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李米的猜想/爱失偿(港)/李米的遭遇

6.9 / 852人    China:96分鐘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曹保平
演員: 周迅 張涵予 鄧超 王寶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關雅荻

2008-09-25 02:00:31

《李米的猜想》痴男怨女情感宣洩良藥,若不是痴男怨女就不推薦




簡單說,這片跟我預期不符,這預期是建立在《光榮的憤怒之上》,也是建立在導演跟大公司合作,商業化市場操作的基礎上。

從類型上看,《李米》是一個不純粹的愛情片,大概是相對《甜蜜蜜》《如果·愛》和《情書》這樣的電影而言,但類型其實不是很重要,觀眾看得就是故事能否抓人,電影形式、拍法上能否唬人。


《李米》有個好故事。

剛看覺得是一個好複雜的故事,即使導演再不斷簡化後,還是看似複雜。
但稍冷靜,發現其實也是一個能一句話說清楚的故事,其實不復雜,關鍵是故事裡的情節、敘事夠複雜,差點給忽悠了。


故事本身具有商業性,目前的故事可以給觀眾來一個懸疑、驚悚又溫柔甜蜜的愛情故事,有這個基礎。

但兩個類型怎麼就給人感覺是割裂了,而不是完美的類型糅合呢?
我只能老實說,還是編導技巧不夠吧。


《李米》往兩個不同方向其中任何一個,把它放大,都會是一個足夠好看的類型片,如果那樣,投資人、製片人肯定比目前更開心一些吧。我也只是揣測。


但導演為什麼現在這樣不明確的風格和結構呢?
我看完一直想不明白這樣的敘事結構。
結果看了《電影藝術》2008年第五期主編吳冠平對導演的長篇訪談,偶釋然鳥--

導演刻意要強化前面綁架和後面找人兩段落的差異,要的就是「大衛·林奇」那路子。



「大衛·林奇」的路子是導演自己說的,我當時一看,全明了。


我僅從直覺判斷,不是大票房電影,就看怎麼賣了。「大衛·林奇」只能讓這片票房更沒戲了。



別聽豆瓣上那幫文青忽悠,他們有幾個是自己買票主動、偶然去看的?

(售票處前偶然買票占相當大比例,不信你沒事占票口觀察每個買票人決策時候的心態,站不用一天就全明白了,所以,人家做發行的,那麼重視陣地宣傳,絕對有道理啊~)



豆瓣上,文青們是把《李米》當愛情片看的,我像這應該是大部份觀眾的印象和判斷吧。

誰如果拿豆瓣說事,我推薦去看看豆瓣上對《如果·愛》《情書》豆友的評論和評分,我覺得兩者《李米》都是幾個檔次以下的。



當然,誰要是把豆瓣評分當成評判影片本身質量的依據,那是被豆瓣忽悠了。

(豆瓣我也只看書評,豆瓣上的電影部份,我只曾經一段強烈跟蹤每天關注《赤壁·上》公映後,三星跟四星數量增加的緊張膠著,後來又無聊地發展到關注五星跟兩星。這一無聊關注,直到《赤壁》盜版鋪街後,影碟觀眾大量湧入,這場曠日沒幾天的「赤壁奪星戰」最終以兩星、三星壓倒性優勢勝出結了--這基乎是迄今豆瓣的電影部份帶給我的所有樂趣了)



導演不甘心把《李米》做成兩種方向純粹類型片中的任何一種,但混搭的,如導演自己所說,是愛情加大衛·林奇,汗~

如果我陰險地從製片人角度著想,又替曹老師著想,如果一定要加點啥,除了大衛·林奇和三聚氰氨,咱加科恩兄弟國內也能更有市場啊,科恩可比大衛·林奇通俗多了,還一樣有品味。

當然,我這種一廂情願沒啥意義,基本是牢騷。



結尾錄影帶,我第一次看被感動到,第二次看膠片版我才看到周迅的獨白,我認為在愛情片的方向上,也是加分的。但這不能說服我能夠通順地理解這部電影。


顯然,要嘛是我理解力不夠,要嘛是我理解的方向有偏差,片中很多精彩的細節、對白不能掩蓋我對《李米》整體結構性上不買帳。


這片絕對是花了很多創作的心血,明眼都能看出來的,但,這是一種怎樣方向上的創作?


我關心的是導演個人內心訴求跟投資人的訴求有多少重合?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如果這片沒有周迅、鄧超,《李米》這麼拍,我根本不會那麼廢話。

比如《光榮的憤怒》,沒啥好說的,好看,有想法,氣質獨特,有大把的創新。

但這回是1200萬的成本啊,有時候錢越多,就越不敢說「這電影怎麼拍導演說得算」,但還得導演有自己的想法,聽上去挺矛盾的,但好像這很可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採訪中導演確認1200萬是公司告訴他的成本,當然拍攝技術成本其實還在合理範圍內,為什麼最後這麼高,導演沒準自己還暈著呢,因為最後都是公司算帳嘛,對外說多少就多少),1200萬的片子如何去適度妥協和創作方向的調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是眼下一代年輕導演糾結的問題。




這才是我廢這麼多話的原因。
糾結啊。



據說原劇本比高圓圓+整容後的蕭亞軒還好看,我相信。

上次看完《601個電話》出來就跟鄒老師電話,他說原劇本不是那樣的,我也信。



這種能力和經驗上的無奈,說多了不容易理解,我覺得那篇訪談很好很強大,因為曹老師最後也提到很多想法不是手頭上的製作能力,國內的製作能力能實現的。

「那種看著每天只能拍一兩個車戲的鏡頭,而預算只允許拍不到五十天的週期,那種崩潰感,到現場來不及想什麼鏡頭感和獨創性了。」大概這意思啊,具體自己得去看文章了,除了出版社,目前網上應該還沒電子版。



有人說,電影是門籌備的藝術。

有人站出來,喊,王家衛拍劇本不要電影(打字誤,不改了)。
我說,所以王家衛是稀有物種,幾十年出那麼幾個,都不夠基本的生物種族繁衍的數量。




但,籌備,哪裡只是一個劇本階段能涵蓋得了的?

《李米》再一次證明,電影拍攝都是一次精神洗禮的過程,因為夠煎熬,外人一般還不知道,創作者得孤獨地去享受,特別是國產片,包括山寨片,甚至是敬業的本土產出口轉內銷的A片。




我對《李米》很不滿,最後發現應該對自己不滿,誰叫我對曹老師預期那麼高來著,我可是過度一廂情願,自食了惡果。

相信大把文青男女看《李米》一定很受用,我有被感動,只是過了那年齡段,不知道這片是說明曹老師內心仍堅信愛情呢,還是相反,用劇中人的愛情信念反諷現實,還是兩者都是?




全片我看得最high的就是周迅跟張涵予車內的那場戲,台詞沒一個字浪費的,表演也好,我都能背下來了。




全片張涵予出現後,戲變得生動起來,前途無量的男演員



我的確有說過《李米》是怨女片,適合怨女看,結果被我老鄉不點名批評說話惡毒。


好吧,我道歉,我落了「痴男」--


《李米》是一部適合痴男怨女看得片片~~
最最適合那些同樣為了愛多年拒絕正常性生活的剩男剩女們~~

(這應該是本片最核心的核心的觀眾群了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