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丁丁丁

2008-07-30 17:27:05

關於這部影片的教育背景


很久以前看的這個片子,很受啟發,受啟發的並非是死亡詩社,而是影片中衝破思想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做法。恰好與當時在中國風起雲湧的課程改革所暗暗呼應。但是對於其中的的「進步教育」思想,我還是持保留意見。
下面是從王策三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摘引的一段文字,或可說明這個問題。

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以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育理論和模式。由於它的主要特徵為重視兒童的活動經驗,跟傳統上重視書本知識針鋒相對,人們就把這種教學模式稱為「行動主義」,而把傳統上的教學模式稱為「主知主義」。這種新的教育思潮、教學模式揭露了教育中、特別是學校教育中基本矛盾關係長時期被嚴重扭曲、
「異化」和尖銳化的狀況,即所謂「三中心」--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這種衝擊可謂切中了舊的教育、「傳統教育」的積弊和要害。針對這種積弊和要害,杜威派主張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實行另一個「三中心」--兒童中心,直接經驗中心、活動中心。從此,現代教育逐漸演變,出現了兩種教學模式長期對峙、此消彼長的局面。美國有的教育學家把赫爾巴特教育學以及後來的要素主義、永恆主義教育理論等,作為「主知主義」的代表,並把它們稱為「保守主義」的「傳統派」。而把代表「行動主義」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等稱為「進步」的「現代派」。中國有的教育史家和教育學家也沿用這一說法,後來還把凱洛夫教育學也列入「保守主義」的「傳統派」陣營
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課程和教學在最初興起時,曾經充滿活力,勢頭強勁,掀起一輪又一輪教育改革創新的浪潮,推動了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它的確給人們巨大的思想啟發,對現代教育學薄弱一面作了重要的補充,對現代學校教育的偏頗發揮了有力的矯正作用。但是,它矯枉過正,走向另一極端,不符合教育、特別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規律。雖具有衝擊力,但缺乏建設性。其實際意義遠遠小於其思想啟發意義。總觀全局,這兩種教學模式或兩個「陣營」並不能同等、平列地看待。應該說,誇美紐斯、赫爾巴特、凱洛夫教育學、要素主義教育理論佔居著現代教育學傳統的主導地位,因為在制度化的現代學校教育時代,它們的理論雖有很多缺陷,但基本方面是正確的;而杜威、進步教育的理論則不足以代表現代教育學傳統的主流,因為它們的理論雖有不少積極成份,但整體上是不正確的。
一百多年來,世界範圍許多地區、大量事實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了這一點,直白地說:現代學校不能按照它們的理論去辦。不久前,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新實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著名代表羅蒂,還老話重提,對杜威進行評說,話極簡單,但極中肯。他說:「杜威的教育哲學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開發他們內在的潛能,而不是以課程為中心;但許多人普遍認為,這一教育思想帶來了災難性後果。因為按照這種教育哲學,學生們到18歲高中畢業時什麼都不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