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13天--Thirteen Days

惊爆十三天/惊爆天/惊天日

7.3 / 49,362人    145分鐘

導演: 羅傑唐納森
編劇: Ernest R. May Philip D. Zelikow
演員: 凱文科斯納 布魯斯格林伍德 史蒂芬柯普 狄倫貝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凌空子

2008-11-02 03:59:22

囚徒困境中的信任


當初是順著維基百科的敘說,找到這部電影的。那時候在維基百科裡面知道了「囚徒困境」這個詞。它告訴我說,美蘇之間互相的核訛詐,就可以被看作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
對於人類來說,相互信任永遠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聖經上說,上帝為了阻止人們建立通天塔,將人類分成各種不同的語言,於是爭吵出現了、隔閡產生了、信任消弭了,通天塔的烏托邦不了了之。近現代以來,伴隨著現代性雄偉書寫的展開,一幕幕血腥的殺戮、戰爭接連上演,人類互相信任的程度似乎又降到了新低。而且十分不幸的是,這一次急劇加重人類不信任的,乃是意識形態的力量。

戰爭與革命
經典的歷史教科書中這樣敘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嶄新的蘇維埃政權。的確,作為馬克思哲學革命論的註腳,列寧的成功是標誌性的。然而遺憾的是,馬克思主義者們往往被宿命論裹挾,手頭政權促使他們狂熱,促使他們堅信武裝奪取政權、在全世界範圍內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乃是理所當然的道路。君不見那個歲月的時代精神:
「戰爭引發革命,革命制止戰爭」!
道理很簡單。戰爭是資產階級發動的、罪惡的。而趁他們發動戰爭之際,各國工人聯合起來進行革命,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自此便海晏河清,萬世清平了。可是作為靈活到骨子裡的政治家,列寧同志馬上發現了此一口號的狂想性。他意識到,也許這個襁褓中的蘇維埃註定是要跟環繞伺立的壞人們並存的——甚至還要打打交道。可是真的跟他們和平也是不行的,那豈不是背叛革命?怎麼辦呢?韜光養晦罷、靜觀其變罷!列寧恨恨地說:
「一旦我們有能力戰勝資產階級,我們馬上就會掐住它的脖子」!
命運的確給了蘇維埃政權積蓄能力的機會。在赫魯雪夫時代,挾二戰中紅色法西斯戰勝黑色法西斯的勝利之威,蘇聯的軍事力量已是今非昔比、翻天覆地。在東歐,一個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國家像遺產一樣從希特勒轉移到史達林手裡。環顧世界的東方,一個又一個人民共和國、民主共和國、社會主義共和國真乃雨後春筍,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已經生活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制度下,蘇聯在熱帶雨林和古巴那樣的地方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兄弟。在西方,在資本主義的後院,左翼運動風起雲湧:歐洲共產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左派存在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第三世界國家和殖民地,反抗、鬥爭似乎也合併進了蘇式狂潮。蘇聯已經作為一種完全可與西方的價值觀、制度和生活方式相抗衡的載體,成為諸多西方知識分子和人民朝拜的對象。
世界形勢,似乎真的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這個時候,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們已經悄然發現理論家們所沒看到的問題:核子武器的出現,使得人類的整個戰爭理論出現了極為深刻的變化。在冷戰背景下,在相互的意識形態隔絕的背景下,在蘇維埃制度鐵幕重重的背景下,大國之間如果衝突,小衝突勢必升級為大衝突,大衝突勢必導致局部戰爭,局部戰爭又將演化為全面戰爭,而這一次全面戰爭的後果將不僅僅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那次戰爭以後,就沒有人能夠活下來寫戰史了——那會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核大戰,核戰爭的雙方將拿出可以毀滅地球幾百次的核武庫存攻擊對方,產生的輻射使地球生態失去平衡、煙塵將覆蓋地球的大部份地區,從而導致氣溫下降、生物滅絕,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各項基本條件被逐漸侵蝕殆盡。到時候資產階級被消滅、無產階級也被消滅;資本主義政權垮臺、蘇維埃政權同樣垮臺。在馬克思那裡,「無產階級」還心懷「失去鎖鏈,得到世界」這樣無本萬利美夢,而赫魯雪夫時代,無產階級已經淪落到「失去鎖鏈,失去世界」的悲苦境地。蘇共二十大上,「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的三和理論,溫情脈脈的取代了布爾什維主義原本殺氣騰騰武裝奪權的「普遍真理」,這背後其實不過是對這種現實的認識而已。

古巴飛彈危機的衝突雙方是美蘇嗎?如果這是一道歷史題,回答顯然是yes。可是看完電影我覺得,yes只能算答對了一半。因為還有一種力量在隱隱的發揮作用,那就是毀滅。美蘇在表面上是衝突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在同一條戰線上作戰,共同的敵人是毀滅。意識形態的「攪局」使得這一點相當難以看清楚:好戰的軍事家們思考如何能夠戰勝,好戰的理論家們認為這是實現「世界革命」的大好時機,唯獨處於風暴中心的少數政治家意識到:根本沒有勝利可言,有的只是毀滅。看完這部片子不僅心生感慨:意識形態(Ideology)這個詞,中華民國的學術著作譯為「意底牢結」——這個譯法真是一語中的!為了那個牢結,毀滅可以不計。
因此,飛彈危機的解決方式不是戰爭,也不是談判,而是桌面以下,正式場合之外,透過老同學、老熟人之間的關係搞的秘密協定。這有點像中國政治的搞法。
因此,甘迺迪總統才會說「我猜赫魯雪夫現在一定和我承受同樣大的壓力」——他們倆都處於風暴中心,反倒能理解對方。
因此,甘迺迪總統需要用特殊的方式來跟赫魯雪夫溝通:他把軍隊的最終的開火權(甚至包括向天開火的示警行為)統統收到自己手裡,命令軍隊只能與蘇方軍艦不停聯絡,在收到總統親自命令前絕不允許開火——即使紅海軍越過了最後的封鎖線也不允許,只能派軍艦一路跟隨、聯絡、警告。
因此,影片的最後蘇方杜布萊寧大使才向甘迺迪總統的弟弟,總統特派員羅伯特•甘迺迪感嘆道:「你跟你哥都是好人」。

……
   在真實的歷史中,1962年10月27日週六早晨時分,美國海軍對一艘蘇聯核潛艇投深水炸彈。核潛艇上的艦長以為戰爭已經爆發,決定發射艦上的核飛彈,由於三副執意不同意(按照當時蘇聯核潛艇的規章必須三位最高軍官一致同意才能發射飛彈),最後潛艇上浮來請示莫斯科的命令。一架美國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飛彈擊中墜毀。幾乎所有人都預料美國會在數小時內進行報復,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不可避免。甘迺迪決定不報復並表示同意繼續談判。他向赫魯雪夫密電錶示同意赫魯雪夫的第二封、比較官方的信中建議的撤回佈署在土耳其的飛彈。
仔細想來很後怕、也很詭異。如果說前現代的社會,君主決定臣民命運的話,那還是由於他崇高的地位,還比較好理解。可是人類的命運在那個瞬間,竟然只寄託於一個小小的艦艇三副!如果那位三副考慮問題僅僅出於僵硬的軍事規章,如果那位三副在上級的壓力下屈從,如果那位三副一時糊塗…….整個人類的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不,是終結了,而且是稀里糊塗的終結了。
在「相互保證毀滅」的戰略思想已成核時代主流的格局下,人類能夠走出信任危機嗎?古巴飛彈危機,信任很脆弱、很脆弱,就像一個快要淹死的人,還背著沉重的包裹,靠大家的竭力搶救才算勉強救活。人類也許真的很沒出息,只有到了都快要全部毀滅的節骨眼兒上,才明白信任的重要。不過慶幸的是,人的理智還是起了作用。自那以後大國之間有了軍事熱線,大國間爆發核戰爭的機率也許不大了,但是恐怖主義的核打擊呢?專制國家、流氓國家的核力量呢?這裡面涉及到現代性、宗教文化衝突、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國際新秩序……實在是有夠複雜!人類既然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接著怎麼走,也只能走一步說一步了。民主和平論也許是一個可期的美好前景,但是實現的路途荊棘遍地、坎坷重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