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拉格的春天--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布拉格的春天(台)

7.3 / 37,728人    171分鐘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米蘭昆德拉 尚克勞凱立瑞 菲利普考夫曼
演員: 丹尼爾戴路易斯 茱麗葉畢諾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堯堯

2008-07-27 23:03:40

還是書更好些


三個小時的電影,已經夠長了,但如果沒看過原著的話,有些地方還是難以理解的。譬如Sabina那頂圓禮帽的來歷,譬如Tereza對於裸體的反應,諸如此類。

說實話,電影裡的Tomas與我想像中相去甚遠,過於英俊了些。在看書的時候,感覺他應該更老一點,壯一點,性感一點。

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很難說清楚。那時候的自己經常將自己與Tereza比較,尋找我們之間的共同點。

開始時覺得我們驚人地相似,但,越到後來,就越發現自己與她的不同。

不過,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些惡夢。Tereza有一個夢,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夢見自己住在一個墳墓里,等著你(Tomas)的到來,你每週來一次,我就一直看著外面。但,後來,你來的次數少了,我一直看,直到我的眼睛都是泥土,你再來拭去我眼睛中的土。可,漸漸地,你厭倦了……」

說來說去,這些都只是書中的情節,電影是不能表達這麼多抽象而又虛幻的東西的。多了,只是顯得生硬。

1968年的捷克,籠罩在俄國人的陰霾下,也就是當時所謂的「布拉格之春」。這樣一個大的政治環境下,人們的方方面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的神經開始脆弱,愛情開始不堪一擊。米蘭昆德拉總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對於共產主義的厭惡,但,他並不只是厭惡社會主義,他只是厭惡一切的政治。他是個激進的人,但作品卻並不歇斯底里,充滿火藥味。戲謔、諷刺、隱喻,充斥其中。

生命哪怕再沉重也好過那些無法承受之輕,我們是真真切切地活著,而不是虛無的驅殼。

「I'm thinking how happy I am.」然後,Tomas與Tereza離開了這個世界。幸福得如此短暫,不知為何,在他的作品中,就算是過於殘酷的現實也總是那麼輕描淡寫,到最後才讓人徹底震撼。或許,這才是我愛這個作家的緣故吧,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書。

電影還是很有表現力的,筵席了小說中立體的敘事方式,還有不太多的台詞,人物面部的表情變化,背景音樂的選用……總體來說,達到了小說裡的大部份東西。當然,我還是更喜歡小說,因為看書的時候可以不斷地遐想,而不是侷限於畫面。順便說一句,雖然這個Tomas不是我最初想像的樣子,但他真的很迷人,我感覺他就是Tomas,只需一個眼神,一句命令「Take off your clothes」,便能讓所有女人為其折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