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葉問--Ip Man

叶问/一代宗师·叶问/YipMan

8 / 233,697人    106分鐘

導演: 葉偉信
演員: 甄子丹 熊黛林 任達華 樊少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以淚洗面

2008-12-16 10:03:56

《葉問》之問:武者何為


《葉問》絕對值得讓你連續去電影院看兩遍。第一遍,看眼花繚亂的功夫,因為電影票的價值全都化成了以秒計時的拳腳之間;第二遍,看功夫背後的芸芸武者,他們用短暫或跌宕的人生畫出一個暴戾的問號:世事無常,武者何為?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片段,以輕快詼諧的情節帶出了一群抗戰前夕中國民間武林的眾生相。當時號稱武術之鄉的佛山,拜師學藝切磋技藝成風,其中當然也不乏門戶之見、高下之爭。在這不長的篇幅中,對武痴迷者有之,以武撐門面者有之,用武征服他人者亦有之。而故事的主角葉問,在這熙熙攘攘的武者之中,卻是一個雖愛武卻無爭、既內向且謙和的一流高手,同時還是個愛家顧家、「尊重老婆」的富家子弟。在這種生活大背景下,習武純粹是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展現了草根的野性和諧趣。以金山找為代表的北派武學帶來的威脅,算是本段戲劇衝突最為激烈的一幕,卻也在葉問的雞毛撣下,以最家常的方式被消解,並在眾多武者的追星狂歡中落下喜劇的幕布。
教科書翻開民族的悲劇頁面。傳記電影往往用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來製造人物命運的轉折,葉問以及他的同輩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陷入了無用的境地。在武器強於武功,鐵騎踐踏武技的年代裡,武者們的焦慮、徬徨、痛苦和無奈,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意義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發展的這個節點上,暴露出了香港電影一向力不從心的編劇水準。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個敗筆,這個早先魯莽憨厚的北方漢子,後來成為山賊不說,還匪夷所思地向日軍出賣葉問(這個情節據說被刪了,但我們從李釗的捨命提醒中可以獲知)——這種突兀的性格轉變、不知所蹤的人物去向,還表現在武痴林兄弟的經歷上,此不贅述。如此糟糕的副線設計讓一眾武者的生態展現差點讓本片又成了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版本。
幸好我們還可以看看廖師傅的表現。這個長相富態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國產武師的第三號人物。心高氣傲又帶著點小市民習氣的他,現在也要為了一日三餐而與日本人比武。他的處境同樣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須面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被這些「粗人們」轉化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機會填飽肚子的實用主義和冒險主義行動。廖師傅最終死於日本人的冷槍之下,也間接地死於他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劇了習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過一槍,武者何為?
葉問深知這一點,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卻只能去挖煤來換取一塊烤地瓜,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同胞慘死而無力施救。他對妻子說「我很沒用」的時候,眼神絕望地快要死去。這裡是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也預示著葉問將帶著困惑重新上場,去扮演一個本不該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這裡,很自然會湧起觀看李連杰版《霍元甲》時的期待:集民族仇恨於一身的民間武術宗師,是否又將以一場酣暢淋漓的悲壯武打讓我們再次經歷愛國主義高漲的精神洗禮?
然而,《葉問》終究不是抗戰版的《霍元甲》。決戰的前一晚,他似乎解開了許多曾經解不開的心結:是該一心習武還是尊妻教子?是該獨善其身還是盡傳所學?是該以身殉國還是隱忍不作?中華武術的價值在哪裡?國人習武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民族大義是什麼?國家倫理是什麼?在人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一身的武學精髓又將如何發揮作用?……電影中,葉問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為,一個「仁」字還不足以讓他滿意,因為在輕鬆打倒日本人之後,影片給了一個煽情的慢鏡,我們看到此時的葉問依然茫然,面對著歡聲雷同的同胞,他會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來不及給答案了。中槍、人潮、搶救、逃亡……幾行字幕伴隨著歷史照片交代了宗師的後半生廣收徒弟、光大武學的歷程。武者何為?《葉問》除了給我們帶來詠春拳的精彩表演外,還拋給了我們這個存在主義式的嚴肅命題。我們的傳統武學,被好萊塢拿去用威亞和電腦締造了「功夫之王」,喜歡「拿來主義」國產導演又活學活用地製成了諸多燒錢大片。當武打成為特技和噱頭後,張徹時代以「武」打出男兒熱血和俠氣的電影匆忙退場。如今,《葉問》藝術地再造了一個熱愛武術如生命的一代宗師形象,並試圖喚醒我們對中華武學的真正回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葉問》當之無愧地稱得上近年來最好的功夫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