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8-12-26 06:19:09

老師的書評,刪了怪可惜的


        《喜宴》選擇了一對中國男女青年在美國舉辦中式婚禮這一巧妙的切入點,生動地表現了東西方文化從相互衝突到求同存異、和平共處這一悲喜交加的曲折過程,而影片所有的衝突其實都根源於這兩種文化的差異。
        《喜宴》的男主角高偉同(趙文瑄飾)在美國已生活了十年,其思想基本上已經被西方文化同化了。作為同性戀者,他並不自慚形穢,也並不對女房客顧威威(金素梅飾)等人隱瞞自己與賽門之間的同性戀關係。但他深知父母是無法接受這一事實的,所以一直瞞著他們。顯然,影片的全部衝突首先根源於東西方文化在對待同性戀這一問題上的觀念差異。倘若偉同的父母最初便能認可同性戀,偉同就不必對他們隱瞞自己的性傾向,也不必為了搪塞他們而與威威假結婚。
        其次,影片的衝突產生於東西方文化對待婚禮的不同看法。西化了的偉同認為,結婚是個人的私事。他說:「我結婚又不是為了跟人家交代。」偉同的母親(歸亞蕾飾)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她的觀點與兒子恰恰相反,她說:「不跟人家交代,你結什麼婚呀?」這段情節生動有趣地表現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尤其是「上帝死了」之後的當代西方文化)重視個體的生存意志,尊重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換言之,在當代西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中,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佔有核心地位,個體對其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擇是被充分肯定和高度尊重的。相比之下,東方傳統文化(尤其是在亞洲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則將群體對個人行為的評價置於個人的主觀意願之上,主張個體利益服從於群體利益,個體的行為要遵守社會的規範;為了維護社會規範,不惜壓抑個性,甚至犧牲個體的自由和幸福。
        接著,東西方文化對待婚姻目的的不同看法,進一步推動著情節向縱深處發展。偉同的父母認為婚姻的首要目的是傳宗接代。所以,在飛機場與兒媳初次見面之後,當老伴問高老先生對兒媳的第一印象如何時,他馬上去打量的,不是別的地方,而是兒媳的臀部;發現她骨盆頗大(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骨盆大表明女性的生育能力強,並且不易難產),高老先生遂喜笑顏開地說:「好!能生能養!」後來,同樣是為了傳宗接代這一至高無上的目的,高老先生才一再妥協、忍讓,甚至裝聾作啞。因威威懷孕而引爆了早餐時賽門、偉同與威威三人之間用英語大吵大鬧,這時,高老先生明明聽得懂英語,並且被氣得胸脯劇烈地起伏著,但他卻強壓怒火,假裝聽不懂他們三個人為什麼在爭吵。
        發病住院後,回到家中的第一個晚上,餐桌上,高老先生破天荒地為兒媳婦夾菜,並主動表示:今天晚上,他來洗碗。他做這一切,只是為了維持兒子和兒媳的這個家,只是為了確保兒媳能把孫子生下來。再後來,在海邊與賽門單獨交談時,高老先生的一番話既解開了賽門的疑問,也解開了觀眾的疑惑。他說:「如果我不讓他們騙我的話,我怎麼能抱得了孫子呢?」只要能維持兒子和兒媳的這個家(與抱孫子相比,這個家有沒有愛情,在高老先生看來恐怕倒是次要的),只要兒媳能把孫子生下來,兒子與賽門之間的同性戀關係也可以被高老先生默許。相比之下,偉同卻不把傳宗接代當回事兒。所以,他本來是打算與賽門一直就這麼「幸福」(偉同的原話)地同居下去的;所以,當威威準備去人工流產時,偉同起初並不反對。
        顯然,《喜宴》雖是一部喜劇,但其中的中國老父親依舊在東西方文化的衝突中受挫,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妥協。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老父親在機場接受安全檢查時高高地舉起了雙臂。那是一個與舉手投降十分相似的姿勢。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中有「卒章顯志」的說法,意指文藝作品會在結尾處顯示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李安將高老先生近乎舉手投降的姿勢作為《喜宴》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在強調高老先生最終向西方文化妥協了。
        當然,高老先生並不是一開始就向西方文化妥協的。李安細膩地、富有層次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高老先生從心理到行為的微妙的變化過程。高老先生原先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師長,所以,在片中第一次出場時,他從頭到腳打量著兒媳婦,儼然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評判者。從機場回家的路上,他在小轎車裡談論的,是中國人結婚時應有的「禮數」。到了兒子的住處,看著房間裡懸掛著自己的書法作品,高老先生忍不住自我誇讚了一番;而兒媳過來稱讚這幅字的藝術造詣時,他更是得意地開懷大笑。吃飯時,他又以行家/權威的口吻對桌上的中國菜予以點評……總之,剛到美國的時候,高老先生對自己所信奉的中國文化是充滿了優越感的。這與他在片尾時那妥協的姿勢構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