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李米的猜想/爱失偿(港)/李米的遭遇

6.9 / 1,492人    China:96分鐘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曹保平
演員: 周迅 張涵予 鄧超 王寶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倪考夢

2008-10-11 06:37:53

猜想是介於欺騙與真相之間的東西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原以為這片子不怎麼樣,就一邊玩《極速快感》一邊看,沒想到導演腦子好使,把一個簡單的故事包裝得很迷離,害得我有幾次多花了幾秒轉頭看關鍵情節,在極速賽時撞壞了好幾輛車子。

關於題目
看到這個標題,以及片頭的念叨,我還以為導演要學西方人的思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表現李米的「猜想」。沒想到導演放棄了微觀上的挖掘,而是採用了宏觀架構上的前後對照——用最後的真相去否定前面的騙局,將一切變成猜想,還了寒冷墳地邊的愛情一分溫暖——現在的年輕人的確是需要點溫暖,需要點安慰。

關於表演
導演對於節奏的掌握很好,劇情上能讓人摸不清楚,這是很成功的,不過這樣拍片,對演員的要求太高了,本片中的表演雖然不及賈樟柯電影裡的水準,也至少接近了,周迅的表演很出彩,大大提高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關於情節
故事本身很簡單,大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男人和女人分開了四年:男的一直給女的寫信,卻不和她見面,只是在暗中一直深情而默默地遙望著她;女的不知情,一直念著信中的話語,拿著他的照片,邊開計程車邊向眾人打聽他的蹤跡。這種平衡最後被兩個同樣貧窮而茫然的農民打破,他們拿走了雜誌,而用「死」的方式讓自己超脫於農民與市民之外的那位詩人,則是完全破壞了這種平衡。於是女人發現了男人,農民劫持了市民,男人最後為女人而死,女人看著男人留下的錄像,結束了這段以死亡作為結局的戀情。

關於自殺
片中出現了三次「自殺」:第一次是「詩人」(國語實在是讓人鬱悶,我還以為是韓國演員客串呢),詩人的死是有形而上的意義的,不過在這裡,只是對於社會現實的一種無奈而已。第二次是「農民」,農民的死是對客觀事實的一種嘲諷,因為貧窮而參與販毒,吞食過多毒品而不治身死,這是貧窮判了人死刑,要嘛死於社會之手,要嘛死於政府之手,反正遲早都是死。第三次是「男人」,男人的死是對現代城市的貧窮的年輕人尊嚴的一次捍衛,我們很窮,我們的生活不被關心,我們的愛情不被允許,窮途末路,也只有一死,來捍衛愛情最後的尊嚴,捍衛年輕人的尊嚴了。

關於計程車
「計程車」是一個很有表現力的意象,人只是計程車司機,車子不是自己的,乘客也只是過客,生活只是不斷前行,沒有目標,人家說去哪裡,就去哪裡,混口飯吃。正如片中的男人和女人,他們都是計程車司機,也只是計程車司機。但是,計程車司機也有自己的信念,比如說愛情和理想,當這種信念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被轉化為力量時,他or她就具備了超越死亡恐懼的力量——司機們開始開車追逐自己的目標,甚至離開車子自殺。 可悲的是,自殺作為司機最後的權力,卻還是離不開車租車的參與,詩人和男人砸在計程車上死了,農民是在計程車上吃的止痛片。冥冥之中,司機還是沒有逃出計程車的手掌心。

關於結局
最後導演借周迅的口替所有被忽視的年輕人們做了自白。當社會無視年輕人存在與發展的需要時,一種夢境的逃避與死亡的衝動就產生了,要嘛一直神情恍惚地開計程車,要嘛一躍神志清醒地去死。這是一種感冒了的社會潛意識,一種著涼的了群體心理,很危險。電影是一種夢境的釋放,讓人滿足潛意識中的慾望——三次自殺,就是一種潛意識的滿足。

再挖下去是無底洞,不挖了。希望以後多點這樣的好電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