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葉會美

2008-10-17 23:08:37

關於夢想


《孔雀》是顧長衛的電影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小且破敗的北方城市中一個平凡的五口之家,或者說是五口之家中三個兄弟姐妹的故事。
在好來塢大片和國內各名導的狂轟濫炸之下,我們殘存的精神情懷已經近乎毀滅殆盡,這時候,綠幽幽的《孔雀》讓我們眼前一亮。而這部影片拿下銀熊獎就更驗證了華麗不一定是美,而「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姐姐是一個徹頭徹尾被浪漫化的理想主義者,她決不安於一生在這個小城中與一群嘴碎的女人日復一日的幹些刷瓶子的工作。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期待自己是那隻耀眼的孔雀,可以在眾人面前驕傲的開屏,可是她出生的家庭決定了她現世的平凡甚至是庸碌,在大半部電影的講述中,她一直在與命運作鬥爭。她也是勇敢的,為了自己的夢想什麼都願意做,在她的心裡,工作、名譽、貞節,一切都不如自己的哪怕遙不可及的夢想重要;而到了最後,在用無力的自身與不可抗的現實地鬥爭中,她的勇氣和稜角已經漸漸被磨平,最終在經歷了不幸的愛情和婚姻後無可抑止地墮入了與父母如出一轍的平庸生活。
弟弟則是一個矛盾的孩子,他單薄瘦弱的身材和他沉默的彷彿一個影子的性格讓人心疼,而他骨子裡的虛榮和過份的自尊又讓人不安。他曾是個善良的孩子,他為了救哥哥不顧寒冷在大冬天跑回家找父母,也為了姐姐的傘兵夢貢獻出自己全部的積蓄;但是面對自己的哥哥,卻狠心將傘柄插進他的腿,還試圖用鼠藥毒死哥哥。最後,在經歷了姐姐夢想受挫後的頹然和哥哥無尊嚴的人生後,他選擇用逃避來繼續生存。回來的時候,他帶回妻子和一個別人的孩子,以及一根斷掉的手指,他不只是斷掉了手指,他的整個青春也隨著這根手指一齊消失了。最終,他成為了現實眼光下弟三個中最失敗的一個,甘心吃軟飯,成天在家做飯帶孩子。至此,他失去了全部的尊嚴,和生存的力量。他珍貴的莽撞的高傲的青春期距離他已經太遙遠了。
而哥哥其實是影片中比較複雜的一個角色。只要想想後來他曾經的朋友潦倒到找他借錢的時候,他搬出一大盒當年那個人給自己的香菸,還說賣了能值不少錢呢。而在他喜歡上那名漂亮的女工之後,他居然用刺激母親的方式來變相的要挾母親為自己提親。這些細節中間透出的精明和務實簡直讓我驚詫他究竟是真傻還是假傻。他心裡知道別人是在欺負他,他卻堅持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不了,包括他抱怨母親為自己換工作過份頻繁時說的也是:「交朋友都不長久」,在他心裡,吃虧沒關係,只要能交到朋友就都值得,他對自己的弟弟妹妹沒有感情,卻為了一直鵝的慘死哭泣,由此看來,他是一個極度需要認同的人,只要有人願意跟他好,就可以了。雖然哥哥也曾經歷悲劇,但好在他把一切的辛勞和努力堅持到了最後,反而成為三個兄弟姐妹中最幸福的一個。這樣一個傻子最後卻成為了生活的強者,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悲慼。
《孔雀》是平淡的,如同一杯白開水。這是值得高興的。攝影師做導演,很容易犯過份重視視覺造型的錯誤,而顧長衛沒有,《孔雀》的色調始終是懷舊的青灰色調,沒有濃重的色彩渲染,也沒有光線的極致運用,甚至連陽光也不多見。鏡頭一直在那裡,忠實表現。天空是青灰色的,天空之下的建築也是青灰色的,家是青灰色,學校是青灰色,甚至於人的臉也是青灰色的不泛紅暈。這種色調,恰如其分的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並且自始至終的色調也告訴我們,從來都沒有變過。這更突出了影片解讀或者說是展示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的立意。
值得提出的是,雖然影片一直使用青灰色作為主色調,但還是會出現偶爾幾抹亮色。而這幾抹亮色就正好是影片象徵意義最濃重的部份。第一抹亮色是姐姐自己縫製的天藍色的降落傘,她騎著自行車在街上飛奔,身後巨大的降落傘花一般的盛開,姐姐從未有過的燦爛笑容盛開在傘下,青春恣意飛揚,那是印象中最美麗的情景;這個降落傘象徵著姐姐做傘兵,走出去的夢想,而這個夢想最後向現實妥協,就好像那個降落傘被母親撲住,一下子就乾癟了。第二抹亮色還是關於姐姐,她把自己草率的嫁給一個局長司機後胸前佩戴的那朵鮮艷的紅花,那抹鮮亮的紅色一直在我眼中高高低低的晃著,一直到消失在小巷的盡頭。在傘兵夢破滅之後,姐姐又將自己的人生寄託在了換工作上,她用自己一生的幸福作為賭注,企盼嫁人能為了自己換一個好的處境。但是這場婚姻最終以失敗告終,姐姐還是回到了程式化的生活。那朵鮮黃的向日葵則是屬於哥哥的亮色,比起弟弟妹妹,哥哥的一生中,夢想比較少,只有唯一的一次,他愛上了漂亮的女工陶美玲,在工廠下班的人潮中,他全然不顧他人的目光,舉著那朵碩大的鮮艷的向日葵向自己喜歡的女人走去。但是他這樣微渺的力量還是不能夠產生什麼作用,最後陶美玲當著他的面和別的男人走了,還拿走了他的向日葵。最後的一抹亮色並不突出,是關於弟弟。在經歷了哥哥來學校送傘兵被當作流氓的事件後,弟弟找了果子冒充警察為自己送傘,還謊稱是自己的哥哥,以求掙回面子。從這裡可以看出,弟弟的夢想其實是為了自己高傲的尊嚴,但是弟弟的處境更悲慘,第二天他來上學就發現了同學對自己的敵意,他的卑微的夢想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破滅。
這幾抹亮色穿插在影片的中間,一片灰色調的中間,像是異軍突起的一點什麼,卻最終不能抵擋命運的勢頭,而選擇屈居其中。這些色彩的變化可以告訴我們,生活是要向現實妥協的,人在這種對抗的磨打和錘鍊中漸漸明白人是低於現實的,不管本來的青春是怎樣地桀驁不羈、或者叛逆倔強,最終都要與生活和解,明白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平凡灰暗,在灰暗中堅韌生活也會得到幸福。
《孔雀》的色彩搭配讓人覺得主次分明,容易接受,也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對影片的解讀。青灰色調雖不是引人注目抓人眼球的顏色,但是能夠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影片吸引和打動,這也是顧長衛的高明之處。
不只是色調的運用,在這個情節的鋪展上,《孔雀》也是平淡的,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幾乎都是波瀾不驚的平鋪直敘,沒有起伏沒有刺激的場景,就連爭吵也是平靜的,好像姐姐因為沒當上傘兵絕食和哥哥被陶美玲拒絕以後。可是很難講這樣的影片表達方式是不是好,在我看來,這種平淡的敘述更能體現作為普通的小市民小街坊的真實生活狀態,而整個故事和圖像結合,雖然平淡,卻擁有了非凡的震撼力,我想,這就是敘述的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孔雀》還是有其硬傷的,有影評人指出:「與同題材的《活著》、《站台》相比,《孔雀》的形象顯然要矮小不少,而影片中一些細節也頗遭詬病,如上文提到過的,姐姐的降落傘,哥哥的向日葵,都顯得有些超現實而過於誇張虛假。」但是如果像上文一樣僅將其當作一個像徵性符號解讀,其實是妙不可言。這些反面看法,這裡只是略微提及。
影片結尾設置很有意思,雪天,姐姐一家三口走到動物園孔雀籠子前,女兒說:「這裡的孔雀老不開屏。」姐姐安慰她說:「爸爸老家滿山遍野都是孔雀」。女兒接著說:「咱這孔雀都是假的」。那被議論的孔雀低頭啄食,毫不理睬。
  胖哥哥拉著他的瘸腿媳婦,也走到孔雀籠子前,解下媳婦頸上的紅圍巾,唱起了和姐姐的女兒相似的歌謠,他媳婦看那孔雀不開屏,一把抓過圍巾,不屑地說:「胖子,等咱的孩子生了,買兩孔雀養院兒吧」。哥哥接著說:「咱自己蓋個動物園,住在裡頭天天看」。媳婦滿意得走了。
  弟弟背著孩子,走到孔雀籠子前,想叫背上的孩子讓他看看孔雀,他媳婦看孩子好像睡著的樣子說:「別叫了,跟你哥你姐一塊走吧」。弟弟說:「中,反正冬天孔雀不開屏」。
等到人們全都走過了,孔雀忽然尖叫一聲,就展開了翅膀,可是,展現在鏡頭前的是它的屁股,它慢慢的轉過來,可是只有一個側面,等你期待著看到真正的孔雀開屏時,它卻忽地就收起了尾巴。看吧看吧,美麗只能是那麼短短的一瞥。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作為電影的名字,孔雀無疑是重要的概念,那麼這個概念究竟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呢,百思不得其解。《孔雀》的編劇李檣是這樣理解他筆下的「孔雀」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一生都在互相觀賞,某個人的喜訊與醜聞,落魄與榮華,四週人盡收眼底。我們彼此都像動物園籠子裡的動物,被人們觀賞。我們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長滿故事,一生中經歷過的愛恨情仇,如同色彩各異的羽毛長滿人生。孔雀這種鳥好像是動物園裡最具觀賞性的,人一點也不次於它們,好比《孔雀》劇本裡的那三個孩子。人生是個籠子,我們每個人都被關在裡面。別人觀賞我們,我們也觀賞別人,同時我們也觀賞自己。」
可是這樣的解釋我並不喜歡,我寧願用我的方式來解讀「孔雀」,孔雀代表夢想,這其中有為了追逐夢想堅持不懈的個人精神,有對自身平庸生活的不滿意和不安份,還有最後的最後終于歸於平靜,向現實妥協的無奈。就像影片最後,孔雀開屏,美麗在眾人之後,且只有短短的一瞬間。這種夢想還代表著我們普通的人們,階層的生活,每個人都有的契合或者不契合實際的追求。就好像姐姐最後長久的哭泣,我相信她想起了很多事情,拉手風琴的老人,那個軍官當年的英姿,還有很多的自己的影子。
這大概就是李檣說的那句話,「與生活和解」。但是,就算我們最終都和生活達成和解,畢竟我們曾經為夢想努力拼搏過,孔雀,畢竟開屏過。
我想,他們不曾後悔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