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決戰末世代--Doomsday

末日侵袭/决战末世代/灭绝生还者

5.9 / 79,949人    USA:105分鐘 | USA:113分鐘 (uncut version) | UK:108分鐘

導演: 尼爾馬修
編劇: 尼爾馬修
演員: 蘿娜米莎 亞歷山大賽迪 亞卓安萊斯特 鮑伯霍金斯 Caryn Peters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嘩啦啦

2008-09-10 08:51:03

《末日侵襲》:被埋沒的趣味電影


當B級恐怖片導演都列隊向好萊塢看齊,用強大CG特效泡製諸多的流水線產品時,導演尼爾馬歇爾的小製作恐怖片《黑暗侵襲》頗具新意,極為顛覆又極為震懾的結局使其鶴立雞群,讓人對批髮式的恐怖片群還留有些期望。
如果說太多的編劇們喝著咖啡、掉著頭髮、心如刀割、卻無從下筆,只能機械化勞動的時候,這個英國導演起碼保持了原創精神的高品味,起碼不是重複堆砌殭屍、功夫、槍戰和血腥等基礎賣點的庫管。
而且,從口碑兩極分化明顯的《末日侵襲》來看,這部電影更是「原汁原味」的原創作品。即使是滿盤借用挪用,卻消化得不錯,起碼讓一個俗套到小孩子都會編的故事有些新意,起碼有機會回顧了大量的經典動作場面。
《末日侵襲》拼盤了多少部經典段落不用多說,以致於全片諸多橋段的歸屬就連初級影迷都倒背如流。可是,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功底。如此萬花筒式的劇本放在他人手裡,必然是照搬照抄照貓畫虎,而在尼爾手中卻有另一番風景。

和同類題材電影一樣,《末日侵襲》極為通俗耐看,即使是謾罵者也會從頭看到尾。因為,這電影設計的初衷就沒有什麼思想性,就是搬弄種種類型片風格,玩爽了就行。即使有著英國式《28天》的嚴謹,有著《現代啟示錄》一般的晦澀哲學,但只是幌子而已。
全片諸多段落盡顯似曾相識之感,一路盡情狂飆N部經典動作片、恐怖片的招牌大戲。難能可貴,影片卻給人以血肉之感。這歸功於導演對於影片情節的揣摩和對節奏的控制。前者相當工整,雖然流俗但極為合拍。後者是導演的一貫作風,不溫不火中保持著力度。
影片大俗的劇情隨處可見,所以如果對於細節缺乏想像力是致命的。導演用相當多的娛樂元素保持了影片的可看性,美女主角、科幻氣息、災難特徵、戰鬥團隊、暴力飛車、冷兵器角鬥、搖滾朋克、暗黑中世紀……。
這些元素很奇怪的被拼搭在一起,卻沒有強烈的生硬感。好萊塢風格恐怖片的延展空間幾乎已被徹底封閉。一貫用特效誇張,用特寫誇張,用雷同誇張,絲毫沒有新意可言。《末日侵襲》就相當區別於這類好萊塢俗套作品,雖然同樣花瓶得很,但貴在原創精神。
導演對人類文化的研究也足夠品味。首先是科幻災難的末世情懷,而後是後現代的朋克精神,最神奇的莫過於突然進入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期,隨後又回到現代化的公路飛車中。一部電影並非飛越時空卻經歷了如此高強度的空間變遷,要不挨罵,要不就被追捧。
你看著一個腳踏實地的常人輕鬆經歷諸多文明和文化,也應該贊贊導演的用心創意了,做成這樣並不容易。現代人失控之後,是不是會分裂成搖滾幫式的野蠻,還是被中世紀宗教性徹底控制,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假設,也只有英國人能這麼思維,而且還在好萊塢的框框中。

《末日侵襲》的口碑極為兩極化。一眾怒罵其胡言亂語,另一眾被創意的磨合所打動。事實上,這部電影確實有些被低估了。導演這次做的是玩家角色,導致影片缺乏深度,而表象卻煞有介事。而反之,也容易走入道貌岸然之道,終究本片是追求娛樂性的一部小製作影片。
這是原創電影必須面臨的風險,創作者的主張很個人化,卻運用了極為通俗的手段來展示,大眾為之兩難。作為商業電影追求的娛樂性很強,邏輯性卻受困於個體風格。而且,片中大部份內容早已師出有名,即使整合再好,也落下模仿的痕跡。不知此舉對於導演來說,是福是禍。
其實作為創作者,有機會將自己喜歡的電影場景一網打盡,並且融入到自我風格上,是一件幸事,很過癮很幸福。而對於觀眾,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也是必然的。只是罵和贊,如此兩極,卻代表了導演需要注意的危機。終歸,要想真的功成名就,這麼玩還是欠妥的。

很誠意的說,《末日侵襲》是動作片迷和電影發燒友一定要看的趣味影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