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聲嘆息--Yi sheng tan xi

一声叹息/Sigh/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7.2 / 422人    111分鐘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馮小剛 王朔
演員: 張國立 徐帆 劉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十點半開始

2008-07-17 20:23:40

由《一聲嘆息》看馮小剛的高度


《一聲嘆息》是2000年拍的,算是老片了。看完不由得讚嘆一句,還真挺不錯的。關鍵這是馮小剛大叔拍的。馮導有一次給大學生做報告,一臉誠懇地說,我知道你們來,就是為了樂呵樂呵。學生會心地一陣鬨笑。我看馮導的電影,目的也非常單純,就是為了「樂呵樂呵」。但這部片子,不僅有樂呵的地方,還會讓人別生感觸,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好像到買東西時買一贈一,而贈品又非常實用的那種心情。
  
  老藝術家張藝謀同志曾經感慨過,一個導演,蹦多高是有限度的。你給他再多的錢,他也超不出這個高度。《一聲嘆息》,是我目前看到的,馮導能蹦的最高水準。其他電影基本上都是商業上的成功,而憑這一蹦,馮導也可以擠入老藝術家的行列,與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前輩煮酒論英雄了。馮導是不是可以蹦得更高,我不知道。他頭腦活絡,個性鮮明,加之對藝術和金錢有執著的追求,以後鼓搗出個火星電影,也是說不準的事。不過我們看到的是,當給他更多的錢的時候,馮導沒有超出《一聲嘆息》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是不僅沒蹦過去,反而狠狠摔了一下。當然我指的是藝術方面,至於商業上是否成功,我並不關心。畢竟,賺再多的錢,一個子也落不到我的口袋裡。
  
  一提到馮氏電影,我就會想到姜文的那句批評馮小剛的話:你的電影只是葡萄,還沒釀成酒。我對這個比喻印象深刻,一是因為這句評論一針見血,另一方面是說得很形象。葡萄酸酸甜甜的,吃著爽快可口,只是沒太多回味。姜文資歷不見得比馮小剛老,可他有資格批評馮小剛。《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優秀是大家都看得見的,一開瓶蓋就聞得到酒香。《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無不醞釀多年。而馮的電影,更注重市場元素,往往是社會熱點構成拼盤。拍得熱熱鬧鬧,看得輕鬆愉快,有人甚至用小品集錦來形容。小品的特點,是其他差一些沒關係,但必須有包袱。馮的電影,很多是看完記住幾句好玩的台詞,逗人一樂,過後就再沒什麼印象了。
  
  好的電影,應該是像車軲轆一樣,在觀眾的胃腸里壓過一遍,看完了還翻腸倒肚地回味。不過好的電影可遇而不可求,即便對大師級的人物也是如此。首先應該有個好劇本,慢慢打磨,等人物,故事逐漸鮮活,豐滿,電影畫面和鏡頭呼之欲出,清晰如在眼前的時候,應該是才可以拍了。導演不一定要求是個好編劇,但必須有能力將劇本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後找投資方,聯繫演員。拍攝,放映,最後再考慮票房。電影終歸是導演的藝術,導演的積累越深,對電影的整體感覺越強,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不過現在似乎過程完全反過來了。先根據市場行情定題材,定演員。再往劇本里填充內容。電影拍得像空中樓閣。國產大片多是這樣的模式。有個笑話說,今天的年輕一代和我們這一代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是逐漸懂事,也離家出走,也要結婚,也生孩子,只不過其順序是倒過來的。這句話評論現在的電影創作也是挺合適的。
  
  說了這麼多,再不提《一聲嘆息》,跑題就跑得太遠了。其實是想有個比較。馮導的這部片子,與他的通常的拍片模式相比,有明顯高出一籌的地方,讓人刮目相看。他後來的那部《手機》,也是在婚外情上做文章。電影的切入點很妙。用手機這樣的簡單而時尚的道具,串聯起一個倫理道德故事。這個結構也許會讓人聯想到日本經典電影《情書》。不過《手機》對生活和人物的描述顯得浮光掠影,故事也比較簡單。更像是侃出來的一部電影,這一點遠不如《一聲嘆息》。
  
  《一聲嘆息》的底蘊更厚,劇本打磨得更好,演員的表演也是亮點,這些都是讓電影增色的地方。
  但它的前半部很一般,不痛不癢,看得我直打哈欠。好在我堅持了下去。後半部漸入佳境,幾段戲讓人眼前一亮,個別鏡頭堪稱經典。有幾個前後映襯的情節設計得很巧妙。比如兩個女主角都有摔傷一場戲。不過兩種性格,兩種演繹方式,品起來很有味道。那個精靈可愛的女兒,在爸爸要走的時候,偷偷藏起了鞋子。在爸爸的情人來訪的時候,則倒了一杯濃鹽水。男主角與情人在一起的時候,因為接一通電話兩人大鬧彆扭。與老婆在海邊嬉戲,接到一個無人答話的電話,略帶驚慌地回頭張望——這也是電影的收尾鏡頭,處理得真不錯,餘味無窮。沒有了以前在台詞上話癆的毛病,而是在細節上下功夫。觀眾不知不覺就入戲了。電影裡其實也有一些馮氏風格的台詞,讓人過耳不忘。不過台詞的處理不是張揚說出,而是充分融入角色。比如「我摸著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樣,沒有感覺,可是要把你的手鋸掉,也跟鋸我的手一樣疼」這句妙語。
  
  《一聲嘆息》的基本情節是妻子和情人的故事二水份流,最後匯聚成一塊,激起了一朵浪花。也形成了電影的高潮。丈夫、妻子、情人尷尬又無可迴避地撞到一起。三個人第一次在同一鏡頭裡出現。對於妻子是主動的,似乎一切在盤算之中。對於情人來說是意外,有些張惶地跟進了屋。接下來的鏡頭只可用精彩無限。妻子與情人各坐沙發的一邊,穿著亮色的衣服,還未說話,已有劍拔弩張的氣氛。丈夫無奈地站在中間,灰色的身影,似乎若有若無。妻子大概對於這個場景早有預料,從頭到尾掌控著局勢,悠長而不動聲色的語氣,回憶往事。情人只有聽的份。剛要解釋也被打斷。妻子語氣平和而又旁敲側擊,不戰而屈人之兵,深得兵法的奧妙。情人雖然故做平靜,但最終更像是倉惶逃出家門。這一局棋,毫無疑問是妻子完勝。而本已搬出的丈夫,自此以後留在了家中,再也沒見過情人。這個結果說明了一切。
  
  演員方面,張國立的丈夫挖掘得最透徹。張國立的形象與個性都不是那種有鮮明稜角的類型。他的角色往往不能在初見時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張國立的分寸感很好。電影裡乍看平淡無奇,但每一場戲都很紮實。將中年男人的那種游離兩邊的疲憊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很有點細密經營,水滴石穿的意思。這個片子應該是他演繹得最出色的一部了。徐帆的妻子也很出彩,特別是兩段戲讓人難忘。一個是離婚時向丈夫哭訴的那段,另外是見到丈夫的情人的時候明槍暗箭一番話的那場戲。我記得徐帆剛出道的時候,可是很青春靚麗的。有一次在雜誌上,看到她的照片,從臉到胳膊腿都是紅撲撲的,象段火腿腸。與馮小剛結婚後真是改變了許多。似乎挺適合演有點潑,帶點嬌嗔這樣的角色的。演女兒的小姑娘也相當不錯,出場不多,但猶如水中之鹽,不可或缺,點綴得有滋有味。當年開羅電影節,《一聲嘆息》獲得五項大獎。正好是這三個人得了表演獎。王朔曾戲稱是鄉鎮企業獎,不過要說評委的眼光還是不錯的。
  
  馮導一直被目為商業片導演。學院派人士對他往往瞧不上眼,常用「缺乏張力」這樣的詞彙來評價他的作品。不過有了《一聲嘆息》,我想馮小剛可以揚眉吐氣一回了。他可以請這些人吃一頓飯,飯後就放這部電影。再與他們切磋一下什麼叫張力。話雖這麼說,但馮導不能太得意。畢竟《一聲嘆息》離經典還有不小距離。電影的精彩之處主要集中在幾段戲上,整體不夠平衡,並且還缺乏一點厚重。
  
  在馮小剛的眾多作品中,《一聲嘆息》無疑是特出的一部。我猜想,這已經達到了馮導的極限高度。馮導當然有理由在藝術探索的路上走得更遠。不過在中國,搞藝術片的人已經夠多了。前有第五代,後有第六代,個個虎視眈眈。這碗飯並不好吃。我內心的想法,與其說期盼馮小剛蹦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不如說希望他的電影有更大的寬度——多拍一些好玩的電影,就足夠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