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蠻子
2009-01-22 21:49:58
正說歷史劇應該忠實於歷史
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以其規模之浩大,戰術之精湛,對中國曆史影響之重大,成為中國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事,近兩千年來,為後人津津樂道。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下)基本忠實於《三國演義》原著,戰爭場面宏大壯觀,比以前所謂的大片中飛簷走壁、呼風喚雨的鏡頭逼真許多,值得一看。
可能是出於技術原因或者資金原因,與好萊塢大片的特技手段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比如與浩蕩東風不匹配的平靜水面、與船隻不成比例的狹窄河道,還是給人明顯的「造假」感覺。
在基本忠於原著的基礎上,《赤壁》(下)做了一些小改動,目的是為了增加可看性,但總體效果並不好,特別是一些重大史實的修改,會使後人特別是中小學生誤讀了這段歷史。比如說曹操是為了小喬才一心剿滅東吳,這只是後人茶餘飯後的笑談而已,「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是幾百年後,杜牧的臆想而已,根本不足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一心成就大業,應該不會有如此猥瑣念頭。導演在電影中加了一場戲:小喬隻身前往曹營,曹操置蕩平東吳大業而不顧,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平心靜氣地聽小喬慢聲細語、娓娓道來,以致延誤戰機,成為大敗的重要原因。導演的目的肯定是想給陽剛有餘,陰柔不足的「男性」電影加點「味精」,殊不知讓多少後人改變了對曹操的看法,這不符合歷史,對曹操也是不公平的。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赤壁大敗後逃亡華容道,關羽念曹操昔日有恩於己,義釋曹操。電影中被改成:最後東吳軍隊突入曹營中寨,周瑜、孫權、劉備、關羽等面對手到擒來的曹操,所有人都不謀而合地「義釋」曹操,把當時吳、蜀對「奪位篡權」的曹操的切齒痛恨、以及相互之間連年混戰而產生的仇恨竟一筆勾銷,這對不熟諳這段歷史的後人會產生較大的誤導。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敗筆,不得不說:孔明設局草船借箭十餘萬支,原著中寫孔明令軍士齊聲高喊:「謝丞相箭」,曹操聞之氣極。電影中改成孔明將其中一條小船推向曹營。本來這種小改動無可厚非,但這樣一改,與周瑜設計借曹操之手誅殺蔡瑁、張允產生了矛盾,憑曹操的智慧應該能識破周瑜的反間計。這個情節可能是導演疏忽了。