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終極追殺令:導演版 Leon

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终极追杀令(台)

8.5 / 1,247,042人    110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尚雷諾 蓋瑞歐德曼 娜塔莉波曼 丹尼艾羅 Peter Appe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豬小刺

2008-12-15 22:32:45

關於《殺手萊昂》中暴力場面處理的討論【小Essay】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關於《殺手萊昂》中暴力場面處理的討論
關鍵詞:暴力電影 鏡頭語言 敘事學 精神暴力


■ 引言
當暴力元素幾乎成為各商業大片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時,它便不斷地被賦予這不同的精神意義,並以紛雜的方式表達出來。 《世界暴力電影》中收錄了各類經典暴力電影,也少不了《殺手萊昂》的名字。而本片暴力鏡頭的表達既不完全血腥,也不儘是隱諱,而是根據不同情節需要,進行了不同的風格化處理。
本片中主要的暴力可以分為四個部份,萊昂職業的完成任務,瑪蒂爾德一家被殘害,殺手教瑪蒂爾德殺人,殺手與警察團體決鬥。至於在中國城殺死的幾個黑道人士,以及殺手營救瑪蒂爾德的部份由於並不直接推動情節或暴力場面表現不多,不放在本文討論之列。
根據現代暴力學術研究的前沿分析, 暴力鏡頭的表達方式可以分為四類:紀實客觀化,寫意唯美化,遊戲娛樂化,變態噁心化。本片以第二種與第三種為主,並在表達上刻有呂克貝松深深的影子。

引文:
  華典藝術編輯室:《世界暴力電影》,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目錄頁
  汪獻平:《暴力電影:表達與意義》,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P78-P93

一、 暴力寫意化與敘事延時

◎在第一部份中殺手萊昂只隱約出現過一次,與觀眾仍有一定距離感,並且為了增加懸念,在殺手萊昂完成任務的部份中,鏡頭語言仍對準了那些被殺的目標,多用近景甚至特寫來表達他們的驚恐與死亡。但是導演有意將死亡寫意化,只展現死亡的迅速與其結果,不表現血腥的過程。如在4:30時黑幫的唐托被殺手利索的幹掉時,只有一個特寫晃動出血腥的手,緊接著中景展現大家驚恐的表情,然後一個升鏡頭拍攝背影展現了他的死。之後各個小羅羅的死也處理得十分節制(但電梯裡那一個背影就以足夠使我想到惡靈古堡),我們列表加以說明——
人物 死亡時間 死亡時景別 拍攝方向 *鏡頭時長 積蓄情緒畫面 直接出現帶血鏡頭
1 4:27 特寫;中景升鏡 手;背面 0.3s ;3s 電梯等待 是
2 4:57 全景 無法判斷 0.3s 無垠的樓梯透視 否
3 5:44 近景;特寫 頭;腳 0.3s ;1s 監視器等待 否
4(群) 6:16 全景 正面 >5s 巡查 否
5 未死 未死 未死 未死 慌張逃跑電話;刀架脖子 否
*註:鏡頭時長僅估算而得,並不確切
我們從最後一行就可以看出,在此段並沒有病態的暴力描寫,所有的屠戮鏡頭都被巧妙的弱化到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在其中常用的手法有
1.縮小景別
2.背向拍攝
3.大景別特寫局部拍攝,迴避面部或者血
4.提前透露死亡訊息(如3中天花板被拉開的鏡頭)
5.交待死亡訊息,但不直接拍攝(如5中千瘡百孔的鐵窗)
6.縮短暴力鏡頭時長
但弱化暴力並不意味著緊張氣氛的削弱——相反本片在製造緊張氣氛吸引觀眾方面十分出色,這與呂克•貝松式的鏡頭風格不無關係——不通過直接的鏡頭刺激進行, 而是利用長鏡頭或者敘事上的延時製造懸念來製造緊張氣氛手法,例如電梯的等待後唐托屍體的出現,之後黑道保鏢在樓梯上謹慎的俯視,小女孩練習射擊運動員等等,而且似乎被攝對象越是謹慎動作越緩慢,越是意味著它死期的來臨。這種緩急對比的手法運用尤其豐富,應歸結於主人公的非正義性,即從道義上影片中無論主角配角正面反面看幾乎都可能在下一秒遇上危險境地甚至死亡。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懸念是一種順序的懸念。在日本影片中,我們更可以看到許多緩急對比或東京對比, 有如北野武,這個製造懸念功力也很深厚的暴力電影大師,他所經常運用的便是 資訊差式的回溯式懸念,如在影片《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男主人公北大海吞噬的情景並沒有完全展現,而是運用格式塔敘事原理省略不講,讓女主人公仍平靜的走向大海赴約,結果只有男朋友衝浪板的隨波浪平靜的運動,影片積運了一個多小時的溫情終於在此刻渾然爆發,並且是隨著一組綿長鏡頭。這種拖延和呂克貝松有一曲同功之妙,不過顯然,東方人的耐心要更綿亘雋永些,鏡頭也更長。
 另外,音響的使用在製造氣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其中既包括客觀音響,如3號人物死亡時繩子勒斷脖子的聲音;也包括主觀音響,如1號死亡時飄起的詭異的電子音。匈牙利影視聲音理論家 巴拉茲•貝拉認為,人對聲音的具象判斷要比對畫面的判斷困難的多,這也是為何削弱畫面恐怖,保留甚至強化聲音恐怖能夠得到最人性的緊張氣氛收效。

◎最後的決鬥片段最富盛名,尤其是殺手萊昂在邁向光明時突然倒下的主觀視角,以及被拉長變形的槍聲,已被奉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暴力的浪漫化的處理,使得殺手的死變得有如壯士一般英武,又如安眠一般肅靜,在強烈的聲畫對立的舒緩而神聖的音樂中,我們都深信,萊昂即使作為一個殺手,也能走向天堂。

二、 暴力的寫實化

◎ 在第二部份瑪蒂爾德全家被屠戮一場中,導演似乎更多的展示了血腥。在鏡頭處理上也更多採用了寫實的手法,同樣我們以表格形式加以分析——

人物 死亡時間 死亡時景別 拍攝方向 *鏡頭時長 重復出現 直接出現帶血鏡頭
後母 23:37 全景 全俯拍 0.5s 是(近景) 是(濺上鏡頭)
姐姐 23:54 全景 背向 0.5s 是(近景) 是
父親 5:44 中景 背向 0.5s 否 是
弟弟 未知 沒有展現 沒有展現 沒有展現 沒有展現 沒有展現
*註:鏡頭時長同樣估算而得,並不確切

第二部份的血腥展示有幾個作用:突出變態警察的慘無人道與人格扭曲;為小女孩求援殺手萊昂以及萊昂打開門接受她做充分合理的解釋;為小女孩的復仇增添合理性——言而總之,是為情節的合理展開作鋪墊的。
雖然寫實,導演還是將其視覺衝擊控制在觀眾能夠承受的範疇,且基本採用第一部份的方式,不過由於血腥鏡頭直接的出現,更多的使用了小景別以削弱效果。 「畫面景別的這種距離性,使審美有一種遠離效果與接近效果,從而產生一種非參與性與參與性,一種旁觀效果與滲透效果……全景系列的畫面景別對人的心理滲透較小……」可見這種削弱效果是很明顯的,保證了觀影的心理健康。側面交代弟弟之死則更是人性化的體現。
同樣音樂在屠戮中作用絕大,本段採用了聲畫對位的手法,運用頗有阿拉伯風格的序曲進行襯托,壯烈而悲憫。

引文:
  張會軍:《電影攝影畫面創作》,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P36-P37
  豆瓣網:殺手萊昂影評 作者和菜頭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0612/


三、 暴力娛樂化與精神暴力

這裡充斥暴力,我們卻只讀出溫情——多數觀眾觀後感如此。但眾人不曾注意的是,本片中在殺手萊昂教授瑪蒂爾德殺人技巧是鏡頭的展示方式,與好萊塢式純暴力感官刺激或日本與沉靜美互相對比的暴力美不同,而是更具一層戲謔與黑色幽默成份,頗有一種娛樂化意味,很少有觀眾不因中「彈」人慌張的神情而會心一笑。尤其在第二次射殺中,觀者都認為小女孩應該換用真槍實彈了,可出乎意料的是,沾滿吸毒者衣服的仍是紅得發假的仿真血。 「『手』在中文裡,有某項操作員的意思。殺手於是對於終結生命有了一種操作的精確,殺人變成了一項同時具有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特色的工作。」看來如此闡釋,也是本片的必然——但筆者認為,當暴力被主人公玩弄,尤其是被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玩弄時,甚至產生了一種「精神」暴力,即在內心價值觀上的暴力,幾乎讓觀者爆發出窒息而啞然的尖叫,壓抑至極。
影片中如此段落有三層,分別是瑪蒂爾德狙擊運動員,「黑白雙煞」勇闖入家漸入佳境,瑪蒂爾德舉槍入室試練。其中第二個段落在導演剪輯版中被刪節,只有加長版中予以了保留。個人認為,幸好導演將其刪剪了,否則那將是影片中相當大的敗筆。
當小女孩舉起槍準備射殺無辜民眾並時不時間著「我能用真的子彈嗎」,我們就意識到一個純潔靈魂的墮落;當瑪蒂爾德說出「先生外邊很黑,我很害怕……」以騙取同情使其開門時,我們則看到一種無與倫比的醜惡,猙獰著吐露出典型而腐惡以怨報怨的價值觀。那些接二連三被殺的人,難道真的一無是處無可辯駁的應當遭到神的審判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僅從一點就可以看出——他們給瑪蒂爾德開門了,他們在看到一個女孩的無助時打開了門,無論他們多麼罪惡,心靈深處仍深藏一份對世人的同情,這是一個真正泯滅人性的殺人狂絕對做不到的。正是在此處我們經歷了一場最大的精神暴力,內心價值上我們需要傾向於殺手和小女孩,但他們並不代表正義。當殺手很隨意的用兩槍殺死吸毒者時,他們也正一步步淪為罪人。復仇有多麼充分的理由,裹上多麼華麗的包裹還是復仇,與哈姆雷特的悲劇無異,可憎而心慟,只能將主人公逼上死亡的絕境。觀眾像是一下子沒有了任何支持中心,因為一切都是荒誕而瘋狂的,筆者必須完全將自己先前對主人公投入的感情完全抽離才能擺脫精神暴力的折磨,但這並不容易。影片被評為R級,大概不完全是充斥暴力的原因,更有價值觀上的扭曲與強說。 「大眾傳播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個人社會化的影響上……個人社會化過程是內化社會規範、繼承社會文化、形成和完善自我意識的過程……在生命的前20年中,社會化尤為重要。」因而筆者認為,本片部份段落的價值扭曲不能完全通過份級解決,精神暴力的影響並不能通過十七歲一個年齡界限完全分開。因此應該說,這是本作的遺憾之處。
  「暴力與喜劇糅合起來,暴力只是成了從屬於喜劇,為喜劇敘事而存在的一種種元素,它讓觀眾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喪失了對暴力行為及其以後果的基本認知。」大概導演也迅速認識到暴力喜劇於此處的不合時宜,最終將其部份刪節了吧。
        當然導演還是相當仁慈且及時處理了這種扭曲的。首先,小女孩雖然經常要求使用真子彈子,但始終沒有使用真槍實彈射殺過一個人,所有的罪惡似乎都負擔在殺手萊昂身上,他替她死,也替她擔負著罪名。對於一個一身負罪的人來說多一項少一項已經沒有任何影響了。其次,小女孩最終被善良的校長收留,並種下象徵殺手萊昂的綠色植物,足以讓人相信她將撫平傷痛,忘卻欺騙,回歸那份本屬於她的純真。

■ 小結
呂克•貝松終究還是親重人情的導演,從本作到《第五元素》再到《聖女貞德》,這位人本主義的導演在暴力題材中示眾展示著節制的暴力視覺衝擊,並在精神緊張氣氛的營造上超越了很多同類電影。影片結尾暴力的浪漫化處理更是將千古傳頌。
本片在暴力所承載的道德價值觀上,導演拿捏基本到位,個別無意產生的精神暴力也是情節所迫。成功的代名詞幾乎就是爭議,提供高質量正反兩面的借鑑也是一部精華影片價值所在。
        總之《殺手萊昂》無愧於主流影片的上乘之作,其中的暴力場面處理也將為後世電影學界長期研究,稱頌。

 [參考書目]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毛過:《北野武完全手冊》朝華出版社,2004
  華萊士•馬丁[美]:《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李南:《影視聲音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巴拉茲•貝拉[匈]:《電影美學》,何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