡單例子就是搭便車,恐怕東方的路人結伴都沒那麼容易,東方人更有城府。好心幫人反而引狼入室,不設防線結果兇手大駕光臨,《趣味遊戲》的故事由此引發。簡單說它是四個雞蛋引發的慘案,發展成為一則慘絕人寰的滅門血案。兇手蓄謀已久,伺機連環作案。他們的犯罪不是如何高智商耍手段,還沒有爆發什麼衝突,輕而易舉地掌握了主動權,然後用趣味遊戲的形式進行下去。

  導演哈內克也有安排了鋪墊,埋設了伏筆。開頭亨德爾、莫扎特高雅的古典音樂到約翰·佐恩暴躁瘋狂的實驗音樂,轉換沒有任何過渡。路過另一戶人家時夫妻的神情異樣,其實都不是平穩自然的狀態,原因在於這個故事有鬼。突然闖入的年輕人,身穿白色球衫,手戴白色手套,名字分別叫做彼得和保羅(《聖經》裡的名字)。

  殷實富裕的中產階級,有別墅有遊艇,目睹度假中的三口之家遭受噩夢,不能簡單歸為不自主的仇富劫富、批判中產階級。只是難道就沒有人心存僥倖,為何偏偏選中他們?影片的人物設計和劇情編排都有完整嚴謹的參照體系。更細緻的進行分析,人物外型上兩個女主演都是傳統的金髮美女,確切說是金髮家庭主婦。這樣的外形選擇是有意義的,金髮看作是高貴純種白人女性的,她被受虐折磨,就是對歐美觀眾最好的挑釁。按照這樣的思路(如同娜奧米·沃茨在《金剛》裡的女郎角色)。如果有亞洲版,這個帶有濃厚母性意味的主婦角色將會以另外一種柔弱面貌展現。

  《趣味遊戲》的故事其實一點都不有趣,也確實很容易引發眾怒。兩個年輕人看上去彬彬有禮、出言謙遜,腦子裡想的卻是客氣地折磨死你。趣味遊戲沒有邏輯,沒有見招拆招。只有單方面的配合,不配合就給你顏色。影片的編劇成功在於俘獲了觀眾,他把觀眾擺放在一個尷尬的、被嘲笑的地位上。如果觀眾希望目睹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拒絕噩夢的到來,《趣味遊戲》的致命打擊效果尤為明顯。故事沒有產生正劇或悲劇的效果,開放式的結尾處兩個年輕人繼續逍遙作案,觀眾只能徹底放棄抵抗,如同安娜一樣被拋溺湖中。

  兩部電影的結尾如出一轍,都是年輕人直視畫面外,緊盯著觀眾的定格鏡頭。顯然觀眾在這部影片裡被不知不覺地安放在了互動的位置上,儘管觀看影片的途中,他們可以齣戲入戲,卻沒想到被導演使了壞主意。

  藉助無處不在的媒體,是誰在渲染暴力。一邊批評著暴力,一邊放任它的肆虐。人的內心就是個矛盾體,厭惡暴力,卻不能真正阻止它的發生。人與人的暴力無可避免,他們通過一些場合,又尋求著暴力所能帶來的另一種快感。《趣味遊戲》就乾脆讓暴力的發起人來自精神病患者,衣冠楚楚的看客,都是他們施加暴力的幫手。

  沒有任何預期準備的觀眾可能會遭受嚴重的衝擊,即便他們坐在螢幕前面,並非真的參與其中,或許還可以幸災樂禍。哈內克的思想理念超前,就在於他利用觀眾之餘還狠狠地開涮了他們,將第三方的非真實移借到本體的參與上。他關注公然藐視道德,用一個遙控器批判了媒體和受眾。哈內克冒天下之大不韙,那他自己如何免於暴力的侵害?事實是他的迷戀比誰都深。他作品的暴力都是壓抑中爆發出超強的震撼力,《鋼琴教師》或者《躲避》,都有無可逃脫的血光。如果不需要這麼深入的剖析,那《趣味遊戲》依然是一個可怕的驚悚片,用來虐待和恐嚇觀眾。

  一定要說些輕鬆的東西話,十年過去,手機的防水功能有沒有進步呢?如果包含有手機品牌的軟廣告,大約手機廠商會第一個跳出來抗議。彷彿有了一個不進水的手機,四個打不碎的雞蛋,《趣味遊戲》故事就可以重來一遍,好人可以消滅壞人。遙控器在你手中,扔掉它,不要參與這場身處其中的恐怖互動遊戲。

http://bjyouth.ynet.com/viewpdf.jsp?psid=40958505&pgn=C&ppn=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