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黑色追緝令(台)/危险人物(港)

8.9 / 2,221,546人    154分鐘 | 178分鐘 (original cut)

導演: 昆丁塔倫提諾
編劇: 昆丁塔倫提諾 羅傑艾佛瑞
演員: 約翰屈伏塔 山繆傑克森 烏瑪舒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hunter

2008-08-19 12:44:04

爛片一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imdb得分高達8.9,豆瓣有10000以上的人打了5星。但在我3個小時目不轉睛的觀看電影以及之後1個小時學習影評後,得出一個結論,《黑色追緝令》是不值得一看的爛片。

    評價一部電影的基礎是理解電影的內容,那麼我想在這裡請教所有給這部影片高分的人們一個問題:這部影片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不要給我說這是「後現代主義」,不需要主題。攝影課老師在第一堂課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攝影要有主題!這部影片有什麼主題可言了?拖拖拉拉又毫無意義的故事情節,單一、模糊的人物性格,最後點綴一些毒品、性、暴力,便成就出《黑色追緝令》部爛片。

    不過那些頗為專業的影評人士肯定不會同意我的說法,看一張白紙他們都可以說出12345來,何況是這部大雜燴。
    「後現代英雄反諷」「後現代宗教感覺的混亂」「The movie is all about moral constraints, or at least norms.」……

    我真的不知道這些影評者是怎麼想的,我承認通過生拉活扯確實可以從影片中發掘出「英雄反諷」「宗教感覺」以及「moral constraints」:黑老大被強姦了,很後現代,很反諷;殺手殺人前喜歡念一段自己生造的聖經語錄,很後現代,很「宗教感覺」,吸毒像吃飯,殺人隨隨便便,很後現代,很「moral constraints」。但問題是所有這些所謂的主題在電影中都表達得太單薄了,既不連貫也不一致。就好比說一群評論家指著一幅小孩的塗鴉說:「有印象派的風格」「有抽象派的風格」「有野獸派的風格」……
    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是說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救贖」。喜歡殺人前念聖經的殺手在神蹟(小混混連開n槍都沒有打死他)的情況下,被自己深造的聖經語錄所感動,決定洗手不幹。我的觀點仍然是:太單薄了,因為我上面那句話就概括了此人「救贖」的全過程,「救贖」得如此唐突,「救贖」的理由如此的蒼白。我不禁想起的一部我很喜歡的作品中關於「救贖」的講述。《國產凌凌漆》中袁詠儀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穿白大褂用刀子戳人腦袋到最後的在豬肉攤下面做愛,這一變化不可謂不大。但是在片中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以及心理活動比較清晰的看到這一角色「救贖」漸變的過程。而不是像《黑色追緝令》這樣,角色來一句「我洗手不幹了」,救贖便完成。

    說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對我的評論仍然不屑一顧,因為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本片的結構及敘事方式,所謂「非線性結構」「環狀結構」等等。我的觀點是:如果影片的敘述方式不能為劇情和主題服務,再華麗的結構也沒用。縱觀整部片子,導演所採用的「顛倒時序」「非線性結構」讓人感覺相當做作。無論什麼結構,其本質都是要讓觀眾更好的理解影片,而《黑色追緝令》可以說是不停的為觀眾理解影片設置障礙,比如片中的「序」和第一個故事就毫無聯繫可言,讓觀眾一開始就感到莫名其妙。
    更重要的是如果劇情和主題本身就是垃圾(比如本片),華麗的結構也無法挽回。這就好比一砣屎,即使你把它擺成耐克標誌的形狀,它還是一砣屎,最好別穿在身上。
    說到非線性的結構,我想到一步還不錯的電影新版《小紅帽》。這部電影因為是懸疑片,完整的真相需要所有當事人來拼湊,這時非線性的敘事自然而然的增加了懸疑程度。這就是一個敘事結構與敘事內容相輔相成的例子。
    
    總而言之,我在浪費了4個小時後又花上一兩個小時寫這篇東西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不用再在這部影片上浪費時間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