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情人--L'amant

情人/

6.8 / 23,702人    115分鐘 | USA:103分鐘 (R-rated version)

導演: 尚傑克‧安諾
編劇: 尚傑克‧安諾 瑪格麗特‧莒哈絲
演員: 珍瑪奇 梁家輝 Frederique Meining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藍

2008-09-23 10:35:12

《情人》的雙重生命 (陳衛)


《情人》的雙重生命
文:陳衛


  很多人都說,電影《情人》沒有小說原作好,瑪格麗特·杜拉也這麼說。這是根據名著拍電影的導演共同的麻煩。根據名著拍電影的導演,如果只是想以他的電影跟原著飈個上下,他已經事先犯了一個錯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電影《情人》拍得很好。我不能想像還會有另一個版本的電影《情人》,更能與小說版本的《情人》媲美。

  儘管杜拉對這部《情人》頗有微詞,但我認為導演讓·雅克·阿諾對杜拉小說語言作了最好的鏡頭詮釋。杜拉的小說改拍電影,既好拍又難拍,好拍在於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和節奏感,難拍在於其小說對白精煉,心理暗示極多,意蘊深長,很難以直白的影像把這些豐富的心理暗示體現到位。阿諾在拍《情人》時,很好地注意了杜拉小說的這些特點,也以電影強化了它們。

  電影《情人》對小說《情人》表現得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極好地控制了小說《情人》的節奏。這部120分鐘的電影,在法國女孩登船回法國之前的110分鐘,節奏緩慢,迂迴反覆,每個觀眾都知道,其後10分鐘所發生的事非常重要,但鏡頭卻在最後10分鐘裡迅雷不及掩耳地不停淡變和疊化,將它們流暢而迅疾地推向結束。然而這後面10分鐘的迅疾,正是導演的大手筆:沒有它們的迅疾,就不能把前面110分鐘的迂迴詠嘆全部照亮。這一特性在原著小說中,因其文字本身線形的特點而隱匿,電影卻以鏡頭更直觀地將它強化了。正是電影的鏡頭,使法國女孩和中國男人的永別顯得歷歷在目,而最後一個漸隱至灰黑的鏡頭,更將所有的人物,所有刻骨銘心的故事,全部像「水滲進了沙」(小說《情人》語)一般,隱至了再也不能發掘的歷史深處。

  電影《情人》值得一說的還有演員。出演「中國男人」的是香港影星梁家輝。這位演技良莠不齊、大致定位為「通俗演員」的港星,在《情人》裡的表現,最好地驗證了「電影的靈魂是導演」的真理。如果沒有阿諾的要求,很難想像梁家輝會怎樣演繹一個「中國男人」。即便至今為止,對《情人》「中國男人」的演繹,仍是梁家輝演技的最高表現。在可能與阿諾合作的中國男演員中,周潤發、劉德華:太自信;成龍:太肌肉;周星馳:太無厘頭;選來選去,只有梁家輝最符合原著小說《情人》中「孱弱的、大病初癒的、愛上一個15歲半的少女的」中國紈絝子弟形象。

  一位高超的導演能以他的一部電影使一位低級演員一躍成為表演藝術家,同樣,他也能以他的一部電影「殺死」一位演員。我說的是《情人》女主演簡·瑪奇(Jane March)。由於演員與其主演的角色之間過於吻合、天衣無縫,我們常常會覺得角色的飾演者非他莫屬,而此後再也忍受不了他(她)再演其他的角色。《情人》的那個「法國女孩」,十五歲半、杜拉式的特質、導演阿諾的精密要求,都可能導致簡·瑪奇在《情人》之後難以再有超越。在那個有著聳人聽聞的片名、卻質量低劣的《夜色》之後,我們甚至沒再見過她演過的電影。這樣的結局,我們永遠說不清究竟是好還是壞。這種角色和演員抵達「惟一」的情況,至少還有萊姆·尼森(Liam·Neeson)之於《辛德勒的名單》。

  為了體現「中國男人」的「中國性」,導演對「中國」作了深刻的研究。不過千萬要注意這種研究和「動用東方臉譜譁眾取寵」之間的區別。影片至少動用了兩個極富港片特色的鏡頭:一是「中國男人」第一次出場,在車廂玻璃背後虛幻的露臉之後,司機打開車門,一隻鋥亮的皮鞋鏗鏘有力地踏在了踏板上。這是港片大亨出場的慣用手法之一。另外,在「中國男人」宴請「法國女孩」一家,並在席間受了委屈之後,大家移到了幽暗的舞廳,「大哥」仍向「中國男人」挑釁:「你想打架嗎?你三個都不是我的對手!」這時,出現了一個對準「中國男人」轉動的仰拍鏡頭,「中國男人」同時冷靜地說道:「何止三個!你不知道我有多孱弱!」這種轉動的仰拍鏡頭,也是港片的經典手法。它們的出現,很好地考慮了中國觀眾的情感接受,但也只到此為止。

  影片更是直接動用了老到的粵語,和極其正規的中國二、三十年代的婚禮場面,來體現「中國」的真實性。然而作為歐洲導演,阿諾在對東方闡釋時,只到「真實」為止,並未迷戀,一切仍在影片內斂的大節奏之內,沒有奪目。僅此一點,他就已經勝過了他的許多自命「東方通」的同行。


2001/8/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