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星
看完之後,我做了以下事情:
1、當夜悱惻於該片難以名狀的情節和氣氛。
2、給友子簡訊,問我能否在其婚禮上為他們唱一支歌。
3、把片中的Ann視為今後的榜樣(像當年看完Chocolat 崇拜上Vivian一樣)。
4、花一下午時間把OST下完,狂聽不止。
5、把字幕SRT文件down下來學習原聲台詞。
6、喜歡上Claire Danes及當年英美服飾,女子上身著稍大稍肥的西裝,下身寬闊的長裙。
7、反覆欣賞Ann唱Time After Time和I See The Moon兩個片段。
8、思考人生中愛情、婚姻、事業和親情。
9、對藍調產生了濃厚興趣。
看豆瓣等影評,有說這部電影就是專給那些心緒豐富、感情氾濫的婦女看的。OMG,我是這種人嗎?呵呵,看來未必不是……
有一點是肯定的,該片更像是文藝片。所以,相信一切真的或偽的文藝小青年都會喜歡。至少片子中出現的狄更斯《雙城記》、希斯克里夫《呼嘯山莊》、莎士比亞、《了不起的蓋茨比》、海明威……已然讓我愛得全心全意。
片中有著太多的經典台詞。有一句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當年老的Lila和Ann對躺在床上時,Ann仍然不無遺憾的問Lila,以尋求共鳴或安慰:
Ann : …… But don't you think at least one of us should have married 哈里斯?
Lila : I think ,we did what we needed to do.
活到最後,Lila變得比Ann更透徹。Lila懂得了珍惜眼前的美好和全面客觀的看待一個人的一生。只有Ann仍然沉迷於一個夢中不肯醒來。事後想想,覺得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完全是一個心態問題。Lila已經釋懷,而Ann沒有。換作有些人,也許釋懷得會更早。生命都是自己的,為什麼不去好好享受和珍惜;難道要別人去替你捧在手心裡?
豆瓣上幾乎有著所有我想到的和我沒有想到的關於此片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我相信網路上沒有。那就是,這個影片,這部原著,叫《Evening》,夜幕,片中亦提到了兩顆星。那麼,茫茫人海中的你和我,恰如夜幕中繁星中的兩顆。縱然再怎麼靠得近,再怎麼曾經靠近過,註定將長久分隔。當不能在一起,我們可以選擇對望,也可以選擇遺忘……而蕭伯納曾經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所以這其實不是多麼遺憾的事情,至少不至於死不瞑目。當然,間接致他人死亡而抱愧終生除外。
要知道,新鮮感產生的激情就像流星,縱然在生命長河中發出過絢爛的光和熱,但它毫不負責、不能承諾;無論如何不能像太陽那樣,給人以永恆的溫暖和心靈的照耀。
最後,想加幾點讓我本人產生共鳴的花絮:
1、扮演Buddy的休·丹西和扮演老年Ann看護的婦人在2000年的英國電影《大衛·科波菲爾》中是侄子和繼姑的關係(大衛和默德斯通夫人)。
2、影片剛開始不久Buddy就說了句台詞:"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來自狄更斯《雙城記》的第一句話。而他自己,如前文所說,曾在2000年出演過狄更斯另一部電影《大衛·科波菲爾》。而我呢,最近也在FAN小狄呢。
3、片中婚禮前階段,其他伴娘問Ann的鞋子是從哪兒買的。Ann說:「I don't know. The Village somewhere.」那些地位高貴的姑娘們馬上問:「You got them in a village?」問話充分顯示養尊處優、鄙夷窮人的階級性。哪知Ann自然地回答:「No, Greenwich Village, in 紐約 City.」查了下,greenwich village:a mainly residential district of Manhattan; `the Village' became a home for many writers and artists in the 20th century. 這樣就很明白了,Ann其實去的是一個藝術區。但這也沒有顯示Ann就是跟窮富分明的她們一類人,因為Ann愛的哈里斯就是一個地位低下,終生為窮人工作的男子。
4、片中很多女演員曾經共同參演過2002年的影片《時時刻刻》(The Hours)。在《時時刻刻》中,克萊爾丹尼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是母女倆;老年Ann夜間看護的婦人與梅麗爾斯特里普是老街坊鄰居;扮nina的女演員在裡面飾一個被查出患子宮疾病的婦人與朱莉安摩爾演了一場對手戲。這個扮nina的女演員2002年與2007年之間的外貌巨變實在amazing.
5、最後,就是Buddy這個名字了。這是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