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李米的猜想/爱失偿(港)/李米的遭遇

6.9 / 852人    China:96分鐘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曹保平
演員: 周迅 張涵予 鄧超 王寶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暢遊四醫院

2008-10-29 19:17:08

[瘋評影行]畫皮的猜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那一日,
    我哭了。
  是因為中國電影從一個純情少女到妖冶少婦蛻變的心路歷程。
  

   我改了,阿奈斯·寧卷首的內心獨白,連著兩天看周迅的表演是奢侈或者稱之為煎熬,源自於劇情、源自於傷徹、源自於中國電影的蛻變歷程,很榮幸,我們夾雜著各種複雜的情愫心結融入這漩渦中,或歡喜、或悲憫、或激憤……欣然成為電影文化市場的一份子。
  《李米的猜想》,恐怕是最優秀的劇本,儘管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新版《畫皮》華麗服飾包裹下,頗有雜耍的意味,狗尾續貂的結尾部份實在令人不悅。

 

《李米的猜想》的文本分析

    因果邏輯與迴環,蛇吞蛇的輪迴似乎從《撞車》(Crash,2004)開始時髦起來,接著類似的《通天塔》(Babel,2006)。當我再看到《李米的猜想》的時候,結構的類似,同樣舒緩的情節敘述,人物與人物明暗線之間的關聯。《撞車》將問題歸結到種族與種族問題,融合成為思考的落腳點,疑問、徬徨,仍舊處在模糊和無奈的原地;《李米的猜想》則歸結到社會與情感的問題,疑問、徬徨,同樣是處在模糊和無奈的原地,前者的利益讓美國之外的觀眾覺得話題嚴肅,後者則狡黠了許多,不同層面有不同層面的解讀。
  如果將《李米的猜想》逆推到文本的話,按人物、情節充其量只是中篇小說罷了,而且用無限放大的偶然因素連接拼貼幾個人物之間的戲劇衝突,雖然極大地強化了戲劇性,但牽強和草率始終是映射在讀者腦海裡的問號。電影藝術對文本掩飾修復的功能恰恰弱化了觀眾對故事合理性的質疑,隨著畫面資訊、音樂以及演員表演對注意力的分散,漸漸失去了理智的思維融入鏡像的世界裡。
  中國電影近幾年的運作已經逐漸顯示出更正統的產業化步伐,更專業的市場化分析。以《李米的猜想》為例,其創作模式已然過渡到細緻的市場劃分,這種預想某一年齡階段的觀眾群存在的運作手法取得極佳的觀眾迎合。結尾部份,男主角DV短片裡的自白、女主角橋頭的獨白無疑如催淚瓦斯一樣另女性觀眾潸然淚下,把稍顯無序的主題引回小人物與社會之間的思辨里。

 

《畫皮》的文本分析

   《畫皮》原本沒有什麼新意,評論中給出的多數意見是一部溫情基調的電影,我看並沒有什麼太多溫情的成份,人物關係的安排完全是缺乏平衡性的,這種金字塔結構的一邊是蜥蜴妖對狐妖,狐妖對王生,王生對佩蓉;另一邊是小夏對勇哥,勇哥對佩蓉。於是佩蓉成了這部映射現代家庭倫理影片的犧牲品,就情節發展來說:談「情」顯得不夠專業,談「倫理」顯得牽強……原本一切問題在陳嘉上的創作初衷里都是含含糊糊,拖泥帶水。
  我不反對華麗的視覺表現,比如考究的人物造型、精細的服飾等等,但這作為電影的工作態度尚可,作為賣點就十分落伍了。法國電影很早就對路易十四的時代雕琢有加,亞洲影視作品來說,日本的大河劇、韓國近幾年的歷史劇都神經質一般的苛求起服飾來,中國電影再可以追求這些已經不是能引起關注了。
  《畫皮》的武戲拖累了整部電影,史泰龍面部肌肉是生理問題,甄子丹僵化的面部肌肉和做作的表情就是心理問題,加之大段的武戲使文戲草率缺乏必要鋪墊,結構失衡。兩部電影中周迅的表演總感覺是間隙性的,時好時壞。
  結尾部份的處理不知道導演出於哪種目的弄了一個超乎想像的童話團圓結局,我個人認為剪輯到小夏將兩顆珠子放到狐妖的手裡謝幕就恰到好處了,王生死了、佩蓉死了、勇哥死了究竟讓哪兩個人復活的懸念留在觀眾的遐想里何嘗不好呢?


  中國電影隨著票房的回暖,影人不再以怨婦的口吻指責亂七八糟的客觀原因,或沉靜或宣洩地處理電影本身的問題,近幾年的積極嘗試是良性的,市場化和民營資本構建的場片制逐漸形成,隨著觀眾群體的不斷細化,投資方規避了風險也讓我們的電影更具有實質性的觀賞性。
  誠然,謝謝我們的影人!(文/暢遊四醫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