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朱尼

2008-09-17 22:40:07

Fat Comment - 超長觀影註解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目錄:

一、觀影筆記(34場景摘記)

二、主要角色(6人)

三、故事主線(影片簡介)

四、影片分析
  1.)場景的自然過渡
  2.)故事的前後呼應
  3.)必要的故事背景
  4.)片中的音樂人物
  5.)影片中的音樂
  6.)影片主要道具

五、片中的女人
六、片中的猜想
七、總結

附1:對大衛父親皮特的精神分析
附2:對大衛的精神分析
附3:Shine OST track list(34曲)
附4:片尾處的曲目表(16曲)
附5:凱薩琳的故事


觀影筆記:

With the help of god

I did. I did.
I I thought I was a cat
Well,kind of,kind of.
I identified with cat
Well,I kind of did
I wonder why that was?
They』re never sure when you try to stroke them,is that right?
So maybe I was a sad cat. Was I a sad cat?
Because I wonder yeah yeah yeah I wonder about cats.
Truly , I did. I did. I did.
Cause I was a fuddy-duddy.fuddy-duddy.
I kissed them all.
Kissed them.
I will always kiss cats.
If a cat would let me kiss it,I』d kiss it.
You know,if I see a cat on the fence,
I』ll kiss it,always.
Always.i would,didn』t it?

……
That’s funny that’s funny that’s funny
It’s a mystery.

場景0(下雨迷路進入小酒館,被soviya送回家)

場景1(鋼琴演奏, I gonna win)
Chopin - the polonaise
幾次呼喊都沒應答,爸爸代為應答,彈奏力度大,以致於鋼琴錯位.適合彈奏拉3

場景2,父親帶回家,跳房子.父親不高興,因為輸了,教誨:always win. 象徵悲慘的童年.因為小時候提琴被砸,回頭望了牆上的畫.Hischefeler - did he win
David,you』re very lucky boy.say it(強迫症並發) 是我就一定要贏,你會怕到彈不出.(對姐姐的語態)老爸一旦發聲,立即停聲.

糾結矛盾的老爸(玩象棋,一方面要兒子贏,另一方面要兒子永遠要贏)
法西斯情節和共產主義情節
David 的老爸的老爸是什麼人物?
我能為你彈奏嗎?不,把象棋揀起來.
家裡很安靜.老爸聽得是拉3!!!

場景3,教師來訪問,放得是rain drops
兒子非常自覺,半夜彈奏拉3

場景4,去找老師請教
Hirshfelder - Will you teach me?
強迫症並發,當有需求的時候,說話都是」我決定…」 」你可以….」 「你能…」 don』t touch it,指撫摸門上的獅子頭把手.
窮人志短,Jagura汽車

場景5,david 被送回家。說到sovia被淋濕,直說抱歉。非常有禮貌。Eden lodge
蕭邦波蘭人,和爸爸的家人一樣,被關進集中營之前也是波蘭人。

場景6,下雨天回憶起獲得獎學金去美國 什麼什麼斯坦,鋼琴家?Isaac stern
Hirshfelder - Scales to American
沒錢送兒子去美國。教師建議募捐去美國
「宗教沒有道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宗教不能帶來現實中的。。。。。
Lucky X 2
傳統女性,只認兒子,不管前程,只說david還尿床。
8mm膠捲?有一個個的小暗點。

場景7,爸爸踩著車子去揀瓶子。
Schumann - sense from childhood 「almost too serious」
獅子抓痕,爸爸很強壯,劈柴,讓小孩子打不著。像你這樣?yes,like me。像個小孩子似的。媽媽看著,含著不捨的眼神。

場景8,打字機聲。猶太教會。學習希伯來文。因為兒子成名,他對宗教也不屑。

場景9,市長邀請的募捐會。冷落了皮特,他認為沒有他就不會有兒子。家庭觀念沒有,所以才會強迫家人要有家的感覺。
Hirshfelder - These people are a disgrace

場景10,Chopin - raindrop prelude
看兒子的剪報

場景11,共產分子聚會,目的是想辦法讓兒子去蘇聯深造。
蘇珊娜普切爾 出現,一個女生叫桑雅出現。共同的女人的不同分身。
破鋼琴,疏於照顧。
老爸覺得重要是因為去過蘇聯。

場景12,郵差送信,david大聲朗讀。小妹提到的凱迪拉克,激怒了父親。收音機里是流行歌曲,未知。
法西斯動作登場,把文件送到焚化爐。
Hirshfelder - Your father your family
去找羅森先生,哭倒在門口。
在浴缸里扯大便,被父親毛巾抽。

場景13,猶太教堂,募捐。別讓他彈拉3,其他的也無法。
最愛你,生活殘酷,不能相信別人,我總在你身邊。

場景14,蘇珊娜家
Hirshfelder - Tell me a story,Katharine
雨滴的故事。念詩(詩名未知……)

場景15 國家比賽
Hirshfelder - Back stage
因為彈奏拉3落選,一定在想,一定要贏,輸了就要崩潰。

場景16 凱薩琳和父親的故事,狐假虎威的故事
Hirshfelder - Punished from the rest of your life
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離暗出明,心生喜悅
戴上手套,回到家。

場景17 家庭暴力
然後再愛撫,恐嚇會受到報應。老爸把兒子的剪報都燒了。

場景18,教授教其用力度彈奏
Hirshfelder - Moments of genius
因為緊張,說話開始結巴。
穿錯鞋子?下樓拿獎學金,不會和女生打交道?緊張。

場景19,酒吧,什麼歌?can we dance with you,醒來在個獅子上。被同性戀幹了?
Cross the floor,can we dance with you,of bang bang bang ,bang bang bang

場景20,Liszt - la campalesson說話開始結巴
開凱薩琳寄錄音,吃貓糧,然後藥片在桌上亂放,爸爸沒有回信。
Hirshfelder - Letter to Katharine
香菸woodbine,貓糧ospray Sardines

場景21,1969年為了贏得機會去工作,讓教授教他拉3
Rachmaninoff - 1st movement cadenza from the rach.3
貼著爸爸教自己彈琴的照片,一邊吃貓糧,一邊瘋狂練琴
從裝飾音開始?需要英文。琴弦彈斷了

場景22日夜練琴,在夜晚的琴房,燈亮著。
凱薩琳的遺物送到,教授帶領david去看李斯特的頭,拉氏的手
Rachmaninoff Hirshfelder - night practice parcel from Katharine
教授教他要沒有明天似的絕望演奏,Hirshfelder - As if there was no tomorrow

場景23,正式彈奏Rachmaninoff - The rach3
還不忘寄給爸爸聽
彈奏中消耗了大量的心力,已經不是音樂。是死亡……
彈奏中累死了。

場景24,父親的電話,回到家裡。
為什麼要回來?
Hirshfelder - Complicato is Israel
談到了以色列,戰爭很無聊。蘇西妹妹要搬家到墨爾本,特來道別。
看著枯黃的落葉,響起Chopin - raindrop reprise腦子裡是凱薩琳
醫生說鋼琴是禁果,自己也說是要被終生受懲罰。
Hirshfelder - Bath to daisy beryl
在浴缸里說「他們對什麼都不滿意」沒有家人,開始抱怨。。。
訶夫卡是「神助」的意思,自言自語「輸輸贏贏不是你的錯」

場景25,被接回。把家裡弄得一團糟,喜歡玩泡泡浴,大聲播放音樂,說要捲土重來。
Vivaldi - Gloria
可是有慾望,摸人乳房。

場景26,被送到植物園附近,受到基督徒照顧
Liszt - Hungarian rhapsody no.2
彈奏時被喊停,太吵鬧,以致於鋼琴被鎖。在支票上簽字,呵呵……
弱者會被踩扁。

場景27,在植物園裡對戀人開始憧憬,便跟著跑了去
Rachmaninoff - prelude in c# minor
回到片頭的時候,進入到小飯店……被送回之後醒來。看著皇家音樂學院的通知,拿了樂譜不能在自己房裡彈琴便去了小飯店。

場景28,小飯店彈奏Rimsky.Korsakov - flight to the bumble bee
成功復出,離暗出明,有美女陪伴。Rachmaninoff - rach.3 reborn
老爸看到報紙「david shine」 Hirshfelder - Goodnight daddy
老爸沒什麼力氣給他開罐頭,給他發金牌。又說幸運,老爸讓他有話直說。
老爸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翻身了,因為琴被砸了。
在家吵鬧,聽Beethoven - A loud bit of Ludwig’s 9th

場景29,雪梨來的星相學家
演奏完畢Liszt - sospiro,非常應付場面的話語。

場景30,Hirshfelder Beethoven – what’s the matter,david.appassionata
在房間裡看到羅傑,說起西沙教授,一隻手中風了,像隻可憐的貓咪。然後說自己OK了,重新演奏。

場景31,和星相女一起去海灘,david開始游泳,裸泳。向她求婚。星相女想念他,並計算了命盤。

場景32,終於結婚了,有人幫david搞對鞋了
去看了羅傑的演奏會,Liszt - la campanella

場景33,Hirshfelder Rachmaninoff – familiar faces.rach.3 encore
演出成功了,哭了。

場景34,祭奠父親。說是沒有感覺,父親和生活早已無關了。
Vivaldi - nulla in mundo pax sinceara(結束曲)

主要角色:

大衛—— 具有卓越鋼琴天分的鋼琴師,同時也是一個精神壓力極大的病人。
皮特—— 大衛的父親,一個猶太移民,帶領全家6口在澳洲某地艱難生活。
教師—— 當地的一名鋼琴教師,擔任學生教育工作,是大衛第一個正式老師。
凱薩琳—— 作家,蘇聯移民。是個充滿叛逆精神和理想的老太太,大衛的知己。
教授—— 博學的英國皇家學院的鋼琴教授,因為中風導致左手殘疾,是大衛的導師。
妻子—— 占星學家。獨立女性,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因為愛和大衛走到一起。

故事主線:

澳洲的一個普通猶太家庭,兒子大衛因為天才的鋼琴演奏獲得了當地一名鋼琴教師的賞識,卻因為性格古怪的父親的阻撓,導致大衛未能繼續獲得更好的教育。隨後,在鋼琴教師的教導下,大衛獲得了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升造的機會,代價是失去家庭的愛。正是因為有知己凱薩琳的鼓勵,勤奮的大衛終於通過了教授苛刻的課程,卻倒在了人生輝煌的起跑點上。

回到澳洲的大衛依然得不到父親的接納,在精神病院居住了很久以後,大衛得到了一位樂於慈善的女性的幫助,開始憧憬新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在得不到如家般溫暖的大衛還是只能孤單一人。大衛決定以繼續彈奏來維持生計,卻不想遇到了真心愛他的一個女人,最後成為他的妻子,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光明。

影片分析:

場景的自然過渡:

本片在一段喃喃的獨白中開始,進入後並沒有展現出一個天才鋼琴家,而是出現了一個精神有些失常,語無倫次的猥瑣中年人形象,藉由小飯店的一幕完整場景來展現既定事實。隨後在大衛的喃喃聲中穿插入大衛以前的故事,展現出一幕幕過去的片段,這種手法彷彿是導演也和觀眾在默默傾聽,在喃喃聲中辨別出線索,藉此找出天才鋼琴家大衛失常的原因。這種插敘手法非常適用於表現一個失意者,在本片中使用顯得戲劇性十足。

因為記憶的深刻影響,以致於本片大部份時間都是在講大衛的過去。隨著時間逐漸被撥回,相信觀眾們不再覺得大衛讓人不適,反倒對其精湛的技藝有了更多的期待。直到片尾他彈奏拉3獲得成功,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再度伸「手」,都覺得這位猥瑣大叔是可以被寬恕的。

故事的前後呼應:

通知書,收到2次,美國的沒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去了。表現了凱薩琳對大衛的深刻影響力。爸爸對兒子說「你很幸運」2次,兒子獲獎回來,揍完兒子的時候。表現了父親皮特的教育觀。爸爸對兒子說「要贏,不要做弱者」4次,兒子蕭邦彈得好的時候,兒子即將去美國的時候,1次揍完兒子的時候。表現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影響力。爸爸說「家庭觀念」3次,1次是被兒子拋棄的時候,1次是被教師冷落的時候,1次是兒子執意要去美國的時候。表現了兒子逐漸成長的過程。穿錯鞋子2次,1次是在讀書時,另一次是在復出演奏會之前,妻子給他換了過來。還有父親關於「小提琴」的故事,反覆說了也有3次,一次比一次不如耳。

這種方式類似於寫歌劇,或是一部奏鳴曲,也像極了件的庫結構,承上啟下,往往使得故事生動豐滿,高潮迭起。其中還有一些小的呼應,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的手模型和大衛在病床上痙攣的手,大衛重新彈奏和不自覺的跟著一對情侶奔跑,教授一直彎曲著的左手的大衛和占星師 女粉絲提起的中風教授。大衛彈奏大黃蜂時和小時候掛住琴凳時的腳一樣等等。這些精巧的細節使得影片進展緊湊又不顯累贅,藉此逐步點綴出一個個亮點,襯托出故事本身的華麗和耀眼。當然,導演並不如影評說的那麼簡單,事實上能入講究技巧和邏輯的奧斯卡法眼相信他一定曾做過巨大的功課。

必要的故事背景:

波蘭移民,波蘭是猶太人在歐洲最大的聚積地之一,二戰時有至少50萬猶太人被聚積在首府華沙送往集中營屠殺,片中大衛父親提到自己和妻子的兄弟姐妹均死於集中營,可以確定大衛一家是集中營劫後餘生的猶太人後裔。

法西斯,在集中營待過的小孩耳濡目染都是德軍殘暴的行為和形跡,這會給兒童造成影響嗎?不知道是否導演刻意安排,大衛的父親在發怒時做了2個非常法西斯的手勢,一個是雙手握拳雙臂曲於胸前搖晃,和電影裡希特勒歇斯底里時的動作一個樣。另一個是大衛去英國的夜晚,他一句「don』t make me do it」,單臂握拳手臂曲於胸前向下一甩,宣告了開除大衛這位家庭成員。(詳見附1:對大衛父親的精神分析)

美國經濟,反覆被倒數第二小的妹妹提到的「凱迪拉克」著實讓親蘇的父親惱火,本單純認為去美國讀書,卻不想兒子成為消費時代的奴隸。自50年代開始,美國正是由入口大國轉為出口大國,輸出的是商品,卻不止於此。說到底,當時的美國經濟的核心即是價值觀的輸出。

當時的蘇聯,來自德國B2火箭的技術讓東方一號上了天,正式在軍備競賽中取得了絕對優勢。再加上國際蘇維埃政權一片形勢大好,儘管經濟相比西方國家依然糟糕,也還是「五十步笑百步」,樂觀的情緒蔓延了整個50年代~70年代。

冷戰時代,二戰後遺症之一。蘇美在結束對德國的分贓不均,暗站在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如果沒有估計錯的話,大衛父親因為年幼時的集中營是由蘇軍解救的。親蘇聯,參加蘇維埃聚會印證了這一點。在本片中,用兩種價值觀來詮釋父子衝突。

拉赫瑪尼諾夫第3鋼琴協奏曲,簡稱拉3,有史來最難演奏的鋼琴曲之一,也許相比較其他更高深的作品,它不是最難被詮釋的,卻因為曲子龐大和對演奏力度的要求使得鋼琴師必須具備超強的心智和身體條件,也因其難度高,相比較而言適合有潛力的樂壇新秀。本身就作品而言,這是部人與魔鬼的戰鬥。

拉赫瑪尼諾夫,俄國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因左手能輕易跨越十二度的琴鍵而能演奏非常的作品而聞名。作為作曲家他自小就在母親的教育下學習鋼琴,之後師從大師,憑藉作品《第二鋼琴協奏曲》蜚聲海外。其間拉氏曾接受過心理治療,康復後又展現了驚人的天賦。

大衛訶夫卡,本片主角,澳洲的天才鋼琴家,具有一系列古怪的行為,可是心智又很幼小。在嚴厲家庭教育下長大對其一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以致於到了中老年還需要有人照顧。

Hirschfelder,電影原聲的作者,同為澳洲人的他是一位優秀的配樂人,早年加入到The Little River Band這支搖滾樂隊。之後曾多次為電影配樂,包括《shine》、《黃石的孩子》、《楚門秀》等電影。在本片OST中,他寫了有20多個小品來詮釋劇情。

Isaac stern,《毛澤東到莫扎特》里挖掘王健,到《shine》里提供大衛獎學金,看來這位提琴大師不僅善於演奏,也善於挖掘青少年的潛力。美國當代著名的演奏家,猶太人。死於01年9月22日,死訊因當年911事件而未被樂迷知曉。

大衛總共有3個人來扮演,演少年大衛還是比較普通的正太,演青年的比較有意思,這個演員側面看比較納達爾(ATP男單1號),特別是在演奏拉3 到頭髮濕透的時候,肌肉是差好多,不過好在髮型和服裝比較文藝范。中年大衛不用說了,酗酒造成的酒糟鼻子,服裝和造型超「爛」。

影片中的音樂:

一般音樂片都會藏有OST,這張D5的碟也不例外。在驚喜的找到隱藏菜單後便播放出這張原聲大碟,共34曲。除了幾首古典名曲外,還有Hischefeler為本片所作的配樂,在電影裡沒有聽全的曲子在OST里就都有了。因為是鋼琴家電影,片中選曲大多是鋼琴小品或是鋼琴奏鳴曲,包括有蕭邦的polomaise和raindrop,舒曼的childhood,李斯特la campalesson,la campanella,sospiro,Hungarian rhapsody no.2,維瓦爾蒂的Gloria 和nulla in mundo pax sinceara。貝9,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拉3了。(曲目表詳見附3:Shine OST track list)

就作品來說,李斯特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這幾部作品均是超級作品,號稱fat,龐大。是否能稱為一名鋼琴家很重要一點是能否背得下一部作品的樂譜,其次才是演奏的技巧和表現力。再就是力度,這兩部作品恰好都需要演奏者擁有強悍的指力,要做到這一點,非大衛這樣的天才加苦練才能成就。有時候自己在欣賞古典作品時,往往被折服的不單是作品本身,演奏者精湛的演奏能力更是讓人心潮澎湃,這個就和聽爵士樂裡的boogie,搖滾的solo,funk的riff,DJ的scratch一個邏輯。

而維瓦爾蒂是個神父。作為作曲人,高產且豐富,善於用民間的音樂來表達甜美的感覺,所作的曲子在巴洛克時代也都是讚頌上帝,藉此體現無限的愛。同時代的巴赫早期受其影響,改編過他的幾部協奏曲。查了查資料,他一生寫了近500首協奏曲和73首奏鳴曲,此外,還作有歌劇十餘部,以及康塔塔、經文歌等。其中相當一部份在他在世時就出版了,包括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值得一提的是Hischefeler,仔細聽了OST,他巧妙的將配樂結合到整部影片中。對音樂的洞悉力和情緒的把握極盡樂器之所能事。在每個鮮明的片段中,幾乎不需要看曲目表就可以回憶出這是電影的哪個片段,可見他對影片人物的特質做過細緻的分析。儘管片中氣勢磅礴的音樂都由經典古典樂來交代,可是若沒有他的巧妙串聯,絕不會是個感人的原聲碟。

另還有夜總會的那首曲子With a girl like you,在60年代大麻和嬉皮士盛行的年代,這類宣揚自由的歌曲幾乎滲透到了整個西方社會,舊的價值觀隨之崩離,人們該幹嘛都幹嘛去了,大衛訶夫卡能靜下來專心研習作品實數不易。

影片主要道具:

鋼琴,總共有超過10架鋼琴或是更多。比較重要的是大衛家的,桃木的好像,有年頭了不過被擦得鋥亮。大衛澳洲獨居時的那架,看到燙壞的鍵盤多了,還是頭一回看到琴鍵被煙屁股燒出洞的。當然,還有那台被彈斷弦的斯坦威,要是在國內修起來少說要上千大洋。

眼鏡,所戴的眼鏡有黑框、金絲邊。一度潦倒的時候,都是黑框鏡,在療養院甚至鏡腿上還有膠布,在片尾演奏拉3時,又換回了副金絲鏡。

通知書,2次。美國的那張被皮特老爸送進了火爐,為蔬菜雜碎湯增加火力。英國的那張被攥爛了,還是保護了下來,以致於到了中年都帶在身邊,隨時可以取到。2次都極具象徵意義。

拉3的樂譜,3次。1次是希望老爸能教,未果。另1次是希望教授教,教好了,人瘋了。最後一次是在破舊小屋裡,躺在地板上,樂譜上的那個人頭仍舊是前兩次出現的拉氏。

手套,凱薩琳送的手套出現過3次,雖被剪掉,本以為會一直陪伴著大衛。不過後來大衛老婆出現後,這一副手套要是出現便不合時宜,也罷。

畫,爸爸的爸爸的畫像,說明這個人家在當時的波蘭至少是中產階級,且因為有猶太人背景,足以證明這個糾結的老爸非常以自己的家族為榮。

猶太教帽子,猶太人儘管在藝術和商業上擁有強大的能力,卻脆弱和敏感於宗教上。不能說不好,只是說有信仰的人大凡都是感性勝於理性的人。當大衛父親在等待兒子坐完彌撒後立即取掉了帽子,教會的人雖看在眼裡,恐怖的是他可能會記一輩子啊,誰讓他們腦子好呢。

片中的女人:

母親,有兩個鏡頭點出了這位傳統女性。1是鋼琴教師試圖說服她支持兒子留學,她回了一句「可大衛還是孩子,至今仍尿床」。2是當丈夫支持兒子去留學,她站在廚房內凝望著窗外一家人難得的嬉戲。

凱薩琳,她沒有普遍的蘇維埃情節,總是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似的和大衛對話。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上帝的話,那麼凱薩琳就是救贖大衛的天使。

妹妹,看過《姐妹坡》和《同一屋簷下》,兄弟姐妹之間往往會扮演父母的角色,和這兩部片子一樣,當大衛住在療養院依然來自同輩(妹妹)的照顧,這種感情恐怕對於獨生子女來說是種空白。

愛心人士,擺渡人的角色。幫助大衛從療養院回到正常人的生活,從這個時候起,大衛漸漸從愛中找回了自己。

心愛的人,她是個專業人士。沒有跡象表明比愛心人士有愛,不過出現在適當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後事證明這是個正確的決定,我並不認為這是救贖。

搭訕的女生,如果沒記錯的話,她應該叫桑雅。

片中的猜想:

大衛被同學架到夜總會,被同性戀個同性戀盯上。醒來躺在獅子上,脖子裡有同性戀的羽毛圍巾。是否被強姦,導致性心理壓抑。?線索:事後赤裸下身去取件。

父親的墓碑上沒有十字架,是否說明父親是個無信仰主義者,已經放棄了自己的宗教?線索1:離開教堂立即摘去帽子。線索2:他對兒子說最愛你,生活殘酷,不能相信別人,我總在你身邊。

大衛的支票從哪裡來?在植物園附近照顧大衛的基督徒要大衛在支票上簽名,是教會捐贈?還是來自熱心女粉絲的贊助?沒有看到明顯的交待。

為什麼青年大衛在演奏拉3時影片給了個聲音是模糊的?甚至只有敲擊聲,沒有音樂聲。是否是在形容「樂由心聲」這個境界?線索:教授教導大衛要背下鋪子再忘記掉,大衛趴在地上手指在彈奏。

大衛,mop猥瑣男的真正原型真身?他老是毫不在意的摸女人胸部,動作那麼熟悉那麼熟練。最後在大衛的官網上找到了這樣一張圖片:http://home.comcast.net/~drderek/Helfgot4.jpg

大衛的父親為什麼不教兒子小提琴?找不到任何跡象表明一定要學鋼琴。心理學可以解釋的通,可是影片中沒有交代。

總結:
這部片子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在一個105分鐘的電影裡濃縮了相當豐富的可討論內容:父子情、二戰遺孤、美蘇冷戰、古典音樂。當然,主線是天才的真空生活,人人都想知道天才是怎麼煉成的。
展開來看,本片對父子關係的精確把握是做過功課的,不過到後期有些毛糙,在歸還獎牌給大衛的時候,父親似乎像變了個人,缺乏連貫性。二戰遺孤,這個問題做的好,從猶太人的角度來看,一次戰爭對於重視家庭的猶太人來說是毀滅性的。美蘇之間的問題,從意識形態上影響了全球每個角落,看來「凱迪拉克」並不是在每個地方都受到歡迎。

最亮點是古典音樂,無論是巴洛克時代的維瓦爾第,還是充滿魔力的拉3,又或是浪漫主義的曲子都恰如其分的編織了一個音樂的海洋,使觀眾都脫離不開劇情,跟著音樂出入場景,心卻和大衛緊緊的聯繫到了一起。作為每一個愛音樂愛生活的人,都會對這部片子感同身受,實際上聽音樂就是互相了解的方式,這也是音樂永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附1:對大衛父親皮特的精神分析

童年熱愛音樂購買了一把提琴,被父親砸毀後受到壓制。隨後在集中營耳濡目染納粹的行為,使壓抑的心理有了釋放。因其家人被殺害,其對於家庭有失缺。因為生活貧困,為避免遭人鄙視,壓制了人際交流。而熱愛音樂的慾望又施於兒子,嚴厲的管教兒子學習鋼琴,可以看作是對家庭和對自己愛好的雙重補償。

詳見觀影筆記:場景2,場景3,場景4,場景6,場景7,場景8,場景9,場景10,場景11,場景12,場景13,場景17場景20

附2:對大衛的精神分析

因為有個嚴厲的父親,使其童心受到壓制。而家庭的貧困,加強了他對物質的嚮往。父親對物質至上的不屑又壓制了他的鋼琴才華,使其無所適從。缺少了童年的交流,使大衛在成年後人際溝通出現障礙,處事直接。他唯一能做好的就是鋼琴,在日復一日的苦練中,大衛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即使是在他獨立做出選擇去了英國,並且成功,仍然得不到家庭的滿足,最後迷失在了眾人的期望中。對於異性關係的困境造成了他單純的器官崇拜,摸人乳房。
詳見觀影筆記:場景2,場景3場景16場景18場景19場景22場景25場景27

又因兩種價值觀處在對立和鬥爭,所以大衛表現出現的話語總是在解釋、自問自答。可是又很被動,因此這種改動和變化頻率之高,非常人所能接受。詳見觀影筆記摘錄的大衛喃喃自語:With the help of god

附3:Shine OST track list(中文標註為主旋律)

Hirschfelder - with the help of god,shine
Chopin - the polonaise波洛奈茲舞曲
Hischefeler - did he win
Hirshfelder - Will you teach me?
Hirshfelder - Scales to American
Schumann - sense from childhood 「almost too serious」 兒時情景
Hirshfelder - These people are a disgrace
Chopin - raindrop prelude 雨滴(序曲)
Hirshfelder - Your father your family
Hirshfelder - Tell me a story,Katharine
Hirshfelder - Back stage
Hirshfelder - Punished from the rest of your life
Hirshfelder - Moments of genius
Liszt - la campalesson 野營
Hirshfelder - Letter to Katharine
Rachmaninoff - 1st movement cadenza from the rach.3
Rachmaninoff Hirshfelder - night practice parcel from Katharine
Hirshfelder - As if there was no tomorrow
Rachmaninoff - The rach3拉赫瑪尼諾夫第3鋼琴協奏曲
Hirshfelder - Complicato is Israel
Chopin - raindrop reprise 雨滴(重現)
Hirshfelder - Bath to daisy beryl
Vivaldi – Gloria 榮耀經
Liszt - Hungarian rhapsody no.2匈牙利狂想曲No.2
Rachmaninoff - prelude in c# minor升c小調前奏曲
Rimsky.Korsakov - flight to the bumble bee 科薩科夫 - 野蜂飛舞
Rachmaninoff - rach.3 reborn
Hirshfelder - Goodnight daddy
Beethoven - A loud bit of Ludwig’s 9th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Liszt – sospiro 嘆息,練習曲
Hirshfelder Beethoven – what’s the matter,david.appassionata
Liszt - la campanella鍾
Hirshfelder Rachmaninoff – familiar faces.rach.3 encore
Vivaldi - 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 聖殿中的努拉《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經文歌

附4:片尾處的曲目表

With a girl like you - the troggs
洞穴人樂隊,英國的第二波搖滾樂隊,如果披頭士算是第一波的話。在影片中出現象徵著日益娛樂和浮華的英國生活,這裡表現了那個同性戀者的慾望。

Why do they doubt out love – jonny o』keefe
演貓王的那個?(不明)

Polonaise in flat major, opus 53 – Ricky 愛德華
《波洛奈茲》,網上查到該曲目是皇家音樂學院演奏7級曲目,相當於預備大學的水準。10歲不到大衛即可彈奏,可見水準之高。

Fast zu Ernst –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us 15 – Wilhelm kempff
《故作嚴肅》,選自童年情境。這裡用來表現大衛的老爸的狀態,為了兒子的教育,表現的理性而嚴肅。

La campanella – david helfgott
《鍾》,大衛的老對手羅傑演奏的曲目,用此表現羅傑的高超演奏技巧,也為大衛再次演奏拉3做好鋪墊。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 sharp minor – David helfgott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大衛內心的掙扎,藉此表現他期望擺脫目前困境的願望。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 – David helfgott
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離暗出明的人的喜悅可以藉由此說明。

Gloria, rv589 – Ricky 愛德華
維瓦爾第 - 榮耀經,因為找到了生活中更大的樂趣,決定捲土重來。在歡樂中讚頌生命,用該曲表達出大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Sospiro – David helfgott
李斯特,嘆息。該曲目是在小酒館裡為觀眾演奏,周圍一圈美女作陪,但都和大衛無關。藉由此曲來暗喻主人公雖然回到了公眾,依然只是孤芳自賞。

Nulia in mundo pax sincera – Ricky 愛德華 & david helfgott
《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 ,又是曲巴洛克時代的經文歌,象徵著圓滿和希望。大衛聽著這歌在蹦床上不停的跳著。這種感覺當代人也有,一首能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歌曲可以連著聽100遍。

Daisy bell – Ricky 愛德華
沒有印象了,網上查到:人們先前認為最早的電腦音樂是1957年貝爾實驗室在IBM主機上演奏的《Daisy Bell》(即《2001太空漫遊》中HAL9000最後低吟的歌)。

Funiculi,funicular – Ricky 愛德華
也沒有特別印象,資料:Funiculi Funicula 源自義大利語的「Funicular」 這裡,指的是1880年剛剛發明的纜車。特寇和丹扎作詞曲的目的是慶祝剛剛在維蘇維火山下建成的這種纜車通車。兩個人只花了幾小時就大功告成。在義大利小城斯塔比亞中的大旅館首唱,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opus 30 – David helfgott
拉3 的曲子,難度極高,十分帶勁,本片點睛之作。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us 3,no.2 – David helfgott
拉2,拉赫瑪尼諾夫重新獲得聲譽的曲子。和拉3是孿生子。就像古希臘傳說中的卡斯托爾和波呂丟克斯,互為彼此。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us 125 – Ricky 愛德華
貝9,《歡樂頌》。選曲是最後的大合唱,這裡無人給大衛喝彩,他就自己放音樂滿足。這麼說來,音樂可以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作用,難怪有人說音樂是萬能的。

Appassionata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us 57 – Ricky 愛德華
貝多芬《熱情》,也沒有印象哪裡播放了。

附5:凱薩琳的故事

凱薩琳講了一個和自己父親的故事,說那次把父親的墨水打翻,是她的第一次創作。這裡顯然在鼓勵大衛一個要勇於打破沉默。不過按照心理學的造影,則是一個格式塔。用故事的形式打破大衛預設的父子相處之完形,之後並沒有告訴他未來,是要促進他自己去尋找可能性。

能講述這麼個故事顯然凱薩琳本人很平靜,一般能對人實施催眠和暗示的人都必須自己達到內心的平和,大衛則十分信任這位父親推薦的去過蘇聯的人,感覺像朝聖過。因此這個故事的催眠度相當高,以致於大衛用凱薩琳的紅手套來抵擋住父親的暴力,像是一個護身符。

這裡有點像中國的教育方式,或是說古典教育形式。與西方當代社會追求自由不同,古典教育,包括埃及人、巴比倫人(伊拉克)、希伯來人(猶太人)、伊斯蘭國家和古印度是以家族為社會基本單位,因此非常講究忠誠與孝,這點在電影里許多次父子對話中出現了,這裡不做贅述了。而凱薩琳則站在了一個更高的高度來引導大衛進入到自由世界,這裡的規則是人盡其用,激發人的生產力,具備了唯物主義的特質。因此,凱薩琳給大衛最寶貴的財富即是——自由。

凱薩琳的這種做法又和神學對天使的定義和行為重疊度相當高,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舊約中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