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狂野生死恋/历劫名花

8 / 109,875人    95分鐘 | Germany:111分鐘 (1998 alternate version) | USA:108分鐘 (1975 alternate version) | USA:112分鐘 (dir

導演: 奧森威爾斯
編劇: 奧森威爾斯 Whit Masterson
演員: 珍妮李 卻爾登希斯頓 奧森威爾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馬鈴薯

2008-11-10 07:14:10

失落的音響——《歷劫佳人》的音效哲學


失落的音響
——《歷劫佳人》的音效哲學

    給雜誌寫奧森·威爾斯的《歷劫佳人》,查閱資料中,提及最多是威爾斯在影片被公司剪輯得混亂不堪之後,向公司老闆們追討自己電影剪輯權利的58頁備忘錄,這份備忘錄網上有一些原文的片段可以讀,最近環球發行的《歷劫佳人》50週年紀念版里附有這份文件的複製品。
    此外有一份9頁的音效建議筆記(我未能在諸多資料中確認這9頁是獨立存在的一份筆記,抑或是58頁備忘錄中的一部份)。威爾斯在其中詳細解釋了自己對《歷劫佳人》音效製作的想法。這份東西的全文我未能在網路尋得,查閱手頭上僅有的一本「電影館系列」中的威爾斯傳記,也未有收錄。加上寫稿時間、篇幅限制,關於威爾斯在這部影片中提出的音樂使用哲學,未及深入探析。
      稿子寫好發出去,關於《歷劫佳人》音效這一節的問題,始終未能從腦中散去,明白終於是要提起精神,寫出來,才放得下。

       [註:這份音效筆記的一些片段,可以在網站filmsound.org上的一篇採訪文章里找到,(《The Sounds of Evil》,作者Tim Tully,http://filmsound.org/murch/evil/)。這篇文章對《歷劫佳人》新版本的剪輯、音效製作師華特·默奇(華特 Murch)進行了採訪,內容包含默奇為影片製作新音效的過程,並基本闡釋了威爾斯的電影音樂使用哲學的重點所在。本文大部份引用,均來自這篇採訪文章。]

       1997年,製作人Rick Schmidlin開始他的雄心計劃,按照威爾森的備忘錄重新剪輯《歷劫佳人》。他請到的是多次以後期製作獲奧斯卡獎的華特·默奇。默奇是電影后期製作業界可稱為大師的電影人,他創造的音效、剪輯技術,他思索的音效製作哲學,為諸多大師級電影奠定了大師的基礎。這些電影包括《教父》、《美國風情畫》、《英國病人》、《現代啟示錄》等等。默奇接到任務,首先研究了58頁的剪輯備忘錄和9頁的音效筆記。看到音效筆記中的內容,他大為震驚。
      令默奇震驚的筆記是這樣記錄——
    「……一個邊界小鎮(電影的發生地)的街道,應當處處嘈雜,充滿從夜總會……小酒吧、小酒店傳出來的擴音器、廣播的聲響……「
      」這些音樂的效果,就應當像在現場聽到的那樣糟糕。音樂本身的彈奏自然要技術嫻熟,但音響的質量要糟糕到不能滿足後期製作質量的要求……」
    「……為達到我們追求的效果,絕對至關重要的,應當用不值錢的喇叭在錄音室外面的小路上播放電影需要的音樂。把這音樂錄下來,然後可以繼續破壞音質,用一個更小的喇叭外放音樂,再錄……我感覺我這樣做法是正確的,結果一定會物有所值的。」
       默奇對這些筆記的看法是:「天哪,我從沒見過哪個導演,音樂懂得這樣深。」默奇以為自己在1960年代末首先發明了「毀壞」(louse up)音樂的辦法,並且用在《美國風情畫》等電影中——「但是這方法,威爾斯早在10年前,1958年就想過了。」
      但這想法在1958年,無論如何不能被環球公司的B級片製片人同意,或者,當時沒有哪位美國製片會同意威爾斯這般想法。豐滿、充實的管絃樂曲目是當時的主流,並且如Henry Mancini與Bernard Herrmann這般電影音樂人的優美音樂才是音樂戲劇性的保證,但這些人不會製造威爾斯以及後繼的電影年代所需要的「現實主義」(realistic)——或者說一種音樂、音效的現場真實感。

       威爾斯在筆記里希望釐清「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和「戲劇性音樂」(underscoring)的關係,以達到他「現實主義」的效果,他希望在音效製作的說明中能夠直接將他「損壞」了的現場音樂標註為「background music」。筆記中這樣記錄——
       「……(我的音樂)將被標註為『背景音樂』,以區別以往的『underscoring』,『背景音樂』這個詞將用來區分我的音樂和那些調節戲劇性效果,不是從廣播、夜店、現場演奏、自動點唱機里傳出來的音樂。換句話說,區別於那些傳統的電影戲劇性音樂。」
       威爾斯這樣強調現場聲音真實性,而非用抑揚頓挫的豐滿音樂來調節電影戲劇走向的目的,他在筆記中這樣記錄——
      「我們要的不是樂章的運轉,而是音樂的色彩;不是情節劇或歌劇風格的樂音……而是持續被『洗刷』的音響。」
       我想此處威爾斯強調的音樂色彩(musical color),就彷彿電影中那敗落小鎮,油井鐵架的銹跡斑斑;塔娜的小店裡,自動鋼琴的陳舊痕跡;以及昆蘭警長臉上,沒有刮的鬍子。也就是說,威爾斯要的不僅是環境聲的真實,而且他相信這種被損壞的樂音,更接近整部電影的荒涼情緒,更符合其中落敗的人心。

        威爾斯還史無前例的使用了「無聲」技巧。這在他自己製作的,曾造成美國恐慌的廣播劇《世界大戰》中,有出色的運用。那部廣播劇中,當有人在描述外星怪物的恐怖時,威爾斯故意安置了持續二三十秒的無聲,以模擬廣播信號中斷,這無聲中所能蘊含的恐怖情緒,效果震撼。《歷劫佳人》的無聲使用,經默奇按威爾斯備忘錄與筆記的要求重新製作,處處精彩。片末尾從油井到河邊的跟蹤,在幾個人談話與走路的腳步聲中間,常常插入不短的靜默;片中在瓦格斯老婆住到邊界小旅館,房間裡的喇叭經常會在鬧騰的音樂之後猛然沉寂下來;在塔娜的小店裡,當塔娜和昆蘭回憶過去曾有的浪漫時,自動鋼琴一直演奏著,當昆蘭開始詢問案件線索時,音樂戛然煞住,浪漫曖昧猛然再無影蹤。

      華特·默奇自己製作《美國風情畫》時,特別注意了汽車廣播音效的處理,他見到威爾斯在筆記中強調了汽車廣播的重要性——「威爾斯希望汽車廣播的聲音能獨自成為一個角色」——並且拍攝了許多關於汽車廣播的特寫鏡頭,於是他開始在影片中這個音樂、音效元素上下工夫。
      最好的運用,是影片開頭三分多鐘的長鏡頭,富翁與舞女開的轎車被安置了一枚炸彈並持續行駛在街道上,默奇去掉了影片上映版公司加入的豐滿音樂,填入小鎮真實的嘈雜聲音,比如腳步聲、叫賣聲、路中間羊的叫聲、汽車喇叭聲等等。特別加入的,是隨著有炸彈的汽車出鏡、入鏡而忽大忽小的汽車廣播音樂,默奇自己的說法是:「……這音樂使人對這輛車有了一種期望。它像是一種標記,一種香水味,它在說:『就是這輛車』。這樣,你就可以有視覺和聲音兩樣感覺來識別這輛車……」

      奧森·威爾斯音效筆記的所有想法,是為了實現他的「現實主義」,雖然這部風格化嚴重的電影本身並非「現實主義」的,威爾斯是在利用這種刻意製造的被損害的現實聲響,來建立自己粗糲的形式主義。實際上這也是整部《歷劫佳人》的光影處理思路,故意使用讓人看不清楚的昏暗現場光線、夜晚光線,也是要以一種反傳統戲劇佈景的「現實主義」方式,來建立看上去支離破碎的奇譎形式主義。音效必須與此統一,才能讓電影的效果最大化。這種當時新鮮得叫好萊塢老闆們頭疼的現實主義效果,不消說,即將成為新好萊塢膜拜的偶像之一。

      威爾斯的電影音樂使用哲學,在默奇等人的手裡死而復生,但威爾斯終究不能親手實現這哲學,他對自己電影的一切——光影、劇本、剪輯、音響——充滿強烈的控制欲,他永遠渴望在自己的電影中作獨裁者,製造彼時代不能賣錢的劃時代效果。這導致沒有人給他錢,再讓他胡亂潑灑天才,拍出另一部《公民凱恩》,拍出另一部《歷劫佳人》。
     這位天才終生失落於自己天才的無可控制上。天才無法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天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