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钢琴课/钢琴别恋/钢琴师和她的情人

7.5 / 96,125人    121分鐘 | Australia:114分鐘

導演: 珍康萍
編劇: 珍康萍
演員: 荷莉杭特 哈維凱托 山姆尼爾 安娜派昆 Kerry Wal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傘

2008-12-01 05:08:34

琴聲如訴


長久以來,我的審美總是趨於兩極,喜歡的東西要不就燦爛如花,要不就清冷似水,《鋼琴課》給我的感覺明顯趨於後者,看的時候身子微微發冷,眼到之處總是淒清而蕭瑟,像是下不完的雨。天空一片冰冷,海水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灰過,海灘空而寂靜,艾達穿著黑色衣裙,一個細木架子撐起肥大的裙擺,像被打起來的傘。她輕輕抬起琴蓋,一隻細手緩緩伸入,彷彿進到一片幽深的國度。琴聲如訴,那首曲子叫the promise,承諾,讓人惶然無措卻又有不禁期許的東西。這個叫艾達女人,冷峻默然,自覺地避開語言,避開可能的一切交流,用倔強的姿態獨立於世,卻有著近似哀求的渴望。這種強烈的矛盾感,清冽而荒涼。

《鋼琴課》確實是一部女性電影,它表達了女性所有的渴求,訴說了女性所有的希冀,同時也暴露了女性所有的內在矛盾。女性——艾達,一個會彈奏鋼琴的啞女,用她特殊的方式,在世界這個巨大的帷幕之下演出她作為一個女人,可能被理解被詮釋的一切。

導演沒有迴避任何問題,細節處的雅緻做的讓人嘆服。坎皮恩是個善於勾勒女性心理的導演,對氣氛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她直面一個女人一生可能面臨的所有選題,包括婚姻,愛,自由,情慾等等。她對待婚姻的矛盾心態,在依賴與反抗間分裂;對靈魂與自我近似執拗的尊重,用鋼琴來維護唯一健全的自己;還有對男人,對愛,對原始衝動之下的慾望的喚起,統統處理得典雅莊重,表現出一位女性導演難得的自信與真誠。《鋼琴課》沒有宏大的敘事,甚至本身就是對敘事的揚棄,倒反而有了詩一般委婉的抒情,朦朧含蓄之下熾熱的慾望,充滿原始張力的愛的迸發,在繾綣的淡淡描述間,散發出更奇異的魅力。

電影名與鋼琴有關,很多人,包括我,都認為這是一部以鋼琴為主線展開的電影,其實並不然。對鋼琴的設置與其說是主題,不如說是作者要表達的一種態度。當一個女人沒有愛情,並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時,鋼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艾達凝視暴風雨中遺留在海灘上的鋼琴時,眼神裡流露出的渴望有一種孤僻與倔強,這顯然不是愛,而是一種近似偏執的依賴。這依賴不同於她與斯圖爾特的婚姻,後者是世俗強加給她的,她可以借用強大的內心與自我去對抗它。但失去了鋼琴卻意味著這種強大的自我也將隨之逝去,這對於一個力求精神獨立與完整的女人來說,比失去身體更難以忍受。事實上,斯圖爾特才是艾達真正的統治者,雖然他看似虛弱、麻木。

而貝因之於艾達,與斯圖爾特正相反,恰恰是建立在這種自我的被認同之上。貝因粗獷、野蠻兒霸道,卻反而激發起外表冷漠的艾達內心從未有過的激情。也許女人的矛盾就在於,其內心渴望的東西往往是其在外表上極力避免被察覺的,於是才要通過彈琴這個隱秘的手段委婉得表達出來,讓表達的過程與效果顯得如此綿長而緩慢。貝因指揮下人馱著鋼琴走在崎嶇泥濘小路上的那組長鏡頭拍得動人,他的沉默堅定之下是對艾達溫柔的慰藉,他本能地通過琴聲了解了艾達內心的一切。導演把艾達設置成一個啞女,目的或許正在於要表達出這種「穿越式」理解的難能可貴。影片中,艾達在彈琴,貝因鑽入她寬大的裙擺,手指慢慢張開,細細觸摸她的身體,躲在漆黑的裙子裡,幽暗的光線瀰散開來,曖昧而唯美。琴聲流淌,情慾與音樂,愛與靈魂猶如兩股細水流淌在一起,如此完美,讓人不由嘆喟。

雖然結局並不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但我尊重坎皮恩對於女性重生問題的思考。艾達拋掉了鋼琴,努力地掙紮著活下去,並開始練習說話。在愛的作用下,她終於放棄與世界接觸的一貫方式——鋼琴,一種獨立而孤僻的人格消失了,另一種健康而向上的人格形成了,是愛拯救了她,導演把一切歸功於愛。其實愛的力量令人懷疑,愛的確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可這卻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方法,無論是坎皮恩、艾達還是我,或是其他的女性觀眾,難道就沒有人尋求過,或者仍在尋求這種方式嗎?也許正因為愛並不可靠,把愛與情慾聯繫在一起更不可靠,所以這種尋求才會更顯示出其悲劇的意義來。鋼琴不能拯救女人,愛情也不能拯救女人,這是雙重的悲劇,只是坎皮恩於心不忍,她是女人,女人應該疼惜自己的同胞,於是多了份柔弱,少了份決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