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哭泣的游戏/乱世浮生/臭名昭著的游戏

7.2 / 60,020人    112分鐘

導演: 尼爾喬登
編劇: 尼爾喬登
演員: 佛瑞斯惠特克 米蘭達李察遜 史帝芬瑞爾 杰伊戴維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內個死猴子

2008-12-31 12:56:33

哭泣不是遊戲


這片子本身太強烈了,各種元素堆在一起,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成為閒人之後,每天看閒書度日,剛打算寫點閱讀筆記,正好看了這片,想到關於哭泣的啟發,說一些跨學科的胡言亂語。本週先是看了點心理學閒書。我感興趣的東西是斯第那將條件反射分為操作式條件反射與應答式條件反射兩種。這啟發我想到關於人們成年以後不再頻繁流淚的原因,我將嘗試描述這個理論在學院編劇法研究中的意義。
    在斯第那之前,已經有巴普諾夫完成了經典條件反射的實驗。生理刺激是動物後天學習的直接動力。而斯第那將其細化為上述兩種。應答試條件反射即類似巴普諾夫進行的生理刺激,即外界刺激帶來的生理反應。但對於人類來說,更常見或著說持續影響更久的卻是後者。
    操作式條件反射,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這種理論解釋了我們大部份眼淚產生的原因。在降臨之初,嬰兒對自身各器官的使用功能不甚了了,在嘗試使用過程中嬰兒逐漸發現,最能獲得關懷的方式出現在哭鬧之後。所有監護人都習慣在嬰兒哭鬧聲中查看排泄,進行愛撫和餵食。而對於嬰兒來說,哭鬧,微笑,抓取身邊雜物這些原本都是隨機發生的行為。由於哭鬧和獲得關懷這樣的舒適感受建立了聯繫,在腦反應里也同時建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日後希望獲得關懷時自然進行相同的操作。這樣一來也可解釋,為何初生的嬰兒在便溺之後往往採取與三月齡嬰兒完全不同的微笑方式。
    幼兒時期,人們對於事物只有上述兩種基本條件反射,直到語言系統作為處理更複雜事物的代碼代替一級條件反射,我們暫且稱之為二級條件反射。
    在二級條件反射中,語言逐步一一對應的替代原有的直接刺激帶來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出現更多複雜需求,而最基礎的希望獲取關懷的需求也獲得了更多方式,從簡單的哭泣,無理取鬧,升級為對某個客觀事件表達看法。而哭泣本身的功能收縮為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的返租反射結果。在繼續成長過程中,哭泣行為的功能再度收縮為基礎需求長期不能滿足情況下,突然得到滿足時的反射結果,在語言系統里稱之為感動。當人們在交流或閱讀過程中遇到可以引發感動的那些情節時,條件反射帶來的卻是生理上的酸楚。
    這一理論對於分析社會功能取向的主動產生亦有幫助。
    一級條件反射延續到整個幼兒時期,在產生獨立思考能力之前,幼兒的所有行為都是對外界環境的直接反射。當兒童時期他們獲得了學習與自我身體無關的客觀規律時,對於心理上的傷痛及慾望不能滿足的處理方法,同樣繼承了來自嬰兒時期的印象。而然,由於此時個體已經漸漸具備了行走,進食和自我保護的基本能力,監護人便判斷幼兒心理斷奶時機成熟,刻意地不再對他們的哭鬧有求必應。當學習能力沒有配合行為能力一起得到加強時,幼兒的心理成長就會出現畸形發展,直到兒童時期,獲取關懷的探索途徑受到來自個體自身的主動修改,致使情商相對於智商發展失衡,個體第一次出現社會功能取向的主動反應,在人群中即出現對於技能性與社交性工作的不同發展傾向。在思維方式上呈現思維憑藉物的不同,造成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不均衡發展。如果不是從事與思維訓練有關的專業,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不能獲得完全脫離自我條件反射的邏輯思維。具體表現在探討某件事物時,反對或讚許的意見較易被迅速引申為人身攻擊或完全相反的崇拜仰慕。
    在第一次讀到條件反射理論的這個星期,我企圖將理科之外的工作進行梳理。我暫且把包括純文學純藝術在內的史哲及語言心理類的工作都歸入社交性工作,並猶豫是否可以包括經濟和法律以及綜合藝術。因為後三者的掌握首先需要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其次才可能獲得個人主觀判斷。而純文學則不需要做此判斷,儘管很多偉大的作品是在極端封閉和沮喪的狀態下被創作出來,在心理學中,它仍然屬於一種和自己進行交流的人際關係探索行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