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台)

9 / 2,873,730人    152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瑪姬葛倫霍 希斯萊傑 蓋瑞歐德曼 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allrain

2008-07-24 22:42:45

決戰哥頓市[譯自紐約時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漆黑如夜,漫長如夜,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蝙蝠俠電影既是開始,也是一種結束。游離於藝術和工業、詩情和娛樂之間,它比任何漫畫改編的好萊塢電影都要黑暗深沉——包括諾蘭2005年的前作《蝙蝠俠:俠影之迷》,它帶來了此係列中令人愉悅的情緒化風格的回歸——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包含了矛盾情緒,讓觀眾在最初的一瞥中誤以為是悲觀的色彩。但是一部令人如此激動的純電影不能被標榜為悲觀電影,即使是後英雄時代的超級英雄電影如本片《暗夜騎士》。

很顯然,真理、正義和美國方式已經完全融入電影之中。這或許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上一次的超人垂直降落,但是我認為它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像超人、超級間諜、新的蝙蝠俠這些多重性格的美國英雄受到巨大歡迎。天賦在諾蘭先生的蝙蝠俠回歸系列中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當然了,就像他的莊重風格,都是認真籌劃的結果。他帶給這位超級英雄莊重感,從而掃除了纏繞它的俗氣。這幫助了克里斯蒂安·貝爾這位輕易不笑的演員——他的臉龐平整如同刀削——在穿戴上蝙蝠俠的裝束之時,滑入布魯斯·韋恩的漫不經心之中。

新的蝙蝠俠電影並不是如它前作般的大修大改,這部電影被寄望票房大熱(北美1億美元)、在世界各地高據榜首狂破紀錄。相反,就像其它成功的類型片製作人,諾蘭先生已找到方法讓蝙蝠俠切合他的時代(也就是我們的時代),就是給他帶上陰影,提醒觀眾角色的困擾童年,然而不會持久地冷場。這不是什麼新花樣,然而讓人驚奇,事實上在《暗夜騎士》中可以說是令人觸目心驚,故事接著上一部電影結尾開講,諾蘭先生把蝙蝠俠轉變成一個惡棍的幫兇。

當然了那是小丑,一個惡魔般的人物,被希斯·萊傑完全地發揮出來。萊傑先生因服藥過量死於一月,時年28歲,此時主要的場景已經拍攝完成,他的死亡可能給電影帶來陰影,如果表現不是如此出色的話。但是他的小丑是一個人生如此糟糕的角色,他的表演是如此發自內心、令人恐懼、彷彿親臨其境,因此他的角色立刻吸引住你。當小丑進入一處罪案橫行的廢墟,他那斷裂的笑,他那病態的笑臉映射出《黑色大麗花》中湊近耳邊獰笑的鬼臉,你緊張的笑聲會在喉嚨嘎然而止。

自我標榜為混亂的代理人,小丑突然來到哥頓市,彷彿他過去一直藏在某個人的衣袖之中。他通過暴力手段很快控制了城市的黑幫,吸引了蝙蝠俠的注意。萊傑先生身體受傷,但是觀眾只留心他的白色面具和紅色斜眼。或舔或咬他那邋遢污穢的嘴唇,他的舌頭飛快地進出嘴巴,就像一頭神經緊張的動物,嘲弄著罪案和警察,在焚燬這個世界的時候咯咯直笑。他不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鬥。他不是恐怖份子,只是令人恐懼。

諾蘭先生在這裡玩火,但部份是因為他喜歡這調調。甚至是在小丑發狂之前,導演釋放出一些滑稽的緊張感,部份是模仿麥可·曼的《盜火線》,部份模仿太陽馬戲團,接著很快變得緊張,在這快速運動的兩小時裡,運用了異想天開的惡作劇、街頭黑幫的正義、哲理旁白,以及其它通常的裝飾道具,最後是半小時的槍戰和爆炸場景。這個大爆炸的結尾——包含了一些顛倒的畫面,令人心痛地暗示了世界的軸心已經回到善的一邊——有點馬忽、不夠連貫,然而觸動人心。你知道諾蘭先生喜歡留戀在黑暗之中,但是他不想住在那裡。

儘管有小丑闖入,諾蘭先生通過兄弟喬納森·諾蘭的劇本,也為浪漫和眼淚甚至是偶爾的玩笑留下空間。影片有幾個新角色,特別是哈維‧丹特(魅力先生亞倫·艾克哈特扮演),一位立志革新的檢察官,也是影響布魯斯·韋恩長期好友瑞秋·道斯(瑪姬·吉倫哈爾扮演)的對手。就像電影中的每個角色,蝙蝠俠和布魯斯、哈維和瑞秋都居住、工作在玻璃房中。他們棲息的高頓市也比前作《俠影之謎》中地獄般的場景更為陽光、明亮:這是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現代超級大都市(事實上,是巧妙偽裝的芝加哥),死氣沉沉、沒有名字,充滿了扭曲散亂的鏡子。

就某種角度而言,小丑威脅的城市看上去就像紐約,但要是通過911和它的後果來看本片就過於簡化了。你或許體會到那天在這兒一幢大樓倒於塵埃之中,或者消除員在奮力熄滅火苗,但這些情景與其說與螢幕上展現出的相似,不如說更貼近我們的記憶。像其它或大或小的驚悚片,電影對911的參考是散亂的,主要是思路上的參照(混亂、恐懼、死亡),而不是直接照搬。然而這種景像也證實了美國電影已經進入一個含混的時代,尤其是對英雄的矛盾心理。

進入他那黑暗的外殼,不斷焦躁地移動,蝙蝠俠仍舊隱藏在黑暗之中,令人難以捉摸,這並不令人奇怪。這部份是服裝造成的,蝙蝠衣讓每個穿戴它的演員受累。他的眼睛昏暗,聲音被科技處理得模糊,貝爾先生從影片一開始就穿著蝙蝠衣,這可不是能夠讓演員傳神的工具(只能通行眼球和敵人來達到表演效果)。諾蘭先生已經在前傳中講述了蝙蝠俠的原創故事,最初他並不想去進一步塑造這個角色。然而通過賦予於他情敵和戰爭,他把蝙蝠俠的黑暗力量從內心轉移到了外部世界。

這種改變將諾蘭先生的原創觀念從個人的掙扎中超脫出來,賦予故事以張力和趣味。這是一個更黑暗的蝙蝠俠,更少人情味,更令人陌生。當他棲息在哥頓城摩天大樓的屋頂,他更像一個惡魔而不是救世主。在他鬼鬼祟祟的威脅中有一種惡魔的氣質。在一個關鍵的場景中,一位理性的角色斷言這不是英雄的時代,暗示此刻屬於惡棍和瘋子。這就解釋了,當蝙蝠俠在影片中飛行時,他的雙翼在空中展開像有蹼的雙手,彷彿他試圖掌控世界而不是拯救它。

在張力最大的時候,《暗夜騎士》令人感到更接近大衛·芬奇的《十二宮殺手》而不是蒂姆·伯頓幽默的《蝙蝠俠》,也就是說它更接近鮑伯·凱恩的原創漫畫和法蘭克·米勒在1986年的改編。這令人沉重,有時有波普華格納風格效果,但是萊傑先生的表演以及電影的視覺效果令人激動(IMAX版本更有歌劇效果)。不管你對好萊塢多麼懷疑,當小丑從偷來的警車探出窗外在風中狂笑,城市的燈火象珍珠般在他身後閃閃發亮,你很難不為了動容。他只不過是個黑絲絨的小丑,但也是某種藝術傑作。

原文:http://movies.nytimes.com/2008/07/18/movies/18knig.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