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堂邊緣--The Edge of Heaven

在人生的另一边/天堂边缘/天堂的另一边

7.8 / 28,256人    122分鐘

導演: 法提阿金
編劇: 法提阿金
演員: Nurgul Yesilcay Baki Davrak Tuncel Kurtiz 漢娜席古拉 Patrycia Ziolkowsk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直布羅陀岩石

2008-11-28 06:20:33

當我們突然窺見人生的另一邊


有這樣一種電影,當螢幕上出現片尾字幕的時候,你會不由得輕聲長吁一口氣說,我操這片兒真牛逼,但是當別人問起牛逼之處的時候,你卻一時語塞說不出什麼所以,只能迷茫的說牛逼只是一種感覺罷了。

無疑,在人生的另一邊,就屬於這一類電影。

一個多數人都不甚了解的過度,交織的人物脈絡,隱晦的宗教含義,悠長的鏡頭節奏感,流行而又略顯賣弄的多段式剪切首發,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強加給觀者流動的各種雜感又使得它似乎總是那樣不合邏輯,於是,導演不經意間把影片複雜化了。

人生的另一邊,我確實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這個題目的內在含義,以及「另一邊」所指的無限種可能性。最後的結論是,人生的另一邊無非死亡,靈感來自德國母親和教授在餐館「為死亡乾杯」的橋段。

影片被切割成三個相對獨立又藕斷絲連的段落,它們講述了一下幾種生存狀態:
一個試圖融入德國社會的土耳其移民的謹慎;一個關乎慾望已經有心無力的老人的孤獨;一個為供養女兒而淪為妓女的母親的無奈;一個為人道權利疾走的女孩的狂躁;一個富足女同性戀大學生的叛逆;以及一個步步妥協的母親的隱忍。
無論哪種生存狀態都無法離開生存或更好的生存的主旨,每個人的努力都是在人生的這一邊,但現實的殘酷卻輕易地把人們帶去了另一邊,有的時候尋死並不容易,但有的時候死亡來得卻那麼突然那麼草率。影片裡生命的流失就是如此,可以被一個巴掌打倒,可以被一個小孩玩耍般的用槍結束。

生活在這一邊的人只有突然窺見另一邊的時候,才開始反思這一邊的生活,也就是反思生命本身。人們常常對於這一邊的生活過於麻木,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生命的得來似乎過於簡單了,於是,只有關乎另一邊的想像才能刺激這一邊的人們。所以這三對父女和母女,只有在相隔兩邊之後才開始了互相諒解,教授原諒了他的父親,德國母親原諒了土耳其少女。
誠然,生者的安好是對死者的莫大安慰,但,為什麼非要見血才能體會,要知道,早一點相互諒解也許就避免了流血。

電影是殘酷的,但電影不過是對殘酷生活的一種修飾,只是,電影給了人們說一句「還好這不是真的」的機會。

費斯阿金,這個土耳其裔德國導演,不過三十就獲獎無數,他的鏡頭語言具有和年齡不相符的沉穩感,主題又常常是對於人性的深切關懷,人性的定義太寬廣太宏大,但核心無外乎一個愛字,愛是人生這一邊的重要力量,也許又是唯一可以帶去人生另一邊的東西。費斯阿金從不放棄愛的主題,而在這部電影中,他只用了一場對話就點到了主題,那句「我爸爸說,就算和真主作對也不讓我受傷」就是點睛之筆,簡單明了而且直接,其實愛的力量也許有的時候連上帝都無能為力了。

說說影片的手法,三段式或者多段式見得太多了,阿金的處理顯得很熟練很老道,段落的銜接恰到好處,人物的交織點到為止不過份,看著有獨立感也有整體性。
影片的鏡頭語言是文藝片一貫的舒緩,但不至於日系電影的慢,情節的節奏和鏡頭的節奏配合的很好,這個概念就是,情節的發展足夠抓人而鏡頭語言又行進的緩慢的恰到好處,不至於睡著又不至於亢奮,看文藝片的最佳感受。
著重刻畫了土耳其,街景和海洋,以及標誌性的土耳其音樂,演員的出演真實簡單又張揚的不過不分,最後的收尾,海報上的畫面定格,海浪拍擊岸邊發出的聲響,如此的美不勝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