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

美丽人生/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8.6 / 746,237人    116分鐘 | Italy:122分鐘 (first release)

導演: 羅貝托貝里尼
編劇: Vincenzo Cerami and 羅貝托貝里尼
演員: 羅貝托貝里尼 妮珂塔布拉斯奇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花若離枝

2008-10-15 04:16:06

絕望給自己,希望給你.


   如果說人的境遇悽愴,過著淒風苦雨的生活,那麼沒有人比電影《美麗人生》中基度父子的生活更悲慘了。

 

   在電影《美麗人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後的反差。電影前半部份節奏是輕快的,也就是基度追求多拉成立家庭的過程,風趣又具幽默感,而一家三口騎著一輛自行車飛奔時的快樂感受也同樣傳遞給每一位觀者。那一刻是雲淡風輕、陽光正好的美妙時光。

 

   戰爭背景為題材的電影總能夠教人更加理性地看待生命和尊嚴,也更加教人懂得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美好時光。

 

    隨著戰爭的發展,一家人不可避免地進入了陰森恐怖的集中營。多拉同基度父子分離了。她們在黑暗絕望中期盼奇蹟出現。

    這時侯,樂觀的基度開始像一個生活中的導演,他每天都像在編一則童話故事,給幼小的兒子約書亞以信心和樂趣。甚至這個童話故事中所有人都參予了進來,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人;好人和壞人。他們全都成了基度童話故事裡的人物。整個集中營像一個大的遊戲場,而裡面的人都按照遊戲的規則在作息,沒有人犯規,否則就不會有好結果。約書亞相信父親所說的一切,在他的眼中,只有好奇,沒有恐懼,更沒有對於生命威脅和痛苦的感受。這在當時,對一個孩子的生命而言顯得尤其寶貴。

 

    這一切都是基度給予約書亞的。

    他將絕望留給自己而將生命的希望給予了約書亞。

    這也是一個父親在那樣的情況下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崇高無私的愛。

    基度還不失為一個好男人,好丈夫。在那樣陰森恐怖的氛圍中,他見有機會,還能偷著到廣播室放一段多拉最愛聽的音樂,然後斗膽在廣播裡向多拉傳遞他們父子活著的消息。這令愁苦和思念中的多拉驚喜交集,看到了希望也堅定活下去的信心。

 

    無論處於怎樣的生活環境,任何人都有權利給予自己或者別人快樂的感受。雖然,快樂也許會變得難求,但越是困難和挫折的時侯,人越要有追求快樂的心境。因為那才是接下來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動力所在。否則,連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都沒有的時侯,其他的能力也就已隨之喪失掉了。這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基度選擇的方式大多數人並不會接受。因為那像是自我欺騙,是對孩子善意的謊言。如果說謊言畢竟是謊言,那麼它總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可是,在更加無私的愛的驅使下,謊言也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去支撐它,讓它終有一天成為現實。

 

    另一部戰爭背景題材的電影《第九日》便是講的一個關於信念的故事。主人公是梵蒂崗的一位傳教士。納粹分子將他從集中營釋放,只給他九天的自由時間,條件是要他說服紅衣主教包括他自己,改變信仰和信念。

    這九天,他默默地生活著,感受著。麵包、牛奶、親人的笑容變得那樣珍貴;自由、家庭和美好生活從來沒有這樣強烈地震撼人心。可是,最終,他沒有改變信念。在出獄的第九日仍然回到了集中營裡。

   在自由和死亡二者中間,他選擇了後者;選擇了絕望,卻將信仰和信念完好地保留給了更多的人。

 

    把失望都歸罪於痛苦和貧窮,是和平年代處於現代生活中人常有的心情。有了痛苦和失敗,我們可以呻吟,可以安靜地等待,但不要沉溺在痛苦的回味中,因為,希望是自己給的。即使希望破滅了,還有生活要繼續;生活繼續就還會有希望產生。就像《祖母的精神生活》中說的那段話:

   "孤獨不算孤獨,貧窮不算貧窮,軟弱不算軟弱,如果你日夜用快樂去歡迎它們,生命便能放射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樣的芬芳——使它更豐富,更燦爛,更不朽了——這便是你的成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