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悅
2009-01-08 17:35:14
吳宇森的《赤壁》,一場被嫁接的戰爭
我是在完全沒看過《赤壁》上集的情況下看下集的。雖然聽到不少批評上集的聲音,也有不少人熱炒其中的雷人台詞,但到影院後發現,雖然是工作日,還是下午場首映,去看的人仍然不少。聽說影院晚七點的場次都已經預訂滿了。
因為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當電影中的雷人台詞出現時,反應還是平靜的。不過,還是被曹丞相那句「別鬧」和關羽大哥的「你已經過時了」給嚇著了。可除此之外,其他的倒沒覺得那麼搞笑。據看過上集的人說,下部真是正經了好多。張豐毅曾在《魯豫有約》說,台詞是《赤壁》的一大特色,是導演有意營造的。畢竟,古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的真性情,更有寫別字的可愛缺點(蔡瑁張允錯字滿篇的降書)。我們何必非得給人家戴上家國天下、滿心抱負的嚴肅大蓋帽呢?
所以,建議您看《赤壁》還是抱著輕鬆娛樂的心態比較好。
如果說好電影應該讓人視覺滿足,那《赤壁》下集算是做到了。整部電影最被期待的火攻情節不負眾望,不單調動了大場面,也突出了小細節。在對觀眾的感官刺激上,做的周到完整,足見導演的功力。而周瑜在面對屍橫遍野的戰場時,所發出的感嘆「我們都輸了」,確實也講出了觀影者的感受。導演不惜筆墨地描繪戰爭的殘酷和血腥,讓觀眾感受這場力量懸殊、以少勝多的戰爭簡直就是肉搏戰(以5萬敵23萬),而這一切努力似乎是為了告訴人們,戰爭是殘酷的,無所謂勝負的,愛好和平吧。
不過,對這部花費6億的大製作來說,這樣的主題似乎還是小氣了些單薄了些。
看《赤壁》中戰爭的大場面,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特洛伊》。與《特》相似的是,《赤》也表現了「性格決定命運」的主題,也突出了美色與慾望的因素。與《特》不同的是,《特》是阿喀琉斯的個人專場,《赤》則是一場群英會。曹操、周瑜、諸葛亮、劉關張三兄弟、趙雲、孫權、魯肅、蔣干……劇中有太多的人物,而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都不乏可愛之處。奸詐自負的曹操,冷靜睿智的周瑜、淡定從容的諸葛亮,懵懵懂懂的魯肅……在吳宇森的塑造下,所有人物都不再是史書和傳說中的形象,而是貼上「吳宇森」標籤的人物。
熟識而崇拜三國的人是不能看《赤壁》的,因為太不忠於歷史,太不合乎邏輯了。而在吳宇森的俠義世界裡,好兄弟永遠比家國夢更重要。兩軍對戰,更像是幫派間的群毆。他鏡頭下的赤壁大戰,似乎並不那麼神聖和傳奇,只不過是被迫無奈下的選擇,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戰爭和歷史被最大程度的個性化、真實化。所以,孫劉聯盟、赤壁火攻的目的只是為了把曹操趕回老家去的「夢想」,「你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所以,去敵營刺探情報的孫尚香會愛上因會踢蹴鞠被提升為千夫長的孫叔才。所以,黃蓋不是像史書所說假降曹操放火燒船,而是成了敢死隊隊長,中箭墜河。所以……
吳宇森的《赤壁》只不過是借一場戰爭講他自己的故事罷了。
既然是這樣,那些雷人的台詞,不可理解的情節,似乎也都釋然了。吳宇森嘛!可我們去看《赤壁》是為了什麼呢?可不單單為了吳宇森。觀眾期待的是一位名導演的史詩大作,是一部讓人震撼的中國大片。雖然沒看過上集,但在這下集的145分鐘裡,我唯一投入進去的只有火攻後的那段戰爭場面,確實拍得很宏大很震撼很漂亮。所以,我是不會再去影院看上集的,最多是有空時從網上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