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

四月的某时/泣血四月

7.8 / 6,031人    140分鐘

導演: 拉烏爾佩克
編劇: 拉烏爾佩克
演員: 諾亞艾莫瑞奇 黛博拉溫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生存之道

2008-10-25 07:03:41

盧安達淚流滿面


奧斯丁在天空不斷流淚的四月回憶起1994年的四月,一場腥風血雨的屠殺,一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1994年的四月,80萬的圖西人和部份胡圖人喪命於胡圖極端政權的屠刀之下。
奧斯丁在這場戰爭中是一個很特殊的角度。他是胡圖軍人,但是妻子卻是圖西人。而弟弟澤維爾卻奉行極端民族主義,並因在RTLM電台里煽動戰爭遭國際法庭起訴。兄弟之間不同的政治立場,夫妻不同的民族身份,給這場戰爭帶來了戲劇性的張力。從雙方慢慢釋出見面的訊息開始,奧斯丁回憶起大屠殺的第一天,他把妻兒託付給弟弟。可是親人至今生死未卜。他需要許多的力量才能主動對弟弟對話,聽聽他不敢接受的被隱藏10年的秘密。
其實,我們也需要很多力量才能直視人性的陰暗。當統治他人,強姦他人視聽的意志膨脹到極點,會有什麼不理智的黑暗面暴露於世。謹記。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最終
我們會淡忘敵人的言行
但不會忘記朋友的冷漠
     --------馬丁 Luther King,Jr.
馬丁.路德.金的這句話在電影片頭的出現迷惑了我。這句話的解析重點應該是在後半句,朋友的冷漠。在這場戰爭里,誰態度冷漠。從裡頭穿插的美國國務院官員的對話和比爾.柯林頓的發言,不難看出,Raoul Peck認為冷漠的是美國當初沒有參與維和的態度,是聯合國中立的態度。於是我開始期待他把鏡頭重心擺在美國人在這場戰爭裡的姿態。可是,最終看到的,卻是戰爭過程裡的血腥。馬丁.路德.金還說我們會淡忘敵人的言行。可是圖西人就這樣遺忘了1994年的那一場屠殺了嗎?我想,民族的仇恨很容易深植血脈中,難以遺忘,更不敢遺忘。所以,片頭引用的這句話,有點欠思考。
片頭簡單的用字幕交代了種族屠殺的緣由,也算是一個時代背景。Raoul Peck認為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的盧安達,胡圖人,圖西人,特瓦人和平相處。1916年比利時從德國手中接受盧安達的控制權,建立了一個殘酷的種族階級和剝削型的霸權,圖西人繼而凌駕於胡圖人之上,並對多數胡圖人感到厭惡。1959年,統治權又移交到胡圖人手上,但由於種族衝突,胡圖人對圖西人展開了隔絕性的空前的大屠殺,於是圖西人和持中立態度的胡圖人被迫流亡……從這些字里,也算是對屠殺的一個簡單的分析,這種屠殺是一個民族主義的極端呈現,可是民族主義的由來,Raoul Peck歸咎於殖民者的階級化的統治結果。在鏡頭裡,許多毫無人性的虐殺場面,恰恰是Raoul Peck忘記的人性的黑暗。
《sometimes in April》里是不是記錄了戰爭的本質,我覺得太過隱晦。但從片中大量的血腥場面屠殺鏡頭,可以知道Raoul Peck非常渴望重現一場戰爭的殘酷和傷害。打破制式的操作方式里,戰爭與英雄的糾葛,在《sometimes in April》中從一開始就沒有出現具體的英雄,甚至重心都沒有具體的人物。這樣操作的好處是,我們順著Raoul Peck關注的焦點乖乖的聚焦在一場戰爭悲劇本身。在這點上,給我們的衝擊算是成功了。特別是當藏身林地的圖西人從泥濘里,髒污中走出來,那無聲的冷暴力啊,這種橋段總是被不厭其煩的使用,而觀眾也百看不厭。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