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台)

9 / 2,873,730人    152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瑪姬葛倫霍 希斯萊傑 蓋瑞歐德曼 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蛇彈吉他

2008-10-18 03:05:42

精彩的剪接 (crosscutting)


蝙蝠俠看了第二遍,還是覺得很爽.


《The Dark Knight》確實是一個飛躍,這裡面當然有表演的貢獻,或者因為「小丑」壯麗的終止符,The Dark Knight已經超越了它的實際價值。

實際上,最值得記憶的,The Dark Knight之所以超越了同類型英雄片和漫畫改編真人電影、甚至超出了任何一部奇幻片~~~是因為其中的現實題材部份拍出了難得一見的警匪片效果。
歌譚鎮的黑暗、腐敗,這部The Dark Knight渲染的無政府主義狀態,有那麼一瞬間和洛杉磯、紐約、拉斯維加斯、墨西哥城、秘魯街頭...甚或上帝之城,重合了起來。而影片中匪盜猖獗、警界腐敗、妄圖摧毀一切的快感又一瞬間令人聯想起了《鐵面特警隊》、《盜火線》,甚至《fight club》。

當然,The Dark Knight並沒有超越那些經典,它只是看起來有模有樣了。

The Dark Knight另一重貢獻是它病毒式的營銷方式:擴散極廣,遍佈網路,遊戲式的宣傳和廣博的參與數量.....更有實際意義的貢獻是DMR轉換技術的成熟,這或許是第一部直接採用了65mm、1.43:1比例的IMAX膠片和傳統35m膠片混合編輯的影片....
(具體技術資訊可以參照針對第一剪接Lee 史密斯及其助理John Lee的採訪:
http://www.comicbookresources.com/?page=article&id=17228
http://www.editorsguild.com/v2/magazine/archives/exclusive/exclusive_071708.htm)

The Dark Knight的動作戲、特效製作和大場面的調度並無獨到之處,但在IMAX影院觀賞相信已足夠震撼。這部電影更多時候是以演員表演、龐大的資訊量、多線索敘事,快節奏的剪切為觀眾營造了急迫感和懸念叢生的效果。-------------正如所有精彩影片所能作到的那樣。

「小丑」會不會贏得奧斯卡,The Dark Knight會贏來多少提名和獎項還有些懸念~~~ 相對來說,我覺得The Dark Knight贏得最佳剪接獎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學院派關注這部電影,理所應當會發現這是一部把交叉剪輯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絕佳教材。

時間平行,空間不同,並行的兩場或更多場戲交叉剪輯,同步表現多條線索.....和常規的連貫性剪輯比起來,這種表達更容易製造快節奏、緊張感,顯示出龐雜的資訊量。

很適合這部線索複雜,角色眾多的《黑暗騎士》。

======================================================

如果不算影片開頭小丑打劫的一場戲(這幕戲曾作為獨立的預告片登出,故事性十分完整),比較明顯的交叉剪輯至少有八場~

1,且不說影片的高潮段落和動作場面,蝙蝠俠未登場時「造勢」就用了一通快切。從蝙蝠燈的投影到城市各個角落的反應,交代了象徵意義,同時奠定了整部影片的風格:黑暗、寫實、快節奏。在近一分鐘時間內連續轉換場景五次,分別交代了巡警的表情、黑幫的反應、警察局裡的狀態、GCN畫面里市長講話、Gordon探長的態度....有點令人目不暇接。而且有限的台詞都對後來劇情發展有提示作用,哪怕是一句閒談(Gordon和女下屬)。

2,小丑再度露面是與黑幫頭目碰面時,一方面警察追查黑錢,一方面是黑幫轉移藏款,然後小丑自信地登場。

這場戲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地是畫中畫的運用,無形中增加了交叉剪輯的效果。比如黑錢轉移時黑幫正和他們的中國財務Mr.Lau通過視訊通話,對方當時正在機上,這是一場三地效果。這樣的畫面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蝙蝠俠在他的實驗室通過監視器觀察到檢察官哈維的動向.....也是在監視器中女友Rachel第一次露面~~在後來的劇情中,小丑更充分利用了無所不在的視訊功能,在螢幕上發表演說、威脅警察,甚至下戰書....
有了這些基礎,蝙蝠俠後來更高明地開發和利用了手機聲納功能,也變得可以理解了。

複雜的鏡頭效果,也讓The Dark Knight的畫面更滿,劇情更加充實。

3,非常讚的一幕剪接發生在影片進行了大約45分鐘之後。警察局長被毒死,小丑新一輪的攻擊開始。
一方面是小丑開始攻擊宴會大廳,一方面是Gordon探長根據DNA檢測結果去救人。結果,小丑勝出。政府損失了兩位要員。這場戲一張一弛的表演是看點,小醜的有備而來和無稽作風再次暴露無遺,而Two-Face和蝙蝠俠也達成了共識。

The Dark Knight的每一步戲都儘可能得到兩種收效:劇情中環境因素推動人物,人物因為性格因素的主觀作用,反過來推動環境。大部份時間裡這些因素保持得很一致,小醜的表現更是高度一致!!!個人感覺Gordon探長後來的詐死花招鋪墊得還不夠;後面雙面人的「分裂」則有些「出格」。

4,一場過渡性的交代過程。一小時零三分左右,在接連遭到襲擊之後,哈維和蝙蝠俠幾乎都有些「抓狂」,於是兩個人不約而同地主動出擊,希望得到小醜的資訊。蝙蝠俠比較聰明地襲擊了黑幫的據點,同時進行的是哈維掠走了一個精神病人,搞私刑審問,並最終被蝙蝠俠阻止。

這一場戲除了簡單的動作,就是哈維的性格黑暗面暴露。真正「搶戲」的是那個小警察,表演一點不比哪個大牌遜。

5,一小時十二分左右,警察局開始轉移冒牌的哈維,小丑劫車,蝙蝠俠跟進。這是一個簡單的計謀,也是全片的高潮場面之一。這場戲處理得和所有精彩的動作片差不多,無功也無過。相信影院中的效果精彩極了。

6,91分鐘左右,個人認為是影片最了不起的敘事段落。警察局內的審訊結束,蝙蝠俠和Gordon探長分頭趕去救人。穿梭在兩地奔馳、哈維和女友Rachel絕望的對白之際,是小醜的逃獄計劃....這個單方面的逃獄計劃甚至也是通過兩個場景、一波三折來展現,和另一方人之將死的緊張感交織在一起。影片最重要的高潮場面之一------爆炸、大火、死傷慘重、小丑自由而招搖地探出頭來------也正是這場戲的結束。

這場戲,這場戲的表演,剪切、配樂或是特效....都可以打10分了。

7,100分鐘過後,通過電視直播畫面,小丑設計了更新的遊戲。這場戲持續了至少7分鐘才攀到到頂峰,以醫院大規模爆炸結束。中間交叉剪輯了警方轉移小會計、蝙蝠俠救人、醫院轉移病人、小丑與哈維碰面等等情節,緊張感十足。
雖然小醜的表演幾乎無可挑剔,但是安排醫院裡的對話,以及對話對哈維所起的作用還是有點誇張。即使沒有這麼多的對白,對塑造小丑這個形象其實已經夠了。
Two-Faces的化妝效果很驚人,Aaron Eckhart表演也非常出色,只是從這場戲開始,關於哈維的情節走向令人不夠信服。前面始終在塑造他是一個不會被輕易說動、也不會昏了頭的人,即使是他的女人也不能扭轉。但是在小醜的教唆下未免變化太快。

8,影片臨近結束前的大動作場面,至少三條線索交叉:小丑新的陷阱----大樓裡的真假人質,蝙蝠俠和特警出擊;哈維的復仇開始----一步步逼近Gordon的家人;兩條船上的懸念....

這一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條線索都很複雜,蝙蝠俠遇到了必須識破陷阱的難題,哈維的行動也帶著陰謀,渡輪上的懸念考驗人性....沒有一條線索像大多數英雄片那樣僅僅意味著救人或者對抗邪惡。整場戲要克服的難關既有心理障礙還有陰險詭計,有足夠花俏的技術含量,同時還要達到對抗最終BOSS的目的。值得讚賞的是最終幾條線索比較完滿地終結在一起,流暢而且連貫。雖然引出的最後懸念也是最乏味的。

以上,是有印象的editing~~


----------------------------------------------------
僅從技術手法上,The Dark Knight完全當得起IMDB上的高分。人人稱嘆的Heath Ledger的表演也確實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起碼在眾多英雄主義影片中飆到了一個難得的高度。你很少看完一個反角會如此印象深刻。
但是對The Dark Knight有表演貢獻的不會只有Heath Ledger,就像我前面說的,即使一個小人物,The Dark Knight也精心塑造過。那個精神不好的警察內奸,還有貪心的小會計,僅有的一兩場戲都讓人過目難忘。
和以往的花瓶比起來,Maggie Gyllenhaal扮演的女友也很到位,她自有獨到的魅力。在法庭休庭後和哈維的小調情,審問Mr.Lau時的幹練和專業,都讓這個戲份尷尬的角色豐滿起來。

劇本輕重掌握得很好,除了製作後期時明顯偏向小丑。大多數時間裡,會令人厭倦的台詞交給了管家,一個前後呼應的小故事和一句「I told u so.."很好地調和了說教味道....

我最喜歡的一場對白,以及那些我最喜歡的台詞出現在影片19分鐘左右,蝙蝠俠和哈維在餐廳「遭遇」的那場戲。
一場發生在四人間的對話,時間很短,傳達的資訊耐人尋味。幾個人的心機、性格、試探、無傷大雅的玩笑、眼神交換....都表露得準確得體。這場戲完美地顯示出三個人的關係和性格,最重要的,是三個聰明人。
The Dark Knight有署名的編劇就有四個,除了原作者之一Bob Kane,導演自己,還有Nolan的哥哥,以及David S. Goyer(雖然此人的履歷值得懷疑~~~)....顯然The Dark Knight最終結果對得起集體的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