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真爱旅程(台)/浮生路(港)

7.3 / 224,868人    119分鐘

導演: 山姆曼德斯
編劇: 賈斯汀海德 Richard Yates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凱特溫絲蕾 凱西貝茲 凱瑟琳哈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9-01-12 11:29:00

路之盡頭


(一)

惠勒夫婦住的那條街竟然叫「革命路」!

維基百科上定義的革命,是「一種激烈的變革。往往是一個利益集團採取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打擊另一個利益集團,從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系列性變革。」革命代表變化,打破原有的和諧關係,尋求並建立新的秩序。

惠勒夫婦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爭執基本可以說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革命,對婚姻圍城的革命。但革命的內容僅僅停留在婚姻關係上嗎?換句話說,如果惠勒夫婦最後離婚了,他們是否就能各自衝破那沉悶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找到新一層的精神自由?

《革命之路》是作家Richard Yates 的第一本小說,這部發表於1961年的作品是充滿政治意圖的,代表了一種對程式化美國夢的叛逆,和對美國五十年代反叛精神消亡的強烈不滿。小說改編成電影,從導演到演員選擇都可謂精益求精。導演Sam Mendes 以指導《美國心玫瑰情》一舉成名,對美國中產階級中年危機的刻畫可謂傳神之至;男女主角Leonardo DiCaprio與Kate Winslet在1997年《泰坦尼克》中的情侶早已成為螢幕經典,十一年後再度攜手合作飾演一對要打破圍城桎梏的夫婦本身就十分令人期待。二人在片中的表演幾乎無懈可擊,每個人都被推搡到無路可退的邊緣之上恣意爆發,真實得可怕。

縱觀全片,Yates屬於六十年代的政治主張在電影中已經淡化到蹤跡皆無,Sam Mendes 似乎刻意的將重點全放到了惠勒夫婦身上,就事論事,避免談到April或者Frank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儘管缺少了原著的政治氣味,這個也許「降格」了的圍城事件竟也相當的恐怖,灰暗得讓人毛骨悚然。



(二)

故事中居住在康州的惠勒夫婦努力打破定勢追求理想生活的出口是去巴黎,儘管巴黎與近在咫尺的紐約恐怕並沒有多大的實質差別。「革命」的具體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上「革命道路」的勇氣與決心。這樣的決定,在沉悶保守的康州社區真可謂驚天一炮,鄰居大囧,同事震撼,就連惠勒夫婦房產經紀人的精神病兒子約翰(Michael Shannon)也敬佩加讚嘆的說:「很多人都能意識到生活的空虛。但承認絕望,這可真需要膽量!」

這樣的決定讓本來已走上下坡路的夫妻關係重新振奮,二人都著實的自我感覺良好了一番,一邊享受人們的異樣眼光,一邊為自己脫離絕路的出脫與不俗沾沾自喜。

這裡,我想一個非常關鍵的「革命」動機便是這種超然大眾的源動力,與極盡全力保存這種超越性的努力。在惠勒夫婦的鄰居眼中,這種特立獨行的行為藝術是不被理解並令人憐憫的(如果不是更為激進的鄙夷的話)。但「超越大眾」的想法本身有錯嗎?或者換句話說,一個人如何界定自己究竟是普普大眾的一份子,還是在某個角度某種程度上超越一般大眾行為準則與思維理念的不凡之士?再追問一句,思想上的超越與行動上的超越是否常常脫節?而這種脫節,是否本身便是大眾的,普遍的,是一種常態?



(三)

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Frank可以說是他近年來最為成功的螢幕形象,許多細節堪稱經典,比如他穿著舊式灰西服,帶著呢禮帽,從火車站出來,混入無窮無盡相同穿戴的上班族人潮中,畫面幾乎就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René Magritte 1951年的名作Golconde再現!這裡有一個安排非常出彩:Frank的西服是敞開的,露出裡面的襯衫和領帶,很明顯,比較其他中規中矩墨守成規的上班族,Frank有一種內在的活力要爆發出來,他的表情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而他在生日當天帶公司秘書出去吃飯,說起自己老爸在Knox公司當了一輩子的推銷員,自己本來多麼不屑步其後塵的時候,滿臉的落寞孤寂讓人心疼;但與April幾乎大打出手之時二人惡言相向,他的表情扭曲變形,眼珠凸爆,又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接近尾聲暮色中他在綠樹掩映的街區狂奔,人影樹影屋影飛快掠過交匯一體,與他開始的意氣風發和落寞相對比呼應,感慨,心痛,遺憾,五味雜陳,萬語千言卻只能化作一聲沉默的長嘆,隨著音樂稀釋在無窮無盡的黑暗中。

電影中的Frank做錯了什麼?

他不是一個十分稱職的丈夫,但也還不壞。正如他所述,他日復一日做著毫無興趣的枯燥工作,拼命賺錢養家,人父人夫的職責確實都算盡到;但他同時又是個懦弱而虛偽的人,他的言行不一體現在他對理想的不堅持,對婚姻的不忠實,和對自我的不誠實。Frank當然不是壞人,充其量就是有點小猥瑣,把他放到現實生活中來分析他究竟做錯了什麼,還真沒什麼實質性有意義的答案。
  
但往往,婚姻的解體,生活的崩潰,並不是因為有一方真做錯了什麼。表面對錯掩蓋的,從來都是更深一層的不調和:世界觀,價值觀,或者,生活的基本理念。
  
Frank與April的悲劇總結起來,終是因為一個肯與生活達成妥協——不管途徑是自我麻痹還是價值再發現;而另一個,固執己見死活不肯讓步。



(四)

April的遭遇與英國導演Stephen Daldry於2002年拍攝的電影《時時刻刻》中的Laura 布朗 (茱莉亞nne Moore) 幾乎異曲同工,甚至在某種意義上,April的心路歷程也許正反映了Laura走上絕路的原因。

很多人並不同情April,就是因為以她為代表的這種自認為高人一等的生活態度,侵犯了大眾的平凡堡壘。若在網路上,April也許會被稱作「二文青年」(「文學青年」+「文藝青年」)嘲笑一番,甚至可以對比顧長衛《立春》中王彩鈴的遭遇延伸一下如果她真的去了巴黎,境遇與孜孜不倦做著北京夢的王彩鈴會有何不同。

有意思的是,《時時刻刻》中的Laura找到了出路,《立春》中的王彩鈴也找到了與生活妥協的方法,倒是April義無反顧的走上了絕路,如同伍爾芙,與命運殊死抗爭。而引致April終上絕路的傢伙,竟然就是那個瘋子數學家——他對世事的洞察何等精闢,措辭何等犀利,而由此帶來的傷害又是何等的致命!瘋子的母親,房地產經紀人吉溫斯太太(Kathy Bates)不停的為兒子的瘋狂言語辯解,說「他有病,他有病」——可作為觀眾的我們禁不住顫慄著捫心自問,現實中,究竟誰才是顛倒黑白的瘋子?

是April慾望太多嗎?不甘平凡?

我想這並沒有正確答案,每個人對April的理解大概都有不同。但我個人不能認同壓制慾望的處理方法,就如同妥協與不妥協根本性質的不可調和,慾望並不能被壓制,它一旦產生便不可消除,只能被滿足,或被轉移。被壓制了的慾望不過暫時隱身,將來會以遺憾、悔恨或者白日夢等各種方式跳出來如影隨形。

何況,April所尋求的,用Frank的話來總結,是對世界最純粹最真實的感知("I wanna real feel things, really, feel them."),她不想渾渾噩噩度過餘生,她想要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是馬斯洛基本需求層次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是人之常情。婚姻不該是放棄自我實現需求的藉口,甚至家庭也不該是。April真正被囿的,是眼界,是自我實現的途徑。

April當然是固執的。一方面,她所處的時代有特定的侷限,如果故事搬到現代美國,墮胎合法,或者離婚像在街邊買蘋果一樣平常,獨自旅行更是時髦,那麼恐怕悲劇不會是唯一的結果。但正如同Sam Mendes對故事原本的時代意義的弱化,April面對的真正兩難抉擇覺不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消失。 另一方面,即使歷史侷限消失,April依然面臨著夢想現實不能照進的矛盾:如果無力改變現實,我們是否一定要放棄夢想才能繼續生存?理想主義的消亡是否如同生命的衰老一樣不可避免?當一個人走到路之盡頭只能原地踏步的時候,是該用虛假的自我麻痹來給出剩下的生命意義呢,還是坦然承認絕望的境地?承認後呢?如何開闢新途滿足那些不能被壓抑的根本性慾望?

我沒有答案。

我只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在《時時刻刻》中,Laura躺在鄙陋旅館房間中任憑絕望的洪水淹沒全身,可最後還是想到了兒子;《立春》中的王彩玲領養了孤兒小凡(這名字的象徵意義無法被忽略),終於放下了歌唱家的架子,洗手做羹湯;更有趣的是在另一部Kate Winslet飾演的相同題材的影片《身為人母》(2006,導演兼編劇Todd Field) 中,主人公薩拉對生活的最終回歸,依然是因為孩子。

孩子,是人類永恆的希望。用孩子與路之盡頭的絕望相抗爭,似乎無往不勝。但在《革命之路》中,迫使April與Frank最終解體的,除了精神病數學家,還有才剛三個月的胎兒。這一場「革命」絕對提出了比以往相同題材的作品都更為艱澀灰暗的問題:如果連永恆的希望都被絕望吞噬,如果眼前所有的路,所有的路,都走到了盡頭,誰還能絕處逢生?

電影中April 嘗試了演員,主婦和未曾謀面的巴黎三條路,可惜紛紛落敗;逃不成了,又回不去鄰居夫婦那種麻痹狀態,只有以死相拼。我同情April,儘管她清高,固執,不切實際,且最終「革命失敗」,但她如同伍爾芙,至少是抗爭過的。清醒的死亡未必可取,但抗爭的態度應該贏得尊敬,尤其在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社會大潮中。



(五)

惠勒夫婦的例子也許是個極端,衝突在螢幕上被戲劇化誇張化,而真實的生活中像April那樣堅持鑽牛角尖的人畢竟是少數。我覺得有些可笑,這樣的想法,竟然是影片結束後我唯一的安慰。我想從《革命之路》的細節中尋求一些殘留希望的啟示,哪怕只是星點微光,可結果一片漆黑,冷酷得如同餘華的小說,讓人倒吸幾口涼氣,從頭冰到腳。

影片所激發的深層思考離不開原著小說的深度,也離不開導演的視角,更離不開精湛而逼真的表演。Kate Winslet與Leonardo DiCaprio自不必說,尤其Leo,進步驚人;但片中最為出彩的並不是主演,倒是各個配角精彩紛呈,微小細節精益求精,讓人眼前頻頻閃亮。其中最為突出的,當然是Michael Shannon 所飾演的精神病數學家約翰:兩次出場,均負責「點題」的精闢台詞,每次都是將影片推向高潮的原動力,他若摘取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絕不為過。Frank在城裡的小女秘書Maureen Grube(新星Zoe Kazan)嬌俏可人,為影片收尾的吉溫斯老先生(Richard Easton)也令人難忘:關掉與外界關聯的助聽器,沒入徹底的孤寂與黑暗……

這樣密集而優秀的配角表現,讓Kate與Leo很難在缺乏綠葉襯托的情況下在表演上脫穎而出。我預測二人大概都不會以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或男主(提名是必然的),但影片整體非常有望摘冠第81界奧斯卡最佳影片,Sam Mendes與Gus Van Sant也許會較逐最佳導演——我衷心希望如此。

《革命之路》提出的問題遠超過它給出的答案,或者說,它並沒提供脫離絕路的任何具體答案。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存在著解決的方法,有時候,也許只有通過承認脆弱才能開始堅強。如果一定要總結這部脫離了時代背景淡化了政治主張的電影留存何種現實意義,我想,那便是讓我們每個人都仔細的重新審視生活並真正開始思考吧。

而思考後,願你我都終能看到,那絕路盡頭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