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第三人/黑狱亡魂/第三个人

8.1 / 181,776人    104分鐘 | USA:93分鐘

導演: 卡羅李德
編劇: 葛拉罕葛林
演員: 約瑟夫考登 艾莉達瓦利 奧森威爾斯 屈佛霍華 Bernard Lee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撐起雨傘

2008-11-09 05:29:44

又一個亡命之徒—《黑獄亡魂》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又一個亡命之徒—《黑獄亡魂》

    他沒有長大
    只是周圍的世界在變老
    而後埋葬了他
    1
    看奧遜•威爾斯演壞蛋也是種享受,狡黠到極致的眼神很難使人想起嚴肅的「公民凱恩」,尤其是結尾處威爾斯扮演的亡命之徒哈里於下水道跟警察的「躲貓貓遊戲」更是精彩絕倫,慌張里流露出無比自信,即便絕望也會抓住最後的希望,這便是哈裡的亡命精神所在,也和凱恩堅韌不息的氣質相一致。
    本片導演卡羅爾•里德 (Carol Reed)據說是黑色電影的巨擘,筆者對此類電影不甚了解,自不在此多說。我想談的是輕鬆的話題,從配樂開始。
    電影剛開始時的配樂使人聯想起伍迪•艾倫和曼哈頓這兩個詞,前者導演的影片裡用過這首琴曲,後者則是這支曲給人的城市印象,那悠閒輕快的旋律中透出的只能是曼哈頓—這座紐約中心城區的獨特韻味。配樂為全片服務,影片裡的馬丁便是從美國來的落魄作家,亡命之徒哈里那敏捷機靈的形象也與這支曲相吻合。
    馬丁靠寫偵探作品為生,在東道主邀請的演講會上,這位「不入流」(偵探小說一直被正統文學排斥)作家十分尷尬:台下是一個個「學究派」文學愛好者,為應付主人請求,馬丁敷衍做了番有關文學的演講,但因漏洞百出,遭到來賓的詰難,其中一個男人問道:你把詹姆斯•喬伊斯放在哪呢?馬丁頓時無語,他是真不知道《尤利西斯》和意識流,還是故意打馬虎眼子?很明顯,這場景里包含著某種諷刺,「假文人」馬丁和故作學究狀的文學愛好者均是被諷刺對象。
    2
    馬丁初到維也納時以為哈里還是個淳樸小子,隨劇情跌宕,觀眾知道了影片開頭被人們弔唁的哈里實質上並沒死,他讓一個同夥成了替死鬼來幫自己掩蓋倒賣青黴素的罪行。考慮到影片拍攝於1949年,二戰剛過,曾是軸心國的奧地利被盟國劃分佔領,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給影片籠罩了天然的黑色氛圍:頭戴印有MP(盟國憲兵)字樣飛揚跋扈的軍人和被佔領國民眾普遍的恐懼憂慮使夜晚的街道充滿了更多可能性,要不被抓進監牢,要不遭到歹徒襲擊。何況哈里謀殺同夥哈爾濱還是在白天,可見當時社會的治安之差。
    對於主權被侵犯的國家而言,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只能是奢談。哈里在這樣的背景下擯棄了夢想家的追求,開始做非法勾當,倒賣盟國軍隊青黴素雖在那個時代「情有可原」(生活所迫,病人需要),但不合格的倒賣產品使許多幼兒患病,這種行為因此變成了不可饒恕地罪行。
也許哈里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罪愆,因為他還是個孩子,正如其女友思科姆特在影片裡說的:他沒有長大,只是周圍的世界在變老。而後埋葬了他。這句看起來富有詩意的告白使人的內心對哈里升起憐憫,但它抹不掉哈里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心泯滅和道德淪喪。
    女人是多情的,即便哈里對自己不聞不問了,思科姆特還堅持愛著他。感性的愛遮蔽了逃脫和尋找新生活的路徑,影片最後,一直對思科姆特抱有情意的馬丁久久停在路旁等她走來,可這倔強的女子看都沒看就徑直沒入前方。
    像馬丁這樣的作家自是難以理解亡命之徒哈里以及他情人的,也許是職業使然,作家只能在紙上追逐到刺激和浪漫,現實中的亡命之徒則步步都踐行著,直到死,而且還總有個女人為其傾心傾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