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亞歷山不大

2008-09-27 06:43:25

修橋後炸橋


桂河大橋,幾年前到泰國旅遊時曾到過此處,當時看到的事一座重建的鐵橋,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挺漂亮的歐式風格。至於橋的背景故事,了解一些,但在炎熱的天氣下,看著兩旁林立的攤販,也就根本沒有心情緬懷一下,只是在橋上照了張坐在橋中間的相片,在橋下河邊趟了一下水。

至於電影,聞名已久,知道是部經典之作,卻一直沒看過,也印證了經典的處境:知名度很高,知曉度卻很低。

這是故事震動了我,修橋的炸橋的都是盟軍的人,甚至都是同一個人:尼克森上校。炸毀橋不用說,戰術需要。可是修橋的動機(不說日軍),雖然是戰俘,被強迫的因素很大,可上校調動全英軍俘虜把橋建的如此漂亮如此好用,的確與我受的十幾年的中國特色教育是相悖的。

很簡單,如果是中國電影,被迫修橋的是中國戰俘,一定會是戰俘們千方百計不惜付出生命代價拖延進度,故意偷工減料設下機關,在日軍火車經過時橋崩塌了,革命勝利後,為了新中國建設,橋得到重建,橋頭立下一紀念碑,紀念戰俘為人民做的貢獻。

這樣一段故事,才是我們都熟悉並習慣的。

開始的時候,對固執的尼克森上校固執的堅持日內瓦公約關於軍官戰俘無須淪為勞工的規定,不惜搭上自己及軍官們的性命,覺得有點煩,都什麼時候了,還這麼學究,保命要緊啊!謝天謝地,他勝利了。很難說對與錯,甚至他勝利的也僥倖。但至少立了公約,就像是法律,首選是應該要堅持遵守的。

可這老傢伙,軍官們終於不用勞動了,他又開始調動所有戰俘包括軍官還有傷員投入到修橋工程中。動機何在?我想是:
1,改變部屬們毫無紀律、懶散、無鬥志的萎靡狀態;
2,作為大英帝國的代表,贏得小日本的尊重;
3,從軍二十多年,感覺一段空白,沒有什麼傑作給後人傳頌。

不知道他想沒想到橋逃不脫被炸的下場,他應該想得到,可他迴避了。修橋過程中,他徹徹底底的逃避了身處戰場的境地,全身心的只有這座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發現異常,還帶著日本鬼子尋找炸藥,害死了兩名同盟及一名老鄉。最後他看著同胞的屍體,喃喃的說:看看我,都做了些什麼!他終於醒了,回到戰鬥中,於是中彈倒下時倒向了炸藥引爆裝置。

最後,我也由衷的尊重這位固執的傢伙:尼克森上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