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
2008-07-24 17:12:17
莫生於帝王家——《末代皇帝》
龐大而又細膩的一部傳記,拿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名鼎鼎的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作品,大概因為《巴黎最後的探戈》和《夢想家》的原因,在這裡,扮演婉容的陳沖也被他搞得香艷起來。
整部片子要氣勢有氣勢,要故事有故事,要表演有表演,要場景有場景,把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勾勒得淋漓盡致。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說:外國人拍中國人的東西,就是搞得中國人也看不懂。的確,我認為影片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找個外國導演來拍呢?雖然,他自以為他很客觀……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都瞧不明白,更不知道外國人如何看明白我國大清王朝的腐朽了。尤其是溥儀小時候的那些戲份,實在讓人為封建王朝震驚而汗顏。然而,我相信這是真切地還原歷史的,那時候的大清,就如同那輛搖晃的自行車般,轟然倒下。倒了不算,還得被人踹上兩腳。
這一踹就踹給了軍閥混戰,而後直接投靠日本政府。溥儀是真傻還是假傻,我實在分不清,據說大清的皇子們(我所知的大清自然是雍正他們那……)從早上3點開始讀書讀到晚上7點,古往今來,什麼事件不知什麼道理不曉?日本人會幫助你建立滿清嗎?做夢都不是這麼個做法。溥儀,說你天真都顯得可恥。那麼不得不提尊龍,他實在是太英俊了。或者說,他表現得太叫人狠不下心了。怪不得當初定下的《霸王別姬》也是他來演程蝶衣,若不是張國榮橫空出世,也許他又是另一個經典的不瘋魔不成活。其實整部電影裡溥儀沒有任何誇張的動作或表情,他一直都是淡淡的,低眉順眼,卻又隱隱地要維護自己作為末代皇帝那卑微的尊嚴。無論是在天津似乎快樂地跳舞,還是在偽滿政府逼迫地簽下一切命令,甚至是看著自己的妻子懷下司機的孩子,他都是一副淡淡的樣子。
莫生於帝王家。人人都知道這樣的說法。我是很萌大清的,因為喜歡雍正,可是就是因為對雍正的深刻研究,導致我更對皇宮內的生活感到觸目驚心。太恐怖了。不是人絕對熬不下來。我很能理解當時胤仍欲奪康熙之位的無奈——「我已經當了四十年的太子啊」,我更能理解胤禛的所謂涼麵冷心,若你能從出生之起就被人算計再算計別人算到45歲登基再處理一大堆老爹留下的爛攤子,是人都會這樣冷酷的。並且不得不注意的一點是,大清是滿人,而統治的卻是漢人天下,這裡造成的民族矛盾更是永遠無法消除的。所以溥儀同樣有這樣的困惑,他有錯嗎?他沒錯,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誰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選擇他三歲時登基,拿了這個萬人爭搶的燙手山芋。
不如同情他吧。在歷史的漩渦中,其實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我們渺小得看不見,我們逝去得又太快。溥儀想改革,可是對於這樣一個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而言,改革已經不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了。唯一能做的是,推翻。而這個歷史使命又落到了孫中山等人的頭上,溥儀,他被歷史拋棄了。
最出彩的自然是結尾處之戲。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引用張愛玲的話:
她不是籠子裡的鳥,籠子裡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抑鬱的紫緞子的屏風上,織金雲朵裡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他像一隻青蛙,坐井還想觀天。
小孩看著蟈蟈發愣,再抬頭,剛才還說笑的老人已經不見了。
他到哪兒去了呢?
他死了。他的靈魂也要丟在這裡。
溥儀,溥儀,錯的不是你。只是,下輩子,莫生於帝王家。然而,恐怕,已經是末代了。我們都回不去了。大清的背影,在你消失的剎那,也灰飛煙盡。
我們都來不及感慨,來不及感傷,都來不及。
繁華落盡,如夢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