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紅氣球[2007]--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红气球之旅/红气球的旅行/FlightoftheRedBalloon

6.7 / 3,605人    11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侯孝賢 Francois Margolin
演員: 茱麗葉畢諾許 Simon Iteanu 宋方 西波里特吉拉多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檎

2008-08-26 19:37:29

一隻氣球的跨時空旅行


La Voyage du Ballon Rouge (《紅氣球之旅》)本身是受奧賽所囑向Albert Lamorisse1956年的Le Ballon Rouge (《紅氣球》)致敬的命題作文,因此侯孝賢籌拍時爲了瞭解奧賽,便去瞭解印象主義。印象派繪畫重視光影捕捉、記錄瞬間的特質所釀造的節奏和氛圍讓他産生了「用這種方法去捕捉也不錯」的想法,力圖表現人在「瞬間的短的時刻(moment)...的表情」。實際上,擅用長鏡講求場域的侯孝賢對時間的理解,和追求當下主觀印象的光點派不完全一致,而更貼近柏格森式的「綿延」(durée),人對「現在」所做出的反應從來不是獨立環節,而是與過去的經歷和記憶相關聯;真實的「現在」不是一個獨立瞬間(instant),而是與記憶相關聯的綿延的時段(duration)。侯在訪談里講到時間的延伸,就說「每一個人基本上是活在時間裏面,他不是活在當下,當下是一部份,但他一直受著過去種種所左右」。另一方面,侯在此片裡主張演員即興演出而不完全拘泥於劇本,給他們一個情境,讓演員自身的氣質慢慢填滿空間。臺詞動作都親切日常不刻意,而故事是種植在軀體裡的。即使脫離了臺灣本土經驗和東方傳統哲思,《紅氣球》仍然是我們熟悉的侯孝賢,時間緩緩流動,一個個長鏡就像生命本身,一次經歷,沒有take two。

侯給單親媽媽戲劇工作者比諾什設置了1968薩特年代熱血激情的過去,愛情失敗後本想交託兒女於老父但父親抱恙,只好獨身帶著七歲兒子賽門在巴黎生活。這一角色設定的具體背景並未在影片中出現,但成爲比諾什在木偶劇目工作中的激情、知識女性對生活的真摯的最好註腳。來自北京的電影學生宋方在巴黎畱學,課餘當保姆掙一點錢。她的出場由始至終都是簡約淡然,清瘦獨立像《咖啡時光》裡的一青窈。一個是單身母親,一個是兼職保姆,兩人就此交碰,於賽門這一點開始,故事在「當下」的平面上展開。絲絲點點記憶在不經意時揭露,像我們的生命,現實的縫隙里回憶猶水滴落,走了神。賽門的回憶裡有童年時帶他去咖啡店喝果汁的姐姐,投幣選94號,Charles Aznavour就在點唱機里情深款款唱出Emmenez Moi,「帶我走」。沒有出席的爸爸,一歲還是兩歲,帶他去遊戲機室學會的pinball延續至今。比諾什的記憶是兩盤家庭錄影和一次快門,沒有人知道她在《張生煮海》里那麽用情,是否因爲在戲劇里想念自己的人生。

《張生煮海》被布袋戲師傅阿鐘帶去了巴黎而比諾什學得中式唱腔,宋方則時時擕帶DV以致敬之名記錄紅氣球的蹤影,顯然呼應了跨國時代的文化交滙大潮,但更巧妙其實是片尾麯Tchin Tchin,華裔觀衆一聽便知改編自蔡琴,《無間道》里出現過的《被遺忘的時光》!Camille的版本在末尾點了題:chin chin, a toi mon ballon rouge... 以時光歌頌時光,五十年後記憶跨洋,藝術永生。

影片臨近尾聲時的後印象畫作出自Félix Vallotton(1865-1925) ,主題亦爲小孩與紅氣球。世紀交接時的西方現代畫壇受一派東洋風浮世繪影響,不講究景深透視和光暗,以顔色、平面印象和情境為顯,老師問,這副畫的視角何在呢?好像是從高處俯視,又好像是旁觀平視。就像電影中的紅氣球。它要表達快樂還是悲傷?草坪上光明一半,陰影一半,喜樂有時,悲情有時。是爲《紅氣球之旅》,事關童年,初見人生。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