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李米的猜想/爱失偿(港)/李米的遭遇

6.9 / 1,492人    China:96分鐘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曹保平
演員: 周迅 張涵予 鄧超 王寶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上帝在高處吸菸

2008-12-18 03:45:30

偉大的愛情,渺小的電影


                         
     接連兩個晚上都在看國產片,先看了《畫皮》,很差,非常傻,比那些宣傳和訪談都失色多了,看他們一班主創在那裡煞有介事地談他們的創意,真是覺得言語比影像有魅力。《畫皮》讓我啞然失笑,因為導演想拿它去參選奧斯卡,好比小學生撿錢包交警察叔叔的不過大腦的作文要去評選諾貝爾一樣,導演的勇氣和這片子的傻氣相得益彰。
    然而,第二天晚上看的《李米的猜想》卻讓我憤怒了,這就是無可救要的中國電影。
    最可悲的是,這導演比那導演說得頭頭是道多了,號稱是藝術片,號稱是如何如何有想法,是的,說的永遠要比演的精彩。
編劇,導演是同一個人,批評起來方便了,這屎盤子不用亂扣了,都在曹保平一人身上。

    傻編劇,這故事巧合得太笨了。
    兩個搭車的民工(其實是毒販),搭上了個尋找自己失蹤四年男友的女司機的車,然後他們接頭的時候巧遇自殺的詩人,這詩人栽下天橋,砸到了——那個女司機失蹤四年的男朋友的車頭上(這事在現實中的機率有多大?),他們再次搭車,又一次搭上那個女司機的車。(這個女司機不會是一直在跟著他們吧?)然後,故事進行下去了,公路片之後是偵破片,然後,又有人栽下天橋自殺,又是摔在車頭上死的,此人是女司機失蹤四年的男友,而他正好死在女司機的眼皮子底下(沒有事先約定,沒有必然條件,純屬巧合)。
    一部電影,如果要依靠純粹的巧合來營造戲劇性的話,那這戲劇性就顯得做作而失去感人的力量,這種弱智的巧合,讓人想起幾年前的一部獲獎國產片,《電影往事》,開頭那個極其笨拙的安排:夏雨扮演的民工在街頭撞倒了一堆磚頭,磚頭砸死了一隻小狗,那小狗的主人竟是:他童年青梅竹馬,失散二十多年的小夥伴!
    任何故事如果需要建構在一個千萬分之一的機率都沒有的事件上都是危險的,就像沙之城堡,早以喪失了現實的基礎。

    傻導演,敘事凌亂,演了二十分鐘還不知所云。
    當然,我知道,有耐心看下去的話,總會知道謎底,而且很可能是個虎頭蛇尾的謎底,果不出所料。
    問題是,那前二十分鐘的凌亂,有必要嗎?
    無非是,兩條線索扭結在一起(尋找男友,男友販毒),下文必有交代,何必那麼故弄玄虛,早交代出來不好嗎?讓觀眾猜謎,故意設置重重認知障礙,女主人公神神叨叨地嘟囔著些數字,瘋瘋癲癲地跑來跑去,其他人物也反常地激動,人為地造成一種緊張氣氛,緊張地莫名其妙,做作無比。
    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其實犯了同樣的毛病,影片一開始是神經質的人物,一會上樹,一會下河,演半天不知所云。在猜謎的迷惑中,讓觀眾失去了觀看的耐心。
    其實,快節奏也好,資訊量大也好,線索齊頭並進也好,展示都市的宏大背景也好,都不必如此故弄玄虛的凌亂。那些不是靠凌亂來營造和表現的。凌亂應該只是表象,內裡應該是有清晰脈絡的。
    經典的影片敘事告訴我們,複雜的故事不管複雜到什麼程度,至少表面上看來,有一條線索是清晰的,也許,到影片最後,這故事整個被顛覆了,如同《穆赫蘭道》,或者,這故事需要你重新洗牌,如《香草的天空》。
    好故事的最後,你會為它們的凌亂找到合理的解釋,而拙劣的故事,總是為凌亂而凌亂。

    傻編劇和傻導演的雙重表現:愛情至上神話。
    曹保平說:只有把好劇本拍壞的導演,沒有把壞劇本拍好的導演。
錯!例子:奧遜•威爾斯拍《公民凱恩》,他幾乎重寫了那個劇本,他的創造讓原編劇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獎。
    而毫無疑問,爛片導演如果也參與了編劇的話,那無疑是壞上加壞。
    這電影賺人眼淚的煽情段落無非是影片結尾處那一段錄像,一直被認為是冷血無情的男主角原來是個情聖,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女友的幸福,甚至甘願心懷偉大的愛情,躲在最偏僻處,默默地忍受——孤獨,痛苦,一直以為女主角最痛苦,原來還有更痛苦的,女主角已經被導演渲染得夠情聖的了,還有比她更情聖的,這個人,還一直忍受著來自女主角,甚至來自觀眾的誤解,你說,觀眾能不哭嗎?
    可是,這哭,有意思嗎?
    只能說,沒有更動人的東西,更有力量的情感,才會拿苦難的愛情來說事,最後,一切醜惡,一切罪惡,都被包裹在愛情的外衣下得到了救贖和圓滿——這世界是冰冷邪惡的,可至少愛情是溫暖的,而且——那麼偉大!
    這境界,這套路,跟陳坤在《畫皮》里兩眼發直,似乎痴呆的那句:「我愛你。」又高明了多少呢?

    還得說一句,周迅,你演得太假了,被打劫的那兩句明顯裝出來的磕巴,和做神經質的崩潰狀,都太小資了,瘋癲得足夠後現代,就是他媽的一點不真實。

   《李米的猜想》也得了個什麼小電影節的小獎吧,有人說,這電影代表了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真的該為中國電影默哀了,中國電影是沒有大師的電影,卻充滿了大師級的叫囂。
    真的大師,在哪個角落裡磨劍呢?
    要十年嗎?或者更久?我們且耐心地拭目以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