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you
2009-01-02 04:37:40
如此的衝撞背後
「It’s the sense of touch.
What?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So, it means crash is a special kind of touch to bring unrelated people together so as to make the world a connected one. Accidentally, we are not alone.
在crash的開頭,黑人男警官的這段被當作車禍後亂說的話,統領了整個故事的內容。看完電影回頭來看,我從這段話中讀到了很多。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
最基本的,我讀到了這一層意思。電影導演是相信性善論的吧。因為一起車禍而被相互聯繫起來的眾多人物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無論世俗用怎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導演的鏡頭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
那個潑婦似的亞洲女人也有為丈夫安危擔心的柔情一面;Matt Dillion會在平時的巡邏時占占女人的小便宜,也會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心理,可是也會在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做出英雄似的選擇,也會面對親情而喜極而泣;黑人搶車賊會因為黑人的社會地位問題而把自己的邪念化為行動,但也會在比自己更可憐的東南亞人面前做出同情憐憫的舉動,也許是因為他在他們面前能找到強者的自尊,又或者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可他畢竟是善良了;Philipe雖然在最終做出了失誤的舉動,可是他會因為行業裡的潛規則而不滿,他會即使受到同事的不解與嘲諷也保持自己的那一份正義感,畢竟,涉世未深的小警察是劇中最接近「人之初」的吧。而被他失誤而打死的黑人少年,即使有很不光彩的過去,即使是受到黑混混的「薰陶」,它也是天真善良的,就從他對旅行之神的迷信就可以看出,只有善良的人才會對一種虛幻的東西虔誠得如此真誠,phlipe也是。
就算這些善良可能只是這些人物中偶爾的閃光點,就算這些善良可能完全不能消除之前的罪惡,善良本身這一點也足夠我們欣慰了。在這個這麼複雜,有這麼多禁忌,有這麼多潛規則,有這麼多妥協與無奈的世界中,無論我們經歷了多少複雜與無奈,我們最終的選擇都有善良生根發芽的痕跡,這不就足夠了嗎?於是我們能夠看到黑人導演對妻子說出的「I love you」,我們能夠看到黑混混用自己的錢給東南亞人暫時生存的能量,我們能夠看到黑人警官在「種族政治籌碼」與法律公平正義之間掙扎很久之後做出的選擇…
Beyond racial discrimination-極度的抱怨或是極度的歡喜都是緣於對自身的不自信吧。
種族歧視是本片的一個主要點吧。幾個crash的產生都和種族歧視有關,其中尤其是針對黑人。
因為車禍而引發的槍擊因為受害者是黑人而有了更深層的含義。因為「對黑人友好」這樣的政治籌碼,真實的對錯早已變得不重要,對案件的評判完全出於大人物的需要。由於自身黑人的身份,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警官的判斷會有利於黑人,而他自己也深知自己走到現在這一步的艱難,因而每一次的選擇都要十分謹慎,然而,這樣的選擇卻是有悖於他自己最初的夢想的,關於公平與正義。而在他上面的大人物檢察官,這需要親黑人的選擇而把自己包裝成黑人友善者,進而贏得黑人區的選擇。
在這樣一個利益關係太過複雜的世界,那些最初的夢想還像最初一樣美好和真誠嗎?那些偉大的理想還會有人為之付出一切嗎?我想到了最近熱門的歐巴馬話題,他的當選真的意味著黑人社會地位得到的完全肯定嗎?或者只是經濟低迷狀況下美國人的一次自欺欺人,或者更甚,這事關美國用所謂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對世界進行的一次欺騙?在利益關係複雜的資本主義世界,「理想」「高尚」這樣的字眼永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好。
其實,變質的不僅僅是種族問題,環境問題,慈善問題,反恐問題,哪一個不是大人物,大利益集團們做秀的工具呢?剝開這層外衣,內心險惡得我們不忍心看到。
黑混混對檢察官家車的劫持源於他家女主人一次或許無意的表情動作。不可否認,女主人潛意識中是有著白人的優越感和對其他種族的不信任感(不僅是對黑人,從她對她家僕人的態度中可以看出),然而這次犯罪的產生還是該歸於黑混混對自己身為黑人的自卑。如果沒有這樣的自卑,他不會對在咖啡館的細節及得那麼清楚,而且還發那麼多牢騷,如果不是因為自卑,他不會因為一個可能完全無意的動作而做出如此大的反應。
我又想到了歐巴馬。在這次大選中,據說白人的選擇是麥凱恩與歐巴馬50+%對40+%,而在黑人中,歐巴馬的支持率則達到了不可理喻的90+%.這之中的理智與不理智充分說明了對於歐巴馬這個人的定義,在黑人群體的眼中,」黑人」的份量大於了」 總統候選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黑人還沒有足夠的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在美國社會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從而需要一個特殊的事件(從當時強者的世界中)來證明白己的存在與意義,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我絕對不敢說美國黑人的地位好到了和白人沒有差別。想像如果黑人參加總統競選已經成為美國常態的話,歐巴馬的符號意義還會這麼大嗎?所以,極度的抱怨(如crash中的黑混混)和極度的歡喜(如歐巴馬當選後黑人的狂喜)都是源於自身的不自信,而這樣的不自信又是因為自身的不夠強大,也就不難理解肯亞的全國歡慶了。其實,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的又何止是黑人群體呢?每一個曾經有過屈辱過去的民族都會經歷這樣的心態與過程。中華民族不也是這樣嗎?歷經百年屈辱之後,我們迫切可望再次得到世界的認可。於是在西方的偏見之下,我們會覺得出離憤怒;於是在奧運的極度成功之下,我們會感到極度喜悅。這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擺脫弱國次民的心態,需要得到主宰如今世界的西方的承認啊。不過我不是在批判,因為我們的實力還沒有到能讓我們習慣強大的地步,從製造驚喜到習慣強大不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嗎?我想我們正在路上了。每一個民族的強大都是有這樣的過程的。至於等到真正習慣強大的時刻,又該憂慮是否出現新的「極度狂喜者」了。
Crash-撞車/衝撞/事故-accident/touch accidentally
這是本片的題目,是貫穿全片的線索,是雙關語,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東西的載體。
先說這樣的形式,有一個偶然事件把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事件串連起來,講出許多看似不相幹的故事,然而回味卻發現故事之間無法剪斷的聯繫,無法言說的默契。這樣的形式讓人眼花繚亂,又令人回味無窮,是以近些年得到了很多電影的採用。比如《愛情是狗娘》,又如《通天塔》。
形式的背後藏著導演想要我們知曉得東西:我們的世界缺少溝通,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成為偶然事件。這是全球性的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存在這樣的偶然事件串起那麼多看似不相關卻又有著必然的衝撞,而這樣的偶然事件必然地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接觸溝通的必然途徑。
片中的衝突無一不是因為缺少溝通。黑混混的持槍劫車如果有了他與女人的溝通還會發生嗎?白人警察與黑人夫妻的衝突如果沒有彼此的不屑而是溝通,還會引發一系列的事故嗎?如果更多一些冷靜,更少一些誤解,年輕警察和黑人小伙兒是不是都平安地到達了要去的地方?如果…?
如果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中多一些溝通理解與傾聽,人與人的關係是不是又有可能恢復到必然的常態?人與人的交流是不是可以減少一些衝突的形式?也許那個時候,如此的電影敘事方式就顯得老土而守舊了。期待著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