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1 20:56:39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伍爾芙整理好衣服,朝屋外走去。接著是她寫給丈夫的信的鏡頭:「最親愛的,我感到我又要發狂了,我覺得我們熬不過這次的困境,而我,應該是無法康復的了.我有點耳鳴,無法集中精神。所以,我這麼做應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你已經給了我最大的幸福,和最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我知道我毀了你一生,如果沒有我,你可以去工作,而且你會有所作為的。你看,我都無法清楚地表達了.我想說的是你本應該擁有我擁有過的那種幸福。你對我如此寬容和友善,即使我身邊的一切都逝去了,但我肯定你對我的愛依舊。我不能再耽誤你了.我想世界上沒有其他人比你我更幸福的了。」 她走向河邊,撿起石塊自沉;另一邊她的丈夫看見了並在讀信。鏡頭穿插間伴隨著菲利普格拉斯沉靜的配樂,讓人透不過氣來。開頭僅僅三分鐘,The hours就包含了如此多資訊。然而影片內容不止於它講述的是三個女人互相關聯的人生。
儘管各自身處不同年代,但伍爾芙,蘿拉,克拉麗莎作為女性都有著相同的下意識的舉動:沉睡中醒來,迷茫且恍惚,不知道自己這一天會是怎樣的一天;挽好頭髮洗漱後都帶著想重新認識自己的眼光,凝視著鏡中的自己,企圖找到答案。這是三個對自己生活都存在疑問的女性:伍爾芙在鄉間的生活中快要窒息,病痛折磨著她,她要怎樣開始自己新的名為《達洛維夫人》小說的寫作;蘿拉生活無憂且二度懷孕,有著愛她的丈夫和孩子,但她不知道生活是否就應該這樣下去;克拉麗莎要為舊情人理察辦一個聚會來慶祝他的獲獎,但事實上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只是在理察身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她的日常生活乏善可陳。
普通的女性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會用遺忘來迴避,但她們是三個敏感的女性,不會滿足於眼見的幸福。伍爾芙反覆權衡後「逃脫」,蘿拉本想在賓館房間裡自殺,但小說中的一句「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尋求平靜」讓她改變了主意。分娩後,某一天她起來,做好早餐後去了車站,悄無聲息地獨自一人來到加拿大,開始她自己的生活。克拉麗莎最後是接受了理察的死亡,她領悟到不要去期待幸福會越來越多,享受當下,即使幸福。其實這三個女性的自我找尋之旅也是漸進式的進步:在伍爾芙的時代,女人要想直面人生幾乎要以生命為代價;蘿拉所處的50年代不需要付那樣的代價,卻也需要承受家人朋友的不原諒;到了克拉麗莎生活的21世紀,疼痛始終會過去,最後一切都會雲淡風清。
同樣的階段性還反映於孩子這一問題上。伍爾芙和蘭納德沒有孩子,這也暗指了此刻出發萌的女性主義,還沒有成形,而且伍爾芙註定不會成為傳統觀念裡的好母親;蘿拉即將分娩,但卻和長子理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看來可能殘忍,卻也說明了女性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將自己和男性分離開來;克拉麗莎的女兒接近成年,暗喻女性主義早已過了童年和青春期,並且不斷地在成熟發展。
在the hours中,家庭,抑或婚姻呈現逐步瓦解的狀態。對於蘭納德的愛,伍爾芙感激但又無能為力,她不想再讓蘭納德白白耽擱他的愛與付出,所以她覺得死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蘿拉的家庭幾乎無可挑剔,但這都不是她想要的,對比伍爾芙的打碎這一制度,她選擇出走,把自己從當中抽離出去,雖然這樣會對其造成傷害,但至少不需要玉石俱焚式的慘烈;克拉麗莎一直沒有結婚,想要孩子的話去醫院人工授精即可,和同性伴侶在一起生活10年也還沒彼此厭倦,生活就繼續這樣下去。婚姻家庭已不再是阻擾個人自身發展的因素,這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發展的成果之一。
至於片中的同性親吻,我並不認為是某種同性戀的展示,而是女性與女性之間互相尋求慰藉的一種表現。伍爾芙親吻自己的姐姐凡妮莎屬於一廂情願式的舉動,凡妮莎更多的也只是錯愕而非理解;蘿拉與朋友凱蒂間的親吻則相對平等些了,儘管凱蒂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丈夫和家庭的賢妻,但她絲毫不介意;而克拉麗莎乾脆就是女同性戀,在這裡親吻是真正屬於雙方自發自覺的舉動,引用某位影評人的話「即不以男性之愛作為自我價值的源泉」。
此外,影片中還有兩個意象值得關注。首先是水。這種通常被認為是女性氣質載體的物質在開頭即出現,伍爾芙投河時它幾乎是將其完全吞沒;蘿拉在賓館房間裡沉思時,她那積壓已久的情感化為洶湧雄漲的潮水,漫過她的身體;克拉麗莎則懂得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儘管中途止不住而崩潰,但她能很快回復,不讓自己被情感大潮淹沒。從伍爾芙到克拉麗莎,女性逐漸得發現自己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並完全熟悉它。其次是花。《達洛維夫人》中的第一句為:「達洛維夫人說,她要自己去買花」。自己去買花,看似簡單的行為,確是對自我個性的無束縛的證明。但鏡頭中傭人在整理買好的藍色花朵,側面說銘伍爾芙不能自己去買花,這一行動她無法完成,這是她對理想中女性的生活的寄望。至於蘿拉,丈夫已經把花買好了,她只能做一個接受好安排的家庭主婦,在這樣的生活中她必然會自己尋找出路。真正的自己去買花只有紐約的克拉麗莎實現了,而她正好姓達洛維,小說和現實在這裡有了奇妙的重疊。
而片中的男性角色幾乎都是不理解女性的。蘭納德一心想讓妻子過上正常的生活,即便他為了她把家從倫敦搬到里奇蒙,但他所想的還是和當時一般人想的一樣,遵從醫囑,他了解妻子情緒上的巨大黑洞又不願去正視它;蘿拉的丈夫丹一直以庇護者的心態來對她,物質上能滿足她即是他最大的滿足。他有時也會關心她不作為主婦的另一生活卻也僅限於此;而理察曾經的戀人路易斯,他的觀點幾乎代表幾個世紀來典型的男性看待女性問題,他對理察的小說里描寫的女主人公感到不解:「一整章都在寫,她該去買指甲油嗎?然後你猜怎麼了?50頁後,她還是沒買。什麼也沒發生。然後她無緣無故的自殺了。」他們永遠不理解,一個女人是不可能無緣無故的自殺的。50頁關於買不買指甲油的描寫,這顯然是是相當明顯地告訴你這是個絕望的女人,但粗心如路易斯的男人從來不會注意,從不會發現。他們永遠不會發現女性完好外表下的情感潛流,只有當這股潛流噴發出來時他們才會意識到,而且還會覺得這又是「無緣無故」地發生。這種人,也難怪只能成為理察的舊時情人。而理察則是片中唯一的不同於其他男性的角色,特別是他的連接性使得這一角色值得深究。作為蘿拉的兒子,他親身體驗到被拋棄的痛苦,這使得他一生都沒能原諒自己的母親。作為克拉麗莎曾經的戀人,他是克拉麗莎精神的寄託,他為她而活,到最後他決定放手,即: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但是時候你讓我走了.理察又是一個悲慘的人物,母親的拋棄在他幼小的心靈烙下了痕跡,造成了他一生的創傷,也同時亦使得他成為一個詩人。我覺得這暗示著在女性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傷及男權制下的一些東西,但這卻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後來他選擇從窗口上飛出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當中的堅毅又與伍爾芙自沉的勇氣形成圓滿的互映,男女角色在這裡交換了位置,像一場輪迴,間雜著舊日的變遷與時光刻下的印記。
The hours最大的意義在於給我們揭示了,有些東西是永恆存在的,它能跨越時間的鴻溝,那就是一直以來的我們自身對生活意義的探尋追求。但長久以來由於社會對女性職責的定位,歷史上缺乏女性中對此思考反省的完整記錄。因而伍爾芙在那個年代註定是孤獨的,即便她的丈夫為她確實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他在精神上永遠也追趕不到她。因為伍爾芙並不想「正常」,她寧願回到使得她患病的倫敦:「我選擇不住在這令人感到窒息,麻醉的郊區,而是激烈的搖擺的首都,這是我的選擇。」因為這些人早已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他們想要的不是安寧平和,他們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哪怕那樣的代價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