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風之谷--Kaze no tani no Naushika

风之谷/风谷少女/KazenotaninoNaushika

8 / 183,824人    117分鐘 | USA:95分鐘 (edited version) (1985)

導演: 宮崎駿
編劇: 宮崎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7en﹖﹏

2008-12-21 07:55:08

★生無所戀,死亦何然?


               
         如果結局死掉會不會更好?這是我看完整部動畫後一直的想法。也許是因為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兼一部份的現實主義。所以在結局的時候只感覺到一些無奈。童話是美好的,可太過於理想主義始終不能使人信服。再高深的哲理需要使人明白,也需要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太過遠離生活終究難讓大眾接受。畢竟他的一切源於生活,雖然高於生活。
        覺得整個動畫的結構過於單薄,內容填充不夠豐富,有很多破綻與不足。雖然明白也贊同宮老先生想要表達的,但是某些地方我還是不敢苟同。
        整部片子充滿了英雄主義的色彩,還好主角是女性,要不然我會懷疑宮老先生是一個男權主義者。英雄主義:指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後,不願平庸無聞地生活和工作,喜愛做出超常的驚世之舉的一種精神風貌和意志品質。
        影片的女主角:娜烏西卡。英雄的化身。美麗聰明,勇敢果斷,善良活潑,健康自信,熱愛大自然,孩子,動物,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為了他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得到人民的擁護。唯一的缺失大概就是沒有母親,可或許就是這一點,反而更能贏得觀眾對她的好感度。
        影片自始至終發展的脈絡的是跟隨者娜烏西卡。英雄帶領人民衝破黑暗,最後世界和平。劇本雖好,但是還是覺得說故事的人有欠火候。
        其中有幾個地方我不是很明白。影片開始娜烏西卡救出他的老師時和王蟲溝通,企圖阻止它的攻擊。若一開始就用蟲笛,和閃光彈。免去那幾句乖孩子的話,是不是就省得他的老師跑的那麼累。後面情節中有多次娜烏西卡與動物的對話,什麼時候人類與動物也有了共同語言?而或者說是她的超能力。
         英勇善戰之後立刻倒下。痛失父親的痛苦讓她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一向反對暴力的她痛殺數人之後,自己也昏迷過去。讓觀眾不禁憐惜,忘記她曾是一個反戰主義者。
        情節轉換太快,不符合常理。(雖然是在動畫中)娜烏西卡似乎是刀槍不入,身經百戰,無論在何其危險的情況下,她都能安然無恙,雖然在最後時受傷,但經過王蟲的「愛撫」之後立刻恢復神采,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從頭到尾,非黑即白。裡面只有善良與醜惡。從來沒有過渡地帶。即使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多麼醜惡的東西,多麼邪惡的事情,我們是要與之戰鬥,只是各有原因。你憑什麼就認定別人是錯的呢?抬高一個人的同時,必定會壓低一些人。為什麼不能帶著理解的心態去面對敵人呢?
        環保主義者。影片告訴我們如果人類繼續貪婪下去,破壞下去,我們的生存環境將要會變成怎樣怎樣。此片在很多地方被定為「教育片」,教育我們要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要愛護動物。王蟲是在默默的為我們淨化環境所以我們需要愛護她,但當人類沒有發現他的好的時候,不是也要將其滅門嗎?那放到現實中來說,是不是我們也需要愛護蟑螂老鼠一類被我們定位成害蟲的動物,雖然他們損害了我們現今的利益,但並不否認將來他們可能會成為拯救我們的靈藥。又或者說,所謂的和諧共處,是不是只是與我們有利的生物和諧共處,或者對我們利益沒有傷害的生物和諧共處?
        其實我並沒有要成為一個「憤青」的意思。只是翻看了一下別人的影評,發現大多數人都在為娜烏西卡的善良,勇敢所感動。而忽略了其他的許多。
        影片的色彩感覺很漂亮,自始至終我覺得那更像一個海底的世界,雖然因為人類的破壞,我們從地球的主宰者成為被奴役的對象,我們被迫蝸居在一個小角落裡,但是這個世界依然很美,充滿了未知的誘惑力。昆蟲,孢子,反客為主。釋放優雅時不忘侵佔土地。人類憤怒,害怕,謹守家園忘卻欣賞這世間美景。
撇開本片不談,覺得只要提到宮崎駿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在不了解他的人裡面,大多數人都覺得他很厲害,而好像告訴別人自己不知道"宮崎駿「這幾個字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這是不是所謂的」從眾心理」呢?其實社會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接觸動畫,或者看過很少的動畫,若與人閒聊到這個的話題時,也不免有時想讓自己「文藝」一把。可是對於自己不了解,或者不知道的話題,我覺得還是避而不談的好,遇到兩個不懂的人還好混過去,要是遇到懂行的人,結果就不得而知了。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梵谷。但是你問那些人,梵谷的全名叫什麼,得刷掉一批人;梵谷是哪裡人,再得刷掉一批;梵谷在成為畫家之前他是做什麼的,或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以所剩無幾了。所以,很多時候,不要輕易給事情下定論。或者,不要以偏概全。要不,記得署名:純屬個人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