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消失的旅客--Transsiberian

穿越西伯利亚/新东方列车谋杀案/横穿西伯利亚

6.7 / 46,385人    111分鐘

導演: 布雷安德森
編劇: 布雷安德森 Will Conroy
演員: 伍迪哈里遜 艾蜜莉莫蒂兒 班金斯利 凱特瑪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嘩啦啦

2008-11-22 06:50:45

《橫越西伯利亞》:功虧一簣


劇情片的言之有物是《橫越西伯利亞》這樣的電影作品成功之必須。因為,這樣的電影所承載的訴求極多,可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每一樣特徵都是引人注目的。按照歐洲電影的傳統,抹去好萊塢式的形式主義,摒棄黑白分明的唯美愛恨,以原欲與現實的衝突作為敘事首要是相當聰明的選擇。
西伯利亞的名號和實實在在的西伯利亞之旅,為影片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魅力。驢友和愛好者們僅僅依靠片中貨真價實的旅行風貌就被吸引。而以標準的歐美人視角呈現的新俄羅斯風貌又沾著世界政治的神秘性和國家政治間的歷史成見。關於前蘇聯大地的壯美和新俄羅斯缺乏安全性的隔閡理解更成就了本片先入為主的吸引力。
在搭建懸疑驚悚的俗套上,《橫穿西伯利亞》所承載的內裡功底絕不是一般娛樂電影所執行的感官刺激之水準。在最初的框架上,陌生人話題是首要拋出的繡球,直面現代人之間的溝通危機。所有觀眾都會了解,男女主人公他鄉異地遇見的可親有趣的人是肯定有問題的,這不是編劇能力不好,而是貫穿時代的社會問題,那種熟悉卻充滿危機的陌生人情結。
影片展開敘事的間隙總在若有若離的訴說人文,乘客身上的刀疤和窗外茫茫雪原搭配的就是西伯利亞所訴說的文化。這些細節相當討巧,不僅呈現的人文世界和自然景觀真實可靠,而且高度渲染了歐美旅客在昔日蘇聯境內必然的身心憂慮忐忑不安,無形中營造心理恐慌的基礎,一步一步推動情節走向抖落包袱的環節。
《橫穿西伯利亞》一直不是那種打打殺殺感官刺激的電影。隨著情節的推進,主角內心的複雜原欲呼之欲出,這算是推動影片成功的重要保障。這種源自深心的自我慾望隨著壓力和刺激的出現為影片帶入了足夠的深度。艾蜜莉莫迪莫的演出相當出色,將妻子若即若離的自我矛盾,以及遭遇突發事件前後的身心變化演繹得相當出眾。
茫茫雪原配上弱不禁風卻智商超高、意志堅定的女性,實為本片的大亮點。這個有血有肉,獨立自主卻同樣充滿七情六慾的成熟女性極為現實。在導演的烘托下,人性的弱點也打造得分外分明。幾乎所有的角色行為都不曾修飾,天然的展現在人物行為中。有時候,觀眾甚至可能探尋到角色的深處,感受同樣的驚恐和緊張。
密閉空間中發生謀殺,這樣的電影必須關鍵處的情節反轉。其實,影片又名《新東方快車謀殺案》,過於牽強。本片是如假包換的劇情片,當情節張力發展到一定地步,高潮部份的逆轉是影片是否成功的巨大關鍵。雪地中的衝突,女人瘋狂的自衛舉動將之前營造的危機感、懸疑感有效終止。可以說,角色死於非命的安排還是具備衝擊力的。
在女人失魂落魄的回到車上找到老公之前,電影一直堪稱精彩。這是個關乎此類電影是否功成的轉折點,關鍵在於對之後的劇情如何編撰和處理。多數電影都在這裡栽了跟頭,美其名曰是不能自圓其說,實際上的確是乏力於故事性的提升,智慧枯竭了。也許,之前的敘事已經投入過大的精力和想像力,難免最終演變成強說愁。
《橫穿西伯利亞》幾乎延續了此類電影的重要弊端。導演在高潮段落後直線殺入了好萊塢式的驚險俗套中。如波洛偵探一樣的人物伴隨著職業殺們出現,與小雞一般虛弱的主角上演追殺大戲。況且,各種段落中都充斥了政治偏見影射的強大黑暗內幕,一如既往的醜化了心目中曾經的想像敵。
這樣的處理無可厚非,因為電影勢必要充滿足夠的娛樂性,沒了槍火和撞車也許會沒了大部份觀眾。然而,隨著好萊塢動作戲的開打,前番積累的良好人文印象和心理臨摹都付之東去。影片的體徵突然變成了在混亂無序的野蠻異地「文明人」的合理脫身,從而藉機提出了一種閤家歡後自戀一樣的地緣成就感。
一個即動了私念又以超常手段控制的女性,一路陌生且被定性為野蠻的旅途,似乎偵探出沒在東方快車上,從北京到西伯利亞的地域範疇,導演曾經用心了N多分鐘,卻無法掩飾最終強說愁的窘迫。《橫穿西伯利亞》實質上是建立在意識形態不同者的人文氣息中,難以掩飾的存在著凌駕於對方的心理訴求,從而將一部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二的電影蛻變成為心理上獵奇心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