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To Each His Own Cinema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给康城的情书(港)/坎城影展60周年纪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个人心中的

6.8 / 5,233人    100分鐘 | Canada:119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戈戈

2008-07-08 08:19:20

我信仰電影,堅硬如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導演,每人三分鐘,拉開第七藝術帷幕的一角。空前絕後的導演陣容老嚇人的。

談談其中幾段我記得的:

-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個人的影院,一輛自行車,一隻狗。詭異的北野大人又親自上陣出演頻頻出狀況的放映員。那段膠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嗎?

電影裡的影院放著《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孩子說;「你不覺得我們已經結束了嗎?」「你這個笨蛋,我們還沒開始呢。」 看完電影的男人默默回家。一塵不染的天空,絕美的夕陽,一條大路通往遠方。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這位紐西蘭的女導演,一直對女性電影情有獨鐘。她的片子執著於探索女性的內心世界,表達她們的困頓與掙扎,描述她們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卻與世界溝通障礙。這樣的人物有《The Piano》裡的艾達,也有這部短片裡的ladybug。

蟲子女士不斷地獨舞,對世界的攻擊視而不見,豐盈而孤獨地生活,很倔強。背景的老電影裡兩個人緩緩地對話,說著女人,男人的話題。燈光下,蟲子女士終於被打到了,倒在地上。「我知道只有一種辦法,能認清楚自己是誰」你懂這句話的意思嗎?


-芬蘭導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蘇聯1957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場景設定在Sputnik Valimo鑄造廠。放工後的工人們去看電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Lumière兄弟的《工廠大門》。背景里唱到「發展的力量會摧毀以往的勢力,武器就是搖滾,搖滾。如果你抗議,屠夫會夢見,癱瘓病人的骨灰被放進校桶和大桶,搖滾 搖滾逼近, 罷工 引誘 虐待,來吧, 我會給你看這兒」。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這個超長名字的短片來自於Davide Cronenberg。直播世界上最後一個猶太人在世界上最後一個電影院裡自殺的故事。

一個自殺的猶太人在鏡頭前不斷擺弄著手槍,換各種自殺的姿勢。直播里一男一女若無其事地談論。彷彿無論是電影的消亡,還是個體生命的毀滅都對他們毫不影響。人們漠不關心。Cronenberg的鏡頭冷酷,充滿反諷,讓人不適。我把螢幕推得遠遠得看,心臟有點受不了。

- 埃及導演Yousset Chahine振奮人心的《47年後》,朋友說這是最有坎城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攜著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羅河之子》出席第七屆坎城,無人賞識,年輕的他鬱鬱寡歡。時間流轉,1997年坎城把50週年特別獎頒給侯因的《命運》,為了他對人性的特別關懷。他的寬容,他的勇氣,還有仁慈。白髮蒼蒼的他說;「我為此等待了47年,給年輕人一個忠告,要耐心,這值得。」全場起立致敬,掌聲雷動。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勵。

好的東西都是要用人生來交換的,這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話。

-侯孝賢的《電姬館》,電影院門口閒淡的生活鏡頭,影院內螢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謝特》。他的鏡頭語言總讓我想起他自己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簡單,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還有些比較有創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職業》,很特別,特別暴力。朋友建議作為電影院的公益片,肯定驚悚。Roman Polanski的《情色電影》很有情趣。倒是很想知道電影裡的情色電影是哪部,沒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個人自己的電影院」,也可以叫作「燈火闌珊電影開幕之際的一點感動」。 片頭說,這是獻給費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話為這部短片集總結,我會借用阿爾諾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電影,堅硬如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