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布雲
2008-09-17 02:41:39
邋遢道人:從《集結號》獲百花獎看中國藝術界的集體墮落
從《集結號》獲百花獎看中國藝術界的集體墮落
今年百花獎評選閉幕了,《集結號》獲得最佳影片獎,導演馮小剛獲得最佳導演獎。兩項最重要的大獎都落入《集結號》,加上盛況空前的場面,直逼奧運會的熱鬧,似乎是改革開放在文藝上的一場偉大勝利。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康健民說此次獲獎名單基本上是中國過去兩年優秀影片的代表,這個獎確實它的公信力正在不斷得到提升,評出來的獎項是能夠代表近兩年我們國家電影創作方面的成就,是有代表性的。
貧道早就意識到中國文藝界已經墮落,已經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但沒有想到能夠這樣無恥,能夠實現集體的墮落。
把《集結號》「代表近兩年我們國家電影創作方面的成就」,倒不是說的瞎話,因為這兩年中國確實發生了很多「成就」。懷疑董存瑞真的手托炸藥包發生在這兩年,嘲弄劉胡蘭就義的價值發生在這兩年,質疑董存瑞事蹟的真實性發生在這兩年,上海修改歷史教科書,取消革命史的事件發生在這兩年,把一個漢奸女埋汰抗日英烈的作品搬上螢幕也發生在這兩年。也是這兩年,一場此起彼伏地「宣揚」毛澤東有一億元稿費的輿論宣傳戰不斷升級。正是這兩年,一股否定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價值,否定中國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正義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掀起。把前十幾年通過不斷醜化和否定改革前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的鬥爭,推進到了新的高度,開始徹底動搖共產黨取得政權的合法性了。這股反共運動的最高潮,就是去年《集結號》和《色戒》的炮製和放映。
其實,自從《色戒》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金獅獎,貧道就估計《集結號》會獲百花獎。雖然《色戒》在獲獎後被很多人批判,最後不得不停演,但由於同時被網友詬病的還有《集結號》,如果不能通過百花獎正一下名,廣播電視局領導會面臨「問責」的問題。而只要《集結號》被「260萬」影迷和101個評委都「認可了」,作品自然就沒有了問題,而《色戒》的問題也就淡化了。
電影《集結號》當然會「成功」,因為編劇首先通過編造一個完全不符合戰爭邏輯的情節,讓不熟悉戰爭的觀眾被蒙在鼓裡,由此使他們激動、憤怒、聯想。這個情節就是「大部隊撤退後,派人回來吹集結號下撤退命令」。最後上級沒吹這個集結號,自然顯得上級非常無恥,非常自私,非常……。這才有春節簡訊祝語裡那句「看了集結號才知道——組織不可信」。如果沒這個情節,整個劇情根本無法開展,劇本所表現的矛盾的激烈程度要下降很多。而即使編造出這個情節,一般人也不會注意,以為是藝術創作,頂多是誇張了點。這就是這個電影的巧妙之處,也是中國菁英們小聰明的體現。
在佈置小部隊阻擊任務時,主力部隊派人回來下達撤退命令是根本不符合「生活真實」的。道理很簡單,主力轉移大致需要多長時間,指揮官是知道的。因此所有類似命令都是「阻擊4個小時」,或者「阻擊到天黑」。之所以根本不必要派人回來下命令,一是因為如果主力到達預定位置,再派人回來下命令等於要雙倍時間;二是戰場偶然性非常多,派回下命令的人中途遇見意外怎麼辦。
是馮導因為不懂戰爭,因此選用了個有毛病的劇本嗎?如果馮導這樣說,那叫「裝嫩」!因為這個道理沒打過仗的人也想得通。如果真在戰場上出現這樣的命令,經過戰陣的下級一定會以為上級試圖「消除異己」,因為別的什麼道理都無法解釋怎麼會這樣。類似的命令只有蔣介石下過。可馮導就是寧願這樣編造,因為如果團長下的是「阻擊5個小時」命令,是其他原因阻擊部隊沒有撤退,後面的矛盾就無法展開,而後面重點要表現的「組織」的卑鄙、推諉、官僚主義就要靠這個矛盾來激盪。
是馮導受了香港無厘頭電影的影響,因此對「藝術真實」有了新的理解了嗎?如果馮導這樣解釋,也叫裝嫩。因為所有無厘頭電影都不是正劇而是鬧劇。並沒有一個看起來是大題材、大場面的正劇,其中核心情節是鬧劇電影裡的無厘頭。正劇的藝術真實要符合生活真實這點,馮導無論在哪家電影理論里都聽到過的。
也許,260萬影迷多數沒看出這一點,因為他們本來就「嫩」,只會被場面所震撼。而且通過從影迷中選出101位評委也正是為了「也看不出來」才這樣組織的。但中國文藝界的人都應該能看出來,因為他們是學這個的。但是他們不這樣看——他們選擇「裝嫩」。
給《集結號》兩個百花獎最大大獎,是中國文藝界對「近兩年」醜化中國革命的總結性評價。也是中國文藝界集體墮落的代表之作。
評價一個時期文藝界的水平,只能有一個標準,就是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是否有能夠反映社會面貌,尤其是本質特點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這個集體究竟在推崇什麼樣的作品,蔑視什麼樣的作品。百花獎說透了,就是顯示這個時期主導文藝的領導和文藝界集體的價值取向。
中國處在什麼時期?社會的特點是什麼?社會基本矛盾顯現在哪裡?各有各的看法。
貧道這樣看:中國處於一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很接近西方工業化初期的一些國家,比如19世紀初的英國、19世紀中葉的法國、19世紀末的德國和美國。這些國家這個時期社會的特點是:經濟上高速發展,大量物質財富被創造出來;社會上貧富分化加劇,社會被撕裂成兩個生活在完全隔離的兩個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兩個群體。富裕群體花天酒地、荒唐淫慾,貧困群體越來越感到無助和絕望;社會道德上人的獸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缺少溫情和互助。西方工業國一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後,由於凱恩斯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盛行以替代自由市場經濟,中產階級佔據社會主體,這個局面才改變。
只要客觀觀察中國,都會發現中國在非常多的方面與前述國家的在那個時期是很接近的,很多人,即使是右派也很難否認這樣的基本狀態。大家都區別是:右派認為中國會自然長入西方30年代以後的狀態,貧道不這樣看。因為所有經歷過這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在拉美還是在東亞,最終結局都是經濟崩潰,而社會問題卻更加嚴重。
貧道之所以說「當代中國文藝界集體墮落」,是因為前述的幾個國家在這個時期,文藝界並沒有全都跟著富裕階層墮落,去歌頌虛偽、荒淫、無聊。而是把目光投向社會深層問題。狄更斯、福樓拜、薩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馬、羅曼羅蘭、威爾特、斯托夫人、馬克吐溫、傑克倫敦、巴爾扎克、雨果……無數燦爛至今的文藝巨星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們要嘛寫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悲慘世界……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窮人的困苦無助,要嘛寫鍍金時代、歐耶尼葛朗台、紅與黑……揭露富人的貪婪和無恥,貧道這裡還只是點了些小說家的名字,詩人、劇作家一樣在這個時期創造了輝煌。這些作家即使在當時都成為本國和世界著名文藝家,被人敬仰。這個時期不是沒有為富人階層提供消遣的作家,但都沒什麼名氣,也為社會不齒。
看看我們,且不說這些反共電影和作品,整個文藝界的所謂代表人物,都屬於為富人階層提供消遣的小丑。余秋雨善長的是無病呻吟,二月河擅長的是帝王們的文治武功,張藝謀、馮小剛把注意力投向無厘頭和帝王們的勾心鬥角、肉慾橫流;而「武打」這樣一個本來描寫俠客反抗暴政的題材,被用來宣揚抽象價值的工具。如果不是看到趙本山演了一個《落葉歸根》,整個文藝明星全都成為富人群體的「把戲」。(解放前文藝工作者之所以被稱為「戲子」,是因為他們多數無非是尋富人群體開心的把戲、玩具。解放後文藝工作者之所以地位翻身,是因為他們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成為表達老百姓心聲的代表)
就算寫「主旋律」題材的作品,比如大量農村生活作品,也完全沒有社會真實。每個電影電視劇里年輕人成堆,但現實生活中農村除了老人就是兒童。
這種情況下,並不是不會出《落葉歸根》和《狗小的自行車》這樣反應社會分裂的作品,但這些作品根本不可能,也從沒有被主流媒體或者文藝界領導看重過,更為文藝大腕們所不齒。整個文藝界向「把戲」、「玩偶」邁進。趙本山拍了《落葉歸根》,沒有人評論,沒有影響,而且政協委員沒有了。馮小剛拍了《集結號》,中央台連續播放數次,財也發了,獎也評了,政協委員也當上了。這一對比,就知道為什麼貧道哀嘆這個時代的文藝界集體墮落了。
他們不是沒有機會,因為這恰好是誕生巨匠的時代。他們不是沒有條件,因為趙本山畢竟能夠順利拍出《落葉歸根》。但他們有世界各國的綠卡,他們選擇墮落。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