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魔崛起--Hannibal Rising

少年汉尼拔/沉默的羔羊前传之揭开罪幕/人魔崛起

6.1 / 115,953人    121分鐘 | 131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彼得韋伯
演員: 加斯帕德尤利爾 鞏俐 英格鮑嘉戴肯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月

2008-08-06 19:48:53

浪漫的人魔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你想見識殺人是如何變得藝術,那麼你最好去看漢尼拔。

一口氣看完「漢尼拔三步曲」,在颱風降至的夜晚。繃緊的神經在某個瞬間鬆弛開來後,就只剩下平靜的觀察。仔細地看那些血流出來的形狀。看完已是凌晨一點,感到睏倦。

安東尼 Hopkins無疑是飾演Dr. Lecter的最佳人選。聲線抑揚頓挫、富於磁性。顯得鎮定。機智。擁有高智商人群特有的神經質和適宜的自製力。重要的是具備瞬間的爆發力,以及兇殘極度的殺人技巧。

在第一部《沉默的羔羊》里,焦點似乎更多聚集在Clarice Starling身上,而Hannibal則被幪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影片對他的介紹過於簡潔,以致人們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聰明機智,洞悉一切,總能不緊不慢地直逼別人最脆弱的地方。並且他很危險。

到了第二部《漢尼拔》的時候,Hannibal 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影片的絕對主角。一個略顯老套的情節,他被多年前傷害過的病人實施瘋狂的報復。逃亡在佛羅倫斯的他成功偽裝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教授,編劇和導演刻意突出這個浪漫詩人的雄辯口才和淵博才識。因此整個電影呈現出濃厚的藝術和宗教氣息。與第一部相比,第二部的Hannibal無疑顯得更加柔情,即便他的雙手依舊沾滿著溫熱的鮮血。他對Starling獨特的情感亦讓觀眾了解其冷血之外溫柔感性的一面。影片的最後,他被Starling扣上手銬但卻必須逃走,當他高舉菜刀往下用力一砍的那個瞬間,我就知道,他絕對不會傷害這個女人。

第三部《少年漢尼拔》,算是一部可憐的電影,當年上映時便遭受許多唾罵和非議,有人甚至說它徹底毀了他們心中摯愛的 Dr. Lecter。就個人而言,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有多麼糟糕,相反,它使這個喜歡吃掉人類身上最美味部位的變態人魔更加有血有肉,也讓我聯想起《偷書賊》。人並不會無緣無故地變壞,Hannibal亦並非生來慘酷無情,影片交代了他成長的背景,出生在立陶宛的無辜男孩,血淋淋的二戰讓他眼睜睜地看著家人一個又一個得死於非命。他說,粗鄙是會傳染的。於是便開始以殘暴的手段殺死更加殘暴的人,用曾經看護過他的尼克的話說,He only eats the rude. 他亦有致命的弱點。對妹妹的深情,對紫夫人的忠誠。Hannibal:我愛你。紫夫人:你還拿什麼去愛。

Hannibal 是讓人畏懼的撒旦,冷血變態的殺手。Papil 探長這麼評價他,「Hannibal 在那個雪地上已經死掉,和他妹妹一起,現在的他已經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除了『怪物』。」他就是這麼的矛盾和極端。彷彿是善與惡的化身。人和魔的結合。但無論他是多麼罪惡,至少他的內心固守著一條底線。《偷書賊》里亦有個句子這樣寫道:這再次證明了人性中的自相矛盾,有一點善,有一點惡,只需加點水和和。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如此。

自始至終忘不了Hannibal 殺人的姿態。那麼的優雅,帶著哥德式的華麗般迷人。悠緩的鋼琴曲響起,他像個紳士一樣,微笑地把利器插入對方柔軟的身體然後拔出,又或是果斷準確地給予他的敵人絞刑。鮮血流淌的聲音在空曠的空間無限放大,開始的時候總是很慢,但卻在某個時刻變得急促,一發不可收拾地迅速沒過冰涼的地板。

血就是這樣染紅空氣的。在陽光最充沛的地上。



PS:

感到懊惱和可惜,這三部電影有很多細節值得一說,但自己終究是不善於寫影評,於是只好作罷。

novich(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2808/)在豆瓣的一條評論裡提及到,《漢尼拔》中從Hannibal口中唸出那首但丁的十四行詩,是選自詩集《新生》(la vita nuova),裡面有一個中世紀典故,詩人Cabestain與領主之妻戀愛,領主殺了詩人,把詩人的心烹給妻子吃,那個女人坦然食之,她說:「我吃過世上最金貴的東西了。」然後絕食而死。

這個典故和詩歌我非常喜歡。novich亦把但丁詩的中譯抄錄了下來,是飛白的譯文:

每個鍾情的靈魂,每顆溫柔的心,/ 我把這些詩句呈現在他們面前,/ 我期望他們答和我心靈的呼噢,/ 敬意奉獻給他們的主人——愛神。/ 星輝映的夜之良辰 / 將近三分之一已過去,/ 愛神出其不意向我顯現,/ 他的神態,回憶起來都動魂驚心。/ 愛神拿著我的心,似乎滿懷欣慰,/ 他的臂彎里抱著我的戀人,/ 全身裹著錦緞,猶在熟睡。/ 愛神把她喚醒,她馴服而謙卑,/ 戰戰兢兢吞下這顆燃燒的心;/ 然後他去了,去時滿含著熱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