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舒特拉的名单(港)/辛德勒名单

9 / 1,449,224人    195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演員: 連恩尼遜 班金斯利 雷夫范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方方

2008-09-20 01:41:26

拉爾夫·費因斯:沉默是金,無聲總是勝有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和朋友小三閒聊,他問我,演技派難道僅僅是「過氣」的代名詞而已嗎?似乎這個潛法則已經開始生效,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在腦海里一一閃過,而拉爾夫•費因斯卻是一個例外。畢竟,第78屆奧斯卡,《不朽的園丁》榜上有名,儘管得獎的是蕾切爾•薇茲,但相信拉爾夫•費因斯在該片中的表現也不會讓眾多影迷失望,影片故事清潔設計趨於老三段的模式恐怕才是最大的敗筆。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關於拉爾夫•費因斯,人們談到最多的自然是他的眼神,無論用怎樣的詞語來描述,總是合理的,是的,那雙眼睛讓人看過一次便忘不了。正是因為眼神對於潛台詞的準確表達,他的沉鬱,獨自隱忍,才更令人心痛,是那種直指核心的痛,無聲勝有聲。


1962年12月22日生於英國索福克的拉爾夫•費因斯,從小就是個外表文靜不善言辭但內心熱烈的帥小子,父親是個自學成才的攝影師,母親則熱衷小說和遊記創作,六兄妹中排行老大的他雖然受到家中文化氛圍的薰陶,但因家中貧困,卻沒有上過小學。性格內向的他總是在孩子們的聚會上獨自躲到一邊靜靜地張望夥伴,或者玩自己的拼圖。八歲時他得到母親送他的生日禮物是一盒戲劇大師勞倫斯•奧利維爾主演的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錄像帶,這盒錄像帶立即讓他愛不釋手,1982年中學畢業的他,正是憑著《哈姆雷特》裡的一段獨白考取了著名的皇家戲劇藝術學院。
憑藉著在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和《仲夏夜之夢》中擔任男主角,拉爾夫•費因斯順利進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並迅速成為引人注目的新星,這段時期的舞台演出,讓他的演技日漸成熟並且逐漸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極佳的領悟能力,準確的肢體語言和對劇情良好的掌控,而一貫沉默憂鬱的性格更是他特有的迷人氣質。


儘管在第一部電影《呼嘯山莊》中表現平平,但是卻因此引起了美國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等世界電影人的注意。而在同年的另一部影片《阿拉伯的勞侖斯》中的表現則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天賦和巨大的潛力。果然,四年後的《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電影史永遠記住了拉爾夫•費因斯這個名字。憑藉在《辛》片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提名,那年他32歲(1994年)。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世紀末狂潮》和《英國病人》兩部影片皆好評不斷,而且正是後者,讓他再獲奧斯卡提名,同樣,這一次《英國病人》又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在《辛德勒的名單》中,飾演納粹軍官葛夫的拉爾夫•費因斯尚且還未有現在這般令人著迷的眼神,但鎮定外表下矛盾的內心卻被他表現得淋漓盡致。當辛德勒用消防水龍頭為車廂裡的勞工們噴水降溫時,他卻坐在車廂旁邊看著這一切並且用「殘忍」來嘲笑辛德勒,這種嘲笑讓他想起自己槍殺猶太人時真正的殘忍,一番放肆地大笑之後,表情木然地看著辛德勒的忙碌,眼睛裡寫滿空白,內心的自省在無言中拷問著自己的靈魂——對於一個納粹軍官來說,如果靈魂尚且存在的話。同樣給人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的還有在地下室裡對猶抬女僕海倫的那一番獨白,語無倫次,但卻始終保持著緩慢的看起來漫不經心的語調,甚至太多已到嘴邊又被嚥下去的話語,以及最後終於失去理智,瘋狂地發洩,將一名納粹軍官的內心世界刻畫到極致。
記得史蒂芬•史匹柏在談到讓拉爾夫出演《辛德勒的名單》時曾毫不吝嗇地誇讚他說:「到了試鏡頭的時候,我就知道他確實是我想要的人。你可以看到他眼裡的親切笑容如何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令人畏懼的冷酷。」《辛》片成為電影經典,拉爾夫作為主要演員也揚名影壇,從此踏上通向銀色夢工廠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說,還得感謝大導演的慧眼識珠。
而在《英國病人》里扮演的二戰期間在非洲進行地質勘察的歷史學家奧爾馬希,似乎才真正找到了他最適合的角色——隱忍、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內心豐富但不善表達、無聲地愛著一個女人的男人。影片中他山洞裡抱著自己的死去的妻子欲哭無淚的那個場景相信仍然另無數影迷記憶如新。在他之後的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他正在朝著自己最擅長的角色刻畫努力。《沉默的羔羊前傳-紅龍》裡的兔唇、身上文著一條模樣猙獰的「紅龍」的精神病患者、《伯爵夫人》里雙目失明的美國外交官、《曼哈頓女傭》(儘管這部影片並不算好)里英俊瀟灑放浪形骸的政客、《不朽的園丁》里脾氣溫和、溫文爾雅的外交官,一部比一部精彩傳神,那雙眼睛,也被更多人記住。在這些角色里,靠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無聲戲總是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看過之後,誰都得承認:無聲總是勝有聲。


《紅龍》里,他與愛德華•諾頓的對手戲僅有最後的幾分鐘,但是,兩個人在表演風格上太多的相似免不了要讓苛刻的影迷將他們作一番比較,拉爾夫長於飾演淡定穩重的角色,而諾頓則是個多面手,戲路更廣一些。但比較而言,我更加喜歡拉爾夫,在《流入山谷》(入選2005年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里,愛德華•諾頓飾演的美國牛仔在面對愛情追求與生活現實的矛盾衝突時表現出來內心拷問煎熬顯然就應該向拉爾夫學學。
拉爾夫的演藝風格,除了與他自己的性格有關外,還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在莎士比亞劇院的戲劇表演經歷對他的影響。這個不善交際的傢伙因為敬業而和自己苦苦追了八年才最終結為連理的妻子分手。然後,與在《哈姆雷特》中扮演母親角色比自己大十七歲的弗蘭西斯卡•安尼絲走到了一起,正是這個女人,使一貫不懂待人接物的拉爾夫•費因斯像完全變了個人一樣。正應了《英國病人》導演的說法:「他愛她,她也愛他,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2006-07-1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