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venyears

2008-11-02 22:27:18

巴黎野玫瑰


 對於這部電影我還能說些什麼呢?一切都是極致,愛也好,恨也罷,不走到極點就決不罷休的。貝蒂和桑格的愛情起始於何處?導演根本就沒打算交待,於是維繫故事的唯一紐帶就是建立在兩人這段實在有點離奇但卻絕對可以信任的愛情之上。

    於是愛情本身不再成為一個問題,貝蒂的性格是要嘛大愛,要嘛大恨,而桑格竟能無限度地容忍她,並是基於一種完全自由的,發自本心的欣賞和同情,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點。人類多少年來都在追求的,不就是這樣一種基於情感的,不問緣由的愛情嗎?一種近乎於信仰的愛情。《巴黎野玫瑰》要訴說的無非也是這一點,在愛情裡面我們除了自由別無其他。

    藍,是自由,是憂鬱。Betty blue是自由的藍色精靈,她的火熱讓人總會誤解她是快樂的,可是難道我們不能說,充斥貝蒂生命的,更多的是無法被滿足的慾望和由此而來的失望嗎?慾望的背後是需要,是匱乏,貝蒂其實一無所有,愛情帶給她的是匱乏,迫使她走向絕望的是她對自身空無的察覺。

    貝蒂渴望懷孕,因為她要拒斥這種不能承受的空虛,但這種拒斥如此無力,最終唯有死亡另她解脫。

    貝蒂敏感卻並不多思,多思或可挽救她的死亡,卻會使她加倍感覺到不幸,人生永遠處於這一悖論當中,這一敏感是出自她心性的一種才能,她難能可貴地捕捉到這一敏感,並藉著這份敏感去自由地行動,在她那裡,哲學地思考成為不可能,因為她本身已經隱含了哲學的意味。

    是思考讓我們如此軟弱,貝蒂不思考,卻令我們思考。

    打動我們的東西往往是微不足道的,這正是對波德萊爾「剎那即永恆」的最好註釋。生命不是重複,不是循環,生命只有一次,正因為它不可逆才珍貴。

    我的老師許志強說:為什麼我在校園裡竟看不到一張充滿憂傷的臉?

    憂傷是一種對詩意的探求,它內指向自我的心性,與其說我們是在尋找憂傷,毋寧說是在尋找停頓。通過停頓我們感覺到憂傷,沒有停頓的生活,憂傷何以可能?

    很多年前,一個外校的男孩子來參加我們學校的寫作班,那時我們都小,他濃眉大眼,笑靨里含著咄咄逼人的味道,我覺得,他必定是個傲慢的人,因為傳說他有著優越的家庭背景,優秀的成績和帥氣的面龐。

    他就坐在我的身後,卻從沒有講過話,下課的時候,我偶然地一個轉身,發現他正在進行著的小動作:將一張白紙覆蓋在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幣上,輕輕地用鉛筆拓著它的印記,白紙上鮮明的花紋漸漸開始顯露。他是如此專心致志,以致於我看了許久他都沒有發覺。

    就是在那一刻,我遭逢了巨大的感動,我感動於他的那種專心致志,它沒有任何目的,卻又如同某種宣言一般閃閃發光,他拒絕注視的方式是如此與眾不同,他不說不,他對注視漠不關心。

    一年以後,我們都進了初中,他成了我的同班同學,依然很優秀。偶然的一次,我向他提起那件小事,他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完全不記得我所說的那個場景。

    從那一刻起,我猛然發現,心靈向我們呈現的是兩邊,記憶與遺忘。當你遭逢記憶,你觸碰到了巨大的感動,並將現實一同美化了,記憶將你和被記憶者緊緊聯繫在一起。可是當你遭逢到的是自身的記憶與對方的遺忘時,你終於發現一切只是一個完美的誤會,於是,重開始離開你,取而代之的,是輕。

    從某種程度來說,感動是被我們臆造出來的,而正因為生活在這一臆造的充實中,我們才感覺到了幸福。

    貝蒂基於一種絕對的現實性,以咄咄逼人的姿態要告訴我們的是,生活在現實性中並不具有毋庸置疑的幸福,即使愛情本身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伴隨品,即使你不缺乏麵包、水、陽光和空氣,即使你對功名利祿並沒有多大的嚮往,缺乏了臆造出來的充實,我們依舊會不幸福。

    可惜的是,貝蒂不是上帝,她無法命令沒有光的世界閃亮起來,因此,她要嘛向慾望投向,要嘛走向毀滅,於是,我們看到,她毀滅了。貝蒂以她飛蛾撲火的勇敢,向我們宣佈了純粹現實性的失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