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igguoqi

2008-11-10 05:14:51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象徵和隱喻


剛剛看完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本來想要用幾句話來和大家談談感想,卻發現實在是太難了。對於這樣一部對白寥寥、晦澀唯美的影片,想要完整而準確的理解導演的原意實在是太難了。可能真像古人說的那樣,每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的眼中看到的就會是什麼罷。如此,便應該把這個充滿著隱喻和象徵的故事交給每一位觀者去自己進行評價。我姑且就來喃喃自語一下,讓大家知道我在這部影片中看到了什麼。
情節上,導演以春、夏、秋、冬、春這個自然的時間輪迴為標誌物,講述了一個輪迴的故事。
春天:一位老僧和一位孩童住在一處遠離塵世的水上孤寺中,孩童由於好奇將石頭綁到小魚小蛇身上。老僧看到他的作為,依樣畫葫蘆將石頭綁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邊的一切。當小孩背背著石頭前去給小魚小蛇揭開石頭的時候,發現他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對著小魚小蛇的屍體痛哭。
夏天:孩童已經成長為年輕僧人。一天寺里來了養病的少女。青年僧人經不住誘惑,最終和少女偷吃了禁果。老僧發覺了兩人的事情,而少女也已病癒,於是將少女送走。年輕僧人無法忍受失去愛人的痛苦,在夜裡,身背孤寺中唯一一尊佛像,偷偷離開。
秋天:年輕僧人因為妻子出軌而成為一名殺妻犯。他無處可逃,回到了養育他的孤寺中。由於生活的苦難,他已經不是原來那副祥和的樣子,他滿臉乖戾,心中充滿憤怒。老僧將其點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經,淨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後,殺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帶走。
冬天:出獄的殺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老僧已經圓寂。一晚,一女人帶著一個嬰兒來到寺中,在佛像面前痛哭,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女人打算遺棄嬰兒偷偷離開的時候,掉到了湖面上的冰洞中死去。中年僧人收養了這個嬰兒。中年僧人終於證悟,他將舊佛像沉入湖中,身背石塊,懷抱新佛像向山頂艱難的攀爬,當他到達山頂的時候,湖中孤寺甚至整個湖面在群山的映襯下顯得微不足道……
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著與如出一轍的惡作劇,將石頭塞入小魚小蛇的口中……
在我看來,春、夏、秋、冬對應著佛教哲學中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由好奇、單純、未體悟的「成」,到充滿著本能和慾望(佔有慾和愛慾)的「住」,再到由愛生恨、充滿暴力與憤怒的「壞」最後歸於觀照生命本源、寂靜空虛的「空」,而又一春,則應該是導演的一種演繹,反映了導演對於人類無法跳出宿命與本性的深深悲涼。
不知道導演是否信佛,是否想要向觀眾傳達佛的教義,但是整部影片在我看來卻到處都是佛偈,在那些晦澀含蓄的畫面中,處處暗含禪機。在看似追求唯美的場景設計中,到處都存在隱喻和象徵之物。在此,我簡單談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就是門,門在影片中無疑是一種禁忌的象徵,從湖中孤寺的沒有圍牆山門,到寺廟中相對而立也沒有圍牆的房門,門代表著一種禁忌和規範,雖然沒有圍牆,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還是按照規矩出門進門、開門關門,直到年輕僧人偷情的時候,他才躍「牆」而過,不通過門而投向少女的懷抱。
座落在湖水中的孤寺,則代表著每一個人的世界,孤寺孤單單的矗立在湖心,無法移動,靜靜的承受著四季的變換,與外界沒有聯繫,想要走到湖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艘小船,偶然前來的都是因果與緣份。電影前期,孤寺代表著老和尚的世界,它與老和尚一樣與世無爭、遺世獨立,心不動所以寺不動,不論四季變換、客來客走,孤寺始終默默觀照著,而後來老僧圓寂後,整個寺廟在畫面中就開始移動了。後期的孤寺則預示著中年僧人的世界,蒙頭巾的女人和孤兒則是因果,而當中年僧人證悟後,他爬上大山,終於發現他的世界不過是一粒沙,從而體會到了對世界的終極關懷。
佛像則像徵著對世界的理解和證悟,電影最開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經斑斕破損的佛像,老和尚細心的清掃著佛像,少年離開寺廟時將佛像帶走,預示著他還沒有真正理解,還在「有」的階段,他想通過自己擁有佛像不忘記自己的過去和已知的道理,當他憤怒殺妻後,他又將佛像帶回了寺廟,佛像也沒有教會他忘記憤怒,而當他終於證悟後,他將舊佛像沉入湖中,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新佛」。
孤寺與岸邊唯一的聯繫工具就是那艘破舊的小船,小船寓意著我們與外界聯繫的通道,老僧在見到警察押著自己從小養大的年輕人離開的時候,也不由起心動念,所以無論如何劃,船都不能前進,只有老僧心中放開的時候,船才能繼續前進。船也帶來了與外界的因緣際會,無論是養病的少女、執法的警察的到來還是殺妻犯的回歸,都是經過船來到水中孤寺的。
石頭則是罪與救贖的雙重象徵,開始時幼僧將小魚幫上石頭,只是因為好奇好玩,而當老僧給他綁上石頭的時候,他就在因為體驗到「苦」而被救贖,他看到眾生因為背負著不應背負的「石頭」而死亡的時候,他終於體會到眾生之苦,而痛哭。而當中年僧人證悟後,他終於明白煩惱即菩提,他身背大石、懷抱佛像向山頂攀爬,則預示著他最終將從罪與負擔中得到救贖。
廟門前的石獅子,在少女剛來的時候,她坐在上面,年輕僧人告訴她不可以坐,而當兩人偷嘗禁果後,他則主動將石獅子移到合適位置讓女孩休息,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分別心」吧。
在電影一開始,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採藥,老和尚將小和尚採來的藥扔掉,並告訴他所採的藥有毒,小和尚問道:「它們看起來是一樣的啊」,老和尚告訴他「有毒的和沒毒的僅僅相差一條白線」。這段看似無關緊要的情節,可能正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愛與佔有,佛像與佛意,罪與救贖,煩惱與菩提可能都是僅僅相差「一條白線」而已罷。
年輕僧人殺死自己妻子的兇器,也並不像表面看來的那樣簡單,當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舊血跡斑斑的刀子,在門口的地板上刻寫心經的時候,刀子已經不單單是殺人的兇器,同時也是年輕人尋找救贖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年輕人用一晚上的世界所刻寫的心經最終被老僧以及兩個前來逮捕他的警察塗上了鮮艷的顏色,是否在傳達我們並不孤單,大愛仍在的理念。
影片中出現了一些動物:魚、青蛙、蛇、螞蚱、一隻雞還有一隻貓,這些動物的含義更加複雜。
其中蛇貫穿影片的始終,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可能最容易明白的蛇,蛇在佛教中的意義我沒有仔細研究,但在基督教中蛇無疑是慾望和罪的象徵,比如說像創世紀中那條引誘夏娃偷嘗禁果的蛇。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蛇又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蛇同時也是治療的象徵,希臘神話中的醫神阿伊斯古拉普斯的蛇杖就是代表。從這些角度去解讀,我們可能會更明白一點影片中蛇的反覆出現,一開始出現的蛇,是童僧去採藥,師傅叮囑他小心蛇的蛇,在我看來這時的蛇是慾望之蛇,由於孩童的赤子之心,他無法被「蛇」傷害,他隨意的抓著蛇就可以將蛇扔遠。後來出現的蛇是夏天年輕僧人在山門外看到交歡的蛇,這裡的蛇是慾望和罪的蛇,它暗示著少年慾望的覺醒和原罪的出現。最後出現的蛇,則是老僧圓寂時出現的蛇,這條冬天也不冬眠的蛇,則代表著老僧的牽掛和治療之蛇,中年僧人回歸後,蛇代表著老僧繼續陪伴著中年僧人。
雞和貓在影片中的所處的位置非常特殊,它們共同之處是都被當成了工具,雞被當成用來把載著偷歡兩人的小船拉回來的鉤子,貓則被當成書寫心經的筆。它們都成了救贖年輕人的工具,這些看來比人低級的多的動物,卻最終變成了拯救人的工具。是否在傳達導演的某種萬物有靈的信仰呢?
青蛙、魚還有被損害的蛇,我不知道導演選擇這些物種是否是任意的,但是我卻很難忽略他們分屬的不同類別,魚是生活在水裡的,青蛙是兩棲的,蛇生活在陸地上。
蒙頭巾的女人到底是誰?是年輕僧人所殺的妻子嗎?還是其他人?影片一直沒有揭開謎底,她的死亡也非常蹊蹺,導演在這個情節的設置上到底想要和我們傳達什麼意思,還是僅僅想要吸引我們的注意?
總的說來,這部幾乎沒有對白的影片充滿了可以進行不同解讀的謎題,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它來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影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後的佛像觀照世界的畫面以及最後一段的佛樂,也許證悟只能是在我們爬的足夠高,發現自己的世界不過是廣大天地的一隅後才能得到吧。
推薦大家觀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