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壞教慾--Bad Education

不良教育/圣·教·欲(港)/毁灭性教育

7.4 / 63,564人    106分鐘

導演: 佩卓阿莫多瓦
編劇: 佩卓阿莫多瓦
演員: 蓋爾賈西亞伯諾 費雷馬丁內斯 丹尼爾葛梅茲卡丘 路易斯赫馬 哈維爾卡馬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azor Rhapsody

2008-08-29 06:42:38

阿爾莫多瓦的慾望法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良教育》是阿爾莫多瓦少數的講述男性的電影,確切地說是講述四個男同性戀的故事,據他本人說是根據他童年真實經歷改編的帶有自傳色彩的電影。故事在現實、回憶、劇本、電影中來回穿插,來回銜接,直到最後才在觀眾面前鋪陳清晰。

    故事從恩里克的電影工作室開始。恩里克正處在創作的乾涸期,16年未見面的初戀伊格納西奧送來了根據他們童年真實經歷改寫的劇本《拜訪》,長大部份則是虛構。在恩里克閱讀劇本的時候,劇情被回憶拉回16年前,恩里克和伊格納西奧是教會學校的同學,因為在電影院的一次親近,彼此產生了莫名的好感,一次深夜在廁所的交談,被一直覬覦伊格納西奧的馬諾羅神父發現,他以開除恩里克為要挾,在神器室奪走了伊格納西奧的童貞,可無恥的馬諾羅神父後來依然開除了恩里克。伊格納西奧從此失去了信仰。開始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在與伊格納西奧接觸的過程中,恩里克感覺到對方並不像印象中的那個伊格納西奧,於是根據遺落的打火機一路順藤摸瓜找到了伊格納西奧的家,真相驚人:原來真正的伊格納西奧早在三年前就去世了,而現在冒充的這個則是他的弟弟胡安。但是恩里克隱瞞了自己對胡安真實身份的了解,同意啟用胡安飾演《拜訪》中的伊格納西奧一角,他們以試鏡的名義在長達幾個月的過程中發生同性性關係。電影順利地完成,在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後,胡安再也抑制不住失聲抽泣。攝影棚的燈光一盞盞熄滅,人們一個一個離開,似乎也預示著,戲裡戲外都在扮演伊格納西奧的胡安這齣長戲的收場。

    馬諾羅神父從片場的黑暗中走出,向恩里克揭露了伊格納西奧的死亡之謎:三年之前,得知馬諾羅神父已經離開教會學校,結婚生子,並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伊格納西奧寄去了記錄童年灰暗歷史的那部小說《拜訪》,以此敲詐馬諾羅神父。馬諾羅神父登門拜訪,見到的是一個與童年截然相反,徹底顛覆的伊格納西奧的形象,他已經成功做了變性手術,吸毒、詐騙、敲詐,似乎所有醜惡骯髒都可以與他聯繫在一起。而正是馬諾羅神父的這次拜訪讓胡安進入了這個故事,他深深地迷戀上了年輕俊美的胡安,一見鍾情,不斷地給伊格納西奧送錢以便接近胡安。在馬諾羅神父的物質誘惑下,胡安出賣了自己的肉體,並且唆使馬諾羅用高純度的海洛因毒死了他仇恨的哥哥,伊格納西奧。
——————————————————————————————————————————————————————————————
 
   伊格納西奧早已不是當年馬諾羅神父痴戀的純真少年,神父的毀滅性教育讓他提前結束純真年代,由此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成為了一個從裡到外都讓人厭惡的變性人。而他唯一不變的是多年以來對恩里克的依戀。他生命的最後一幕,是吸食完高純度的海洛因,在打字機上寫下最後一句話「親愛的恩里克,我想我是成功了」,然後腦袋重重地磕在打字機上,這便是伊格納西奧的一生。一個因為不幸童年而過早枯萎凋謝的生命,兩個巨大的反差,諷刺的是在他決心改過的時候卻被曾經愛過他的兩個人(弟弟和神父)合謀害死,命運沒有給予他最後的機會。而片中其他幾個人命運則都圍繞著伊格納西奧串聯交織起來。

    從胡安和成年伊格納西奧的比較上來看,胡安更有伊格納西奧童年影子,所以馬諾羅神父對伊格納西奧的愛戀自然地延續到了成年的胡安身上,就像我們在恩里克看著劇本回憶童年之後,也同樣沒有人對胡安所扮演的伊格納西奧的真實性提出過懷疑,並認為胡安的形象所帶來的感覺是合乎伊格納西奧童年軌跡的,即便是在通過恩里克對伊格納西奧家的拜訪得知真正的伊格納西奧早已經死去後,淳樸的母親哀傷地說:「別怪我的胡安,其實他是一個好孩子。」仍然讓我們原諒了胡安的冒名頂替,因為童年的伊格納西奧,是美好的。在大學裡學習表演的胡安無疑是最出色的演員,戲裡戲外都出色地扮演著伊格納西奧,他甚至分不清戲劇與人生的界限。他是一個弱勢地位的強者,表面上馬諾羅是神父用金錢佔有他的肉體,實際上胡安利用馬諾羅的慾望操縱他殺人;表面上伊格納西奧欺壓剝削胡安,到最後卻是胡安借他人之手設計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表面上恩里克明知胡安是假冒的,還佔有他的肉體,實則胡安順水推舟地利用了恩里克為自己成名鋪平道路。最後,在電影拍攝結束之時,胡安泣不成聲久久不能平復,或許是在戲裡他終於體會到了伊格納西奧這一生悲慘的命運。在那一刻他也走出了戲劇的角色。

    恩里克從來就沒有信仰,童年的他在詞典上翻到了一個詞語,「享樂主義者」,他以此來形容自己。藉由一個導演的敏銳觀察力,他感覺到了胡安與童年伊格納西奧的差別,但是在得知胡安假冒的真相之後,他仍然以「我想看看你能夠走多遠,而我能夠承受多少」來進一步挖掘,但又藉口試鏡,不可自拔地陷入對胡安瘋狂的肉慾。恩里克就像是自己在報紙上所讀到的故事中那個衝入池塘擁抱鱷魚自殺的女人,他對戲劇藝術滿懷激情,痴迷於挑戰自我極限,打著藝術的旗幟衝向不幸。

    馬諾羅神父象徵著社會意義上的強權,而非宗教意義上的救贖,這也是阿爾莫多瓦對於宗教力量的不信任和諷刺。馬諾羅神父毀滅了伊格納西奧兩次,第一次奪去他的童貞毀滅了他的童年,第二次用高純度海洛因毀滅了他的生命。他同樣利用教會學校的權利開除了恩里克,利用金錢佔有了胡安,最後又在恩里克面前揭露了自己和胡安殺害伊格納西奧的陰謀。但片中馬諾羅神父也非完全沒有人性化的一面,他對童年的伊格納西奧無法抑制的痴迷,對胡安情不自禁的瘋狂,在殺人後和胡安短暫分別時的失魂落魄,卻也是讓人憐憫。我也從來都沒想到同性戀者會如此執著純真,歷經歲月卻一塵不染。可以說,馬諾羅神父的種種罪行皆由此而生,阿爾莫多瓦依然遵循著他一貫的慾望法則,而非世俗的道德法則。

    影片結尾用字幕交代了三個男人的結局:胡安在《拜訪》上映後成為最受歡迎的明星;馬諾羅開始勒索胡安,一天晚上被車撞死,開車的正是胡安;恩里克仍然滿懷激情地繼續他的電影事業。

——————————————————————————————————————————————————————————————

   阿爾莫多瓦成長在佛朗哥時代獨裁統治下陰森壓抑的氛圍中,又經歷了佛朗哥去世後民主政治下西班牙文化藝術的大爆發。作為多民族國家以及不發達地區進入西歐跳板的西班牙對於各種文化強大的包容力也明顯地反映在阿爾莫多瓦身上,經受多元文化衝擊的阿爾莫多瓦也有其獨特的思維見解。在阿爾莫多瓦的電影中,他所做的通常只是帶領我們來到一片開闊地,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去重新觀察慾望,自然並且坦蕩。剔除倫理道德,阿爾莫多瓦只是為我們呈現出現實,幫助我們嘗試正視那些從慾望中湧出的黑暗,做出自己的判斷,並用溫柔的目光包容世事的殘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