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牛津謀殺案--Oxford Murders

深度谜案/牛津谋杀案/牛津杀手

6.1 / 30,900人    104分鐘

導演: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編劇: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Jorge Guerricaechevarria
演員: 伊利亞伍德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身是客

2008-10-25 20:06:48

牛津的蝴蝶效應


微信公眾號: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

在近期經歷了一大堆垃圾及準垃圾及雞肋及馬馬虎虎尚可一看的電影之後,終算看到一部我打五星的精彩電影:──《牛津殺手》(The Oxford Murders)。又不知道誰譯的中文,張口就來,殺手等同謀殺嗎?唉!

 

沒有俊男美女,相反,片裡人物面容醜陋,神情古怪,但可令人看得滋滋有味,全神貫注。電影如一道智力推理題,考驗邏輯、數學、犯罪心理學上的常識。尤考驗觀察力,劇情的鋪設,每個細節,不動聲色地和謎底呼應,只是大多被我們忽略了。回頭再想,恍然大悟,不免暗自叫絶。

 

整個故事,好像一個實例,將邏輯、數學的一些理論示範在眼前。世界上的事情,究竟是有序的,還是無序的?是怎樣存在著邏輯上的關聯和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發展?是馬丁偏向的畢達哥拉斯那種數學(或者物理)可以展示真理,可以解釋一切?還是塞爾登教授認為的「不完備性」及「測不準」:沒有絶對的正確,那怕你親眼目睹,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真相。好像太玄妙了點,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了。

 

 

六位著墨較多的角色,無一例外,均有謀殺嫌疑:

馬丁,負笈牛津,就衝著心目中的偶像塞爾登教授而去,期望塞爾登能收己為弟子。所以他作了好一番調查功夫,深謀遠慮,在塞爾登教授的老朋友,──貝絲的母親,家租住。然而,塞爾登早已不帶弟子,只出書,並推銷書,嗚嗚,好像下海了。馬丁需要幹些啥,引起教授的注意和重視。

 

塞爾登教授,和最早被謀殺的房東老太有千縷萬絲的「恩愛情仇」,亦或老教授自詡智力天下無敵,要做點啥來「娛樂娛樂」。誰知道呢?這些高智人士,研究研究學術會變異到何種地步?他的那位被截去肢體的數學家朋友不就研究到往自己腦門上打洞嗎?

 

貝絲,是房東老太死亡的直接得益者。她也直認不諱,巴不得老不死的母親死掉,她是她生活痛苦的源泉。她們母女倆,令我想到《鋼琴教師》,也是一對多年綁在一起的母女,互相仇恨。也是母親的變態約束形成女兒的畸形心態和感情生活的不如意。不過,這「The Oxford Murders」裡的老母親也太恐怖了,不說刁鑽古怪的習性,光樣子,看見了就受不了,直想掐死。

 

室友,對當年塞爾登拒絕收他為徒,從而,令他失去了證出「費馬大定理」(影片裡那個劍橋開的什麼什麼證明會,是影射「費馬大定理」的證出吧?),揚名天下,名垂青史的機會。恨啊!對塞爾登恨之入骨,需要做點啥來挑戰塞爾登嗎?看了這傢伙,以及塞爾登那位神經病數學家老友,我非常擔心身邊的數學愛好者!

 

病兒的父親,一開場將基督罵了一通。他有理由憤世嫉俗,喪心病狂。雖然他和塞爾登,和房東老太沒有多少接觸,條件上配合不到。而且,知識層次、智力上的侷限,好像挺難和塞爾登、馬丁叫板。

 

護士,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認為她智商平平,可能性最低,雖然電影極力塑造她的嫌疑:她和塞爾登曾有那麼一腿,她愛好偵探推理小說。而且,條件上也成熟,她是護士,在醫院工作。但是,其實,我看出她對破案並沒多少興趣,是名偽「偵探推理」迷。登機前馬丁恍然大悟,趴在地上研究的時候,她憤恨恨地飛走了。真是超級沒勁的一個女人!

 

這麼一團迷霧中,找一個連環作案的兇手出來。我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一點頭緒也沒有。最後公佈的答案,令我心悅誠服,經得起反覆推敲。事實上,看完電影后,我一直在回顧、推敲,並無破綻,比那牽強、狗屎的《達文西密碼》強一千倍。

唯一一點我閙不明:第一起案子的符號,教授受老太的拼字遊戲上德文 「kreis」(即英文中的「circle」之意)啟發臨時信口開河定為圓圈,當時沒想著怎麼發展下去,更沒想出用哪系列的圖符,第三起案子剛好是敲三角鐵的演奏者給教授靈感定出三角型符號,然後才走進那個圖符序列,那第二起案子憑什麼定為「fish」呢?網上有人說,這「circle」是古代符號「1」 的意思,「fish」是「2」,「triangle」為「3」……,無從了解真假,姑且聽之。

另有一小小困惑:許多人說影片涉及的邏輯數學命題中還包含維根斯坦的悖論,這個我沒能看出來。這裡有比較清晰一則介紹:http://kenhsu.spaces.live.com/blog/cns!3F48338006192BF6!2433.entry

 

 

非常有趣的是在片尾:馬丁和塞爾登坐在博物館,平心氣和地說兇手(博物館裡的東東都是贗品,再次證明塞爾登教授「眼見的並不為實」的論調)。

馬丁說:媽的,都是你,引導人家去犯罪。

塞爾登:靠,還不是你,煽動人家去爭取解脫。

電影開始時,塞爾登在大教室大吼:該死的蝴蝶效應,說了十幾二十年了,誰看見過?

電影結束,塞爾登發覺被自抽嘴巴:原來,這就是在牛津的一場蝴蝶效應的實證。電影改名:「牛津的蝴蝶效應」或更貼切。

=================================
更多文章,請關注我微信公眾號:shenshike-HK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