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荊軻刺秦王--Assassin

荆轲刺秦王/始皇帝暗杀/刺秦

7.3 / 5,543人    16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王培公
演員: 鞏俐 張豐毅 周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8-12-18 01:25:24

秦的困境及其他――《荊軻刺秦王》觀感


   1998年,不知道在以後的人看來,會用怎樣的筆法,來渲染和描繪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時刻都穿行在曾經發生的歷史片段里。像我十六歲時,把暑假最好的光陰交付在圖書館裡:那時我和館長的女兒是好朋友,幾乎每天,我都在藏書室裡高聳的書架之間渡過。
      那種老式的藏書架,下面是上鎖的櫃子,這櫃子往往會比上面的書架多出一塊來,大約30—40公分,卻剛剛可以讓削瘦的我,在走得累的時候平躺在上面。   
      揀幾本厚磚一樣的外文詞典枕在腦下,藉著高高的玻璃窗上投射下的日光,把儒勒.凡爾納的小開本舉在頭上,經常就這樣迷濛睡去。一覺醒來,無數微塵正在金色的光線里飛舞,被窗檁隔住的光線形成了陰影,把整個窗戶的形狀放大成一個梯形依次投印在書架上、我身上、還有地上。
      那些微塵,一點聲音也沒有,卻喧鬧得不亞於任何一個繁忙的都市。我是這樣溫柔地被它們包裹著,包裹得我頭昏目眩;那種感覺,就像達利畫裡軟綿綿的時鐘——我總覺得他肯定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人在太陽所營造出的時空留下軌跡,可以抽象成為一級級臺階般上升的折線,也可以是一張軟塌塌如和得太稀的時間餡餅,裡面裝滿了慾望和由這慾望帶來的恐懼——歸根結底,這慾望,還是來自於太陽,又要歸還給它。
      我站立在這無數微塵輕舞的光線里,似乎是在圖書館,又似乎剛剛從尼摩船長的潛水艇上歸來。
      1998年,象倒退的錄影帶,從2008的膠片上回放,隔著十年的光陰看這部片子,讓我回到了16歲的暑假,在圖書館裡站立在浮想聯翩的窗格下,淡淡的陰影帶著微黃,無端在水泥地上印出一片大西洋海面才會有的鱗鱗波光。
      關於這片子的版本,通行的有兩種,一是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殺》,一是國內版的《荊軻刺秦王》,我先看的是前者。也正因為看完前者,奇怪為何當初它會受到如此一邊倒,甚至可以說是口誅筆伐的如潮批評,便又找了國內版的來看。通常為發行計,同一部電影有不同版本,可以理解,但是被剪得如此面目全非,甚至完全可以說是兩部電影的,到目前為止,我只見過這一部。
      看完了,也就釋然。
      《刺秦》也好,《英雄》也罷,十年來沒有走出的困境,是從秦時就種下的根苗。
      所以阮籍遇窮途然後痛哭,而魯迅,費了許多唇舌,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這兩種,倒分別為這片子的兩個版本而印證。而前者印證的,正是歧途。
      試比較兩個版本中,除呂不韋的處理不同之外,國內版里另外獨有的一些特色情節。
      其一,秦滅趙時,趙國的孩子們在邯鄲城破之際,紛紛從城牆上往下跳,以示不降。有一個鏡頭更是重點描述了一個趙國的兵士在秦兵的圍攻之下,抱著孩子從城牆上跳下去,喊到:「趙國永遠不降。」
      其二,對趙女的刻畫。滅趙前一天她與秦王政在邯鄲城外的一段台詞,當嬴政說明天就要攻城時,趙女說:「我真傻。我以為有了你,百姓就可以不用再流血。可我一路上看見,是你的軍隊,把人吊在房樑上絞死,綁在柱子上射死。把村莊夷為平地,城池燒成廢墟。這些都是你乾的,你跟那些王有什麼不同?」嬴政說:「可這是趙國,趙國不同。」趙女:「你答應過我,要救助天下的百姓。看看我的臉,你現在記起來了吧?」在嬴政大吼出「趙國不同。」並陳述以前在趙做人質所受的屈辱時,趙女說:「可你的母親是趙人,趙國,有人在你受難的時候幫助過你。你過去的名字,叫趙政。陛下,只要你心裡還有怨恨,你就成不了天下的王。天下的王,要愛天下的人。天下的人,不管從哪個國家來,都是你的臣民。趙王已經下令,要殺死趙國的孩子,如果你去解救他們,不再濫殺無辜。你就還會得到趙國人的愛,天下人的愛。」言畢趙女向嬴政揖跪,問:「你答應我嗎?」嬴政扶起她,說:「我答應你。」
      其三,邯鄲城破,秦王手持一小孩拔浪鼓,走向未來得及跳城的孩子們,讓手下的王簡放他們走,然後屈身於一趙國小孩面前,要把拔浪鼓給他,結果被這孩子唾面。嬴政起身,笑,出門,叫:「王簡。當年我隨先王回秦的時候,趙王曾派兵車追趕,他是怕我會報仇。」低頭搖動拔浪鼓,仍笑,說:「現在,我也害怕。」於是剩餘的孩子全被坑殺。前一天的承諾,被其親手打破,直接導出了趙女口中,也是全片中被反覆強調的一句台詞:「天殺的嬴政」。而這句台詞,已經暗示了荊軻必敗。
      其四,嬴政伏跪在其將死的母親跟前,說:「兒從趙國回來了,兒把咱們的仇人都殺了。把仇報了。」其母亦唾其面,也說:「你這個天殺的。」然後嚥氣。
      其五,鏡頭閃回到趙女與荊軻,趙女對荊的一段道白:「找刺客去咸陽,這一切都是我和嬴政安排的。我已經告訴你了,那時候,我是他的女人。我們小的時候,爹爹常常喝醉了酒,躺在雪地上,都是嬴政把他背回家。他那時才十幾歲,怎麼背得動啊?他很孝順,對母后也好。周圍的孩子都喜歡他,他那時候好,他那時候不一樣。嬴政什麼都知道,你去了……」話未必,荊軻說:「可我不能再讓他殺燕國的孩子,殺天下的孩子。」於是趙女動情,仆入其懷,二人擁抱。
      其六,後續的情節中,除了大殿刺殺一節,兩個版本基本相同外,國內版多出的情節有:
      1、太子丹、荊軻、趙女、秦舞陽四人對刺殺進行操演,成功後荊軻一人回到房中,鏡頭描繪揭示其決心刺殺前的內心活動:除有周迅扮演的盲女自殺場景外,更多的是趙國城破時,百姓四處奔散的亂象與趙國孩子們靜默肅立的場景;
      2、秦王在宮中,坐於江山一統圖上,叫跪著的衛兵:「過來,陪寡人坐一坐。」衛兵頭仆於地向前,然後抬頭,不敢於秦王對視。嬴政問其中一人年紀,得知其十五歲後,說:「成人了,可以做大事了。寡人在趙國,可比你小。那時候好,吃也不飽,穿也不暖,一心就想做王。那小女子,我那小女子說我,可以做王。」停頓,喃喃自語曰:「那時候好……」此時一長者說燕國使者到,問其見還是不見。嬴政說見,得知這名為荊軻的使者會劍術時,又說:「劍是要他帶的,但是你要預備。」
      至此,兩版本的主旨已各自分明。
      日映版,是以荊軻從殺盲女失落自我而決定不再殺人,然後又為趙女所感,決定助燕殺人的心路過程,嬴政在其中,更像莎翁筆下刻畫的君主,被野心驅使殺伐屠城並神經質。國內版,從老少兩代史吏不斷提醒秦王「君王嬴政,你忘了秦王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秦王答:「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開始,其中反覆借「天殺」來強調王權的不可顛覆性。敘述角度的完全不同,導致趙女的形象,雖然同樣是平民視角的代言人,天真純樸並被王權所欺騙,在日版里,成為合理的存在;在國內版的敘事語境下,卻完全多餘而笨拙。不入窮途,又做何解呢?
      但刺秦的故事還沒完,其後又有《英雄》,看了讓人無言而又無言。原來在王的眼裡,生的所有意義,全在於你如何去死。而陳凱歌,是為刺秦所分裂了。一面是有如莎翁戲劇筆法和黑澤明鏡像的氣韻,一面是努力安排了好多的鏡頭來修修補補、自圓其說。可憐,看得大家這麼累,終於有如胡戈者用一個饅頭,解構了刺秦這場血案。
      回過頭來再看趙女(日版中的),應該是比《鬼子來了》裡面純樸到可笑甚至可悲的村民更早被愚弄平民的代表。區別只是,趙女被王愚弄,村民們被更多的王愚弄。如果趙女的那些台詞(國內版)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那這些到底是說給誰聽的?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深深的鴻溝,橫亘在一出大戲的舞台中間,讓人失語。
      而演員的表演,精彩得足以用哀嘆來形容。李雪健不必說了,王志文根本是個天才,陳凱歌自己,也演得如此的好,至於周迅的那場戲,有興趣的話,請一定看日版。那是真正的點睛之筆。幾句台詞,便勝鞏俐無數。而十年後,這些人,也再不可能再聚在一起了。下一次的刺秦,會是何時?這一群英雄般的人物,要多少年以後才會重現?這確實是一出太長久的悲劇,沉重得講敘者都站在了被唾棄與被批判的邊緣。
      合上《海底兩萬里》,關閉螢光閃爍的螢幕,說一句深深的感嘆,落到16歲的圖書館裡。時間總是這樣,淡忘一些,又想起一些。想起的緣由,其實也都為一些極微小的事物,比如:昨日昨時,看的這場電影;某時某地,偶遇的一個故人。身處於這場巨大的困境裡,且荷杖而歌,且從容徐行,且沉吟,且思量。雖然日版不錯,但最後讓趙女懷著荊軻的娃兒,挺著大肚子微笑離去又還是落了俗套。放在夏瑜墳上的花圈,只是一個安慰內心不平的假設。天真輕信如趙女者,最終,是免不了要為秦而殉葬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