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圣女贞德/圣女贞德的故事/卢贝松之圣女贞德

6.4 / 69,935人    158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演員: 蜜拉喬娃維琪 達斯汀霍夫曼 費唐娜薇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蘭朵

2008-12-22 04:19:10

呂克•貝松的貞德和李安的色,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呂克•貝松省掉了很多細節,把時間留給貞德被俘之後。因為有了這一部份,貞德得以回到法國,成為誰也奪不走的永遠的法國人的貞德。
貞德不能質疑上帝,只能質疑自己。在勝利以前,這質疑來自她身邊很多人,與她並肩作戰的男人,他們從半信半疑到誓死追隨,靠的多半不是神蹟,而是欽佩。戰場上,讓男人欽佩,只能是智勇雙全。因此,她不是一個形而上的上帝的信使。從民族英雄到敵人的階下囚,她經歷了被上帝的支持和拋棄,她試圖解釋這種孤獨和矛盾。不能懷疑上帝的存在,那是更毀滅的打擊,她因而只能懷疑自己看到的是不是神蹟?這種懷疑也很讓人惶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看到自己偉大的堅持原來是個笑話。貞德把這些懷疑和幻滅深藏在心底,把上帝堅持到了最後,成就了生命的完整。千百年來,她成了法國的傳奇和精神引領的一部份。呂克•貝松在自己的電影裡走進了她的內心,這需要的不光是勇氣,還有一個思想家的無情和悲憫。有了大師呂克•貝松,美國人、加拿大人或者還有別的國家的人,再也拿不走貞德的靈魂。
歷史上有一些細節,比如入獄後貞德幾度逃跑,比如在臨死前,她再度被驗明處女之身,再比如庭審上那段著名的對話——
質問: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
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案是否定,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
這些統統被呂克•貝松省略了。他認為那些不重要。她是不是個英雄,甚至是不是個女人都不重要。在呂克•貝松眼裡,貞德是沒有性別的,她只是一個上帝的信仰者,他不表現她孩子的弱,也不表現她女人的弱,甚至在她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也不表現。她的疑問只來自她與上帝的關係。呂克•貝松也不負責回答一直以來關於貞德的爭論:究竟是上帝的聖女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把他思考的力量都放在了貞德的內心:懷疑上帝還是懷疑自己?貞德應該是一個天賜的懷疑者,短暫的生命,巨大的落差。有人說呂版的《聖女貞德》是法國的《勇敢的心》,我覺得有點高估了梅爾•吉布森的頭腦。
同呂克•貝松相比,李安要難辦一些嗎?貞德是浩如煙海的歷史,被各個行當的藝術家不停表現過,參照過多或許等同沒有參照。而李安,只需參照張愛玲,白紙黑字。
基本終於原作,但改動,是致命的。
戒指的由來,書中寫,易先生第一次與王佳芝幽會,說,今天值得紀念。這要買個戒指,你自己揀。今天晚了,不然我陪你去。之後的又一次幽會,易先生沒提。再到了暗殺這次,也沒提,是王佳芝處心積慮繞到這上。李安為了證明易先生愛上了王佳芝,讓易先生一出手就讓王佳芝直接去珠寶店定戒指。進而為了鞏固,只好平白加了很多戲,讓易先生黑暗的生活因王佳芝生出一點美好,從而使劇情更合理。書中,王佳芝帶著些許任務之外的怨怒將易先生帶入陷阱,在易先生挑了六克拉鑽石的一剎那,心軟了。而李安的戲裡,王佳芝的愛是有鋪墊的,戴上戒指的剎那,達到頂點。不能否認李安的戲劇天賦,使電影波瀾起伏。有一段關鍵的話:他們原是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是易先生逃脫暗殺並且處決了王佳芝之後說的。李安改了因果,也就只好捨棄這般精彩的台詞。
20頁,張愛玲寫了30年。寫到沒了「耐心」,省了很多「必要」的細節與「合理」鋪墊。無非想說一件事:愛只存在於一瞬間,就這一瞬也終歸還是個笑話。
和貞德一樣,讓李安難辦的,其實是他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