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聯盟--Wanted [2008]

通缉令/刺客联盟(台)/杀神特工(港)

6.7 / 409,182人    110分鐘

導演: 提默貝克曼比托夫
編劇: 戴瑞克哈斯
演員: 詹姆斯麥艾維 摩根佛里曼 泰倫斯史丹普 湯瑪斯科瑞奇曼 安潔莉娜裘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8-07-31 07:23:19

似曾相識,浮想聯翩


《通緝犯》的中文片名讓我想起了美國西部片裡的懸賞通緝告示。「Wanted」,「望得的」,希望得的東西可以有很多呀,為什麼只能是通緝犯呢?難道片名的譯者也是俺天朝9區DVD的字幕小組成員,習慣性地不看畫面就根據SRT直譯了?

吉布森緊張時的心跳數百下讓我想起了傑森·斯坦森的《怒火攻心》。可是腎上腺素都提到了,卻沒有發展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激情戲?這也讓人頗感意外和不滿。畢竟觀眾在這方面的聯想能力和需求都是很強烈的。特別是考慮到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安吉麗娜·朱莉。

福克斯在吉布森的第一次執行任務失敗後的說服教育工作讓我想起了《熱血警探》。記得看完此片後我曾發帖子說過,胖子問天使為什麼要當警察時天使的回答是英國人對好萊塢類型片模式的一種幽默的嘲諷。當時有人回帖說根本沒有看出這層意思來。而本人也因為想不出具體案例而一時語塞。這次終於讓我發現了。注意,該模式的一大特徵是:一定要說他(她)小的時候……

會拐彎的子彈讓我想起了保齡球的飛碟打法。可如果按照弗里曼老頭的說法——這種彈道的產生是受槍手的直覺所驅使,他們為什麼要在開槍時做出一個十分誇張地甩臂的動作呢?難道要藉助甩臂所製造的動能,與子彈划過槍膛的動能合二為一產生出詭異的彈道曲線?姑且拋開在物理層面上是否解釋得通,它豈不是已經否定自己的剛剛說過的「意識直覺」論?因為,既然是直覺是意識,為什麼要改變動作模式呢?……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導演自己也對「直覺」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是很有信心,而必需要靠演員超酷的肢體動作來壯膽。不過,可以肯定是這種技術在時下的海峽兩岸應該沒有市場。我們所追求的是「截彎取直」。

獵殺坐著防彈車的目標時,汽車的空中翻滾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由傑森·斯坦森主演的電影《非常人販2》。在那部影片中斯坦森是為了摘除車廂底座的炸彈,而本片的主人公則是為了避開防彈玻璃下手。不過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他為什麼不發射會拐彎的子彈?為何這項刺客聯盟的專利技術突然沒有了用武之地?對此,本人必須儘量克服以往的慣性思維——即導演為了讓特效師傅們多些活幹而忽略了邏輯一致性——而要結合本片自身語境作一個更合理的解釋:就和飛碟打法所擲出的保齡球一樣,拐彎的子彈也只能在X軸上進行各種曲線運動,而在Y軸上它無能為力!

頭號敵人把搖搖欲墜的吉布森拉上火車一場戲讓我想起了《斷箭》。飛行員在搏鬥中奪下了女警察的槍然後又把它交換給了對方,從而一舉消除對方疑慮和戒心。雖然不是很欣賞那位女演員的表演,但必須承認這場戲的角色動機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本可以用槍打死你但沒有,還把槍換個你。這就是最大的善意。可為什麼《刺客聯盟》的主人公在相同的境遇下,卻沒有做出相同的抉擇呢?是因前面仇恨的灌輸過於強烈,還是因為拉他的不是女人所以缺少男女之間那種微妙的情感互動?無論如何,對這場重頭戲的處理不是很滿意。編導應該可以構思出更好的,讓片中角色更別無選擇的情節來。

好萊塢類型片中最忌諱就是重複。雖然一個導演可以在自己的影片中大量的複製借用其他影片的經典橋段,但切記不要重複自己的情節。本片引子部份的超級華麗的狙擊彈道特效閃回,除了滿足觀眾的眼球之外,從敘事的角度上說起到了伏筆鋪墊的作用。特別是那個踩在獵物腳下的大大「X」更是一種視覺母題。它在提醒觀眾後面將發生與前面極為相似的情節。所以,在結尾處,當反一號人物低頭看到腳下的X時,電影就可以結束了。根本無需再一次進入特效閃回。頗為滑稽的是,這種畫蛇添足的錯誤在影片中也「重複」了兩次。吉布森在福克斯的陪同下第一次出外場,結果站在火車車頂的他沒有勇氣下手。那麼,在福克斯的長篇大論的開導之後,導演應該如何去表現吉布森的變化?當然只需一個被殺對象倒地特寫鏡頭即可。有什麼必要將兩人站在車頂的戲又重複一遍?……在省略手法運用上,古典影片可以舉出無數經典案例,新片中的《老無所依》也堪稱典範——具體參見本人的博文《老無所依》的省略。而以省略手法處理了殺手在開頭和結尾的兩次相同殺戮行為的《罪惡之城》,則可以作為本片導演的第一候選教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