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蓬蓬

2008-11-10 21:05:13

Don』t Break My Heart·搖滾不死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Don』t Break My Heart·搖滾不死

 

稍稍失望,估計是我將這兩部無論類型、題材還是國籍都相差甚遠的電影聯繫在一起的唯一理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兩部電影無論單獨將哪一部提出來,我都不認為足夠撐起一篇文章。可是當我將二者聯繫起來,卻發現有許多相通的思緒,逐漸在腦海中蔓延開來。

先來說明一下好了。這兩部片子一部是婁燁拍攝於2005年的《頤和園》,該片當年曾經入選為坎城電影節參賽片,可惜在劇組即將成行之時,被通知電影沒有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查。也就是說,該片在中國大陸成為一部禁片。不僅如此,此後該影片在海外的發行也只能在地下進行。因為這是一部中國影片,沒有海外資金背景。於是,類似於賈樟柯、王小帥當年同樣的命運,婁燁成為了一名地下導演,《頤和園》也以一種「秘密」的方式流傳著。其實,全世界各地都是同樣,越打著禁片的旗號,電影的知名度和傳播程度也就越大。好比全世界聞名的《索多瑪城120天》,如果它上映了,可能票房也會少得可憐,因為沒有人肯在寬螢幕前目睹那些場景。所以,沒幾個賈樟柯和王小帥的影迷,甚至至少是「第六代」的關注者沒有看過《小武》、《站台》、《任逍遙》、《南海姑娘》等等諸位導演的代表作。不過以我個人來看,賈樟柯、王小帥解禁前的影片要比現今的好很多。

有點兒偏題了,說回《頤和園》。該片有點兒出人意料地由郝蕾和郭曉冬主演,很難想像兩位頗有知名度的電視演員,是怎樣走入婁燁的視線,又是怎樣決定突破自己的螢幕形象的。該片講述了幾名男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十幾年間的人生變化。這故事聽起來就不是很有新意,再加上大量根本沒必要的情愛場面,男女主角的大膽貢獻更是令人瞠目和費解。《頤和園》沒去坎城根本不是它的損失,反正也不會有多少好評。而且婁燁還將「六四」涉及進來,並且堂而皇之地將其作為本片的賣點之一。一直以來,政治運動都是大陸電影的雷區,一碰則禁,沾一點兒邊都不行。在已經開放許多的2000年之後,仍然沒有些許改變。所以《青紅》這種明顯掛羊頭賣狗肉的片子,都能拿「險些被禁」來炒作。更別提《頤和園》了。老實說,也許我看到的是多次剪輯(卻依然被禁)的版本,片中的政治運動撐死了是導演的自以為是,或者是劇組的整體無病呻吟。因為它既沒有交代當年事件的前因後果,也沒有表現此次運動所帶來的知識分子的反思與掙扎。恰恰相反,婁燁呈現出的是男女主角激動地唱著歌、興奮地揮舞著標語、迎著風向前進的亢奮場面。不像是「六四」的憤青,倒像是「文革」的紅衛兵。在形勢突變到來之後,結果也只是女主角精神病發作般的嚎哭與抽搐。這場「文運」與他們真正相關嗎?說實話沒看出來。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內容更是不值一提。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事變遷,早就不是影視創作的新鮮話題了。出國、回國、自殺、迷茫、婚外情、結婚、離婚……哪一個不是該類題材的典型內容?本片老老實實地將各種元素全部包容進來了,至於結局,更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

片中唯一打動我的,是穿插在那段表現時光飛逝的平行蒙太奇之中的歌曲——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算是黑豹的代表作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找來聽聽,雖然頗有年代感,但是好歌永遠不會過時。這首歌曲選用得很恰當,九十年代初期,正是黑豹紅火的年代,同時歌詞也和電影水乳交融。多年後再聽這首歌,確實感觸良多。想當年意氣風發的竇唯兄,在經歷了結婚離婚再結婚,現在是否又離婚不得而知的十多年後,竟以燒車重新回到了娛樂版頭條,真是有物是人非之感吧。

說起搖滾樂,就要提到第二部影片。拍攝於2007年的英國獨立影片《Control》(《控制》)。該片講述了一代搖滾明星Ian Curtis困惑、糾結、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特別是影片的黑白處理,勾勒出搖滾樂崇尚的黑白分明的態度,以及更多人無奈接受的灰色世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搖滾樂是所有當時標榜另類和先進的青年共同的精神寄託。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搖滾巨星和樂隊誕生在那個年代。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 Sex Pistols, Bob Dylan甚至貓王,諸如此類等等都成為這段歲月的永久符號。而說起來,這些搖滾明星們大多結局悽慘,不是死於非命便是酗酒吸毒甚至自殺,能夠善終的實在太少。大概因為他們生來就是為了燦爛閃耀自己非凡的一生。如同最璀璨的火花只能燃燒瞬間一般,他們來到,揮霍生命,之後便如彗星划過夜空,消失在地平線之外。Ian也不例外,他於1980年5月自殺,終年23歲。在Ian短暫的一生中,他同樣與毒品、女人糾纏不清,這也成為其自殺的最主要原因。遺憾的是,電影僅僅將鏡頭對準了Ian與女人的感情糾葛之中,而將他的癲癇病症以及吸毒史一語帶過。不知道這種癲癇、狂躁甚至抑鬱症,是不是某些本不該降生的生命的特殊表現。就像梵谷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樣。當這些極為敏感、脆弱且天才的心靈面對常人大多可以成功跨越的人生關卡,比如成長、責任、情感波動,以及社會變遷之時,他們往往選擇逃避,甚至逆其道而行之。《頤和園》的女主角也患有一種特別的病症,郝蕾在片中總會莫名的緊張惶恐、患得患失,甚至是暴躁痛哭。不過婁燁表現得有些莫名其妙,那些嚎叫和眼淚直讓人懷疑女主角的精神狀況。但是Ian作為一名搖滾樂隊的主唱,這種病症明顯不是憑空捏造。我猜想,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後來沉迷毒品的悲慘下場。

名不見經傳的Sam Riley雖然並不形似Ian,卻生動傳神地再現了這位孤獨痛苦而單純衝動的搖滾奇才。特別是身為一名癲癇病人,Ian每每唱到高潮處總要無法自製的揮舞雙臂,那種企圖衝破現實束縛,卻終究只能拜下陣來的無奈和迷茫,Sam Riley都非常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只是Ian的感情紛擾,使觀眾無法對其同情。對於妻子和情人,他看起來至多是一個拋棄家庭、拒絕負責的負心漢。其實這些搖滾樂高人大多存在此類缺點,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像Sid和Nancy那般令人扼腕的愛情故事,大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幾十年的時光已經過去,無論是《Control》還是《頤和園》中的故事,都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在這個星球上。但是人類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Don』t break my heart》里唱到「Don』t break my heart,再次溫柔,不願看到你那保持的沉默。獨自等待,默默承受,喜悅總是出現在我夢中」。黑豹早已解散,可是歌曲還在。多年之後,重新播放,這份感動依舊。同樣的哀傷,同樣的失落,同樣的掙扎,同樣的歡笑,人們的故事仍然繼續。儘管搖滾樂早已不復當年榮光,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但那份精神還活著,起碼活在對於那段歲月的記憶中。《Control》的結尾,Ian被埋葬在他的故鄉曼徹斯特。這座著名的工業城市,常常漫布烏雲的天空下,高聳的煙囪冒出滾滾黑煙,彷彿在宣告:英人已逝,精神不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